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方法谈
19038600000006

第6章 教子做人方法谈(5)

(四)重视孩子日常生活、学习中抗挫折能力的养成

教育和训练孩子需要参加一些有益于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的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也需要到艰苦环境中去经受磨炼,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他们大量的还是要依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滴地进行养成教育和训练。在养成教育和训练中,要努力做到“以行炼志”、“以行炼人”。如,让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他们独立地完成家庭作业,力所能及地干一些家务劳动。又如,对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过错,让他们独立地承担责任,自作自受,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再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具体引导孩子如何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当个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如何进行具体处置,等等。总之,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养成教育和训练,使孩子一点一滴地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五)教育孩子学会战胜各种挫折的具体办法

首先,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挫折的客观性。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你不怕它,它存在;你害怕它,它也照样存在。其次,经过人们的努力,挫折又是可以克服的。要告诉孩子,挫折像弹簧,能曲又能张。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张。再次,要告诉孩子战胜各种挫折的具体办法。如,面对突然变故怎么办?面对老师批评怎么办?面对暂时失利怎么办?面对艰难困苦怎么办?等等。只要有了具体办法,孩子就会充满信心,并从挫折中一步步地走出来。而经过无数次摔打和挫折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六)家长要在抗挫折能力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

家长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克服各种困难、刻苦学习、进取追求的精神,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示范和感染作用,使他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家长面对困苦和磨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创造条件,战胜各种困难、取得卓著成绩,往往会对孩子意志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家长下决心戒掉吸烟的恶习、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学习计算机操作,也会给孩子心灵产生极大的震动和感染,成为对孩子最生动最具体的意志力教育。

爱心培育须得法忌讳片面绝对化——爱心培育法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家长都抱怨说,孩子没有良心。我把一切爱心都奉献给了孩子,而换来的却是他的自私和冷漠无情。不仅如此,有些孩子在外对伙伴、对同学、对老师也缺少起码的爱心和同情心。而爱心教育法,即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等多种途径,教育培养亲子双方关爱情感的教子方法,正是培育孩子爱心、克服上述孩子种种冷漠心理的科学教子方法。

一、孩子缺少爱心的原因分析

有些孩子缺少爱心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这里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家庭小环境的原因;既有家长的原因,也有孩子本身的原因。就家长与孩子双方关系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未建立其亲情基础

毋容置疑,孩子婴幼儿时期,是家长对他们进行爱心培育、建立亲情基础的最佳时期。包括家长对孩子的喂养、抚摸、玩耍、做游戏和语言交流等,都有助于培育孩子的爱心。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长恰恰错过了这一爱心培育的最佳时期。有的母亲刚刚生下孩子,就交给老人抚养,自己或出国留学,或做生意,一走就是好几年。有的父母虽在国内工作,却长期外出进修、出差,或两地分居,或忙于工作,而放手让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或保姆代管孩子,未能及早地建立起亲情基础。待孩子长至五六岁,再进行爱心培育补课,这时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一位母亲其女儿自小是由保姆带大的,吃、穿、住、行、玩都与保姆在一起,所以对保姆的感情特别深。母亲下班回家想与女儿亲热一下,可女儿理也不理,拉着保姆的手就走进了自己的房间。保姆回家3天,女儿就哭3天。母亲出差许多天,女儿连一个电话也不接。其原因就在于这位母亲在早期教育中未能与女儿建立起亲情基础。

(二)家庭破损、不和睦或教育方法不当给孩子情感造成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爱心培育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家庭成员死亡、离婚、再婚、分居、劳教、劳改和不和睦等,致使爱心培育难于持续下去,并给孩子在情感上带来极大的创伤,极易造成他们的抑郁、冷漠、无情,甚至导致犯罪。北京市少管所对154名未成年犯进行的调查显示:属于单亲家庭的有52人,占34%;近60%的未成年犯家庭教育不健全。另据司法部门的调查,60%~70%的犯罪少年来自家庭破损、不和睦或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

(三)家长忽视对孩子的爱心培育

有些孩子自小同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孩子仍对家长缺少爱心,其原因又在哪里呢?这是因为家长只顾给孩子提供爱心,甚至进行溺爱,但恰恰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培育。他们只重视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关怀,给孩子提供吃的、住的、穿的、玩的、用的和花的,真是应有尽有;但恰恰忘记了精神上的和心理上的爱心培育。他们既没有教育孩子体验家长对他们的爱,也没有教育孩子如何去爱父母、爱他人。因而,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是自私的、冷漠无情的,甚至是专横跋扈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所指出的:“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坏的教育者。”

(四)家长自身示范作用欠佳而造成恶果

爱心培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潜移默化性。尤其是幼儿期的孩子,他们是在模仿家长行为中学会爱心的。父母孝敬体贴自己的老人,孩子也会跟着孝敬体贴自己的父母。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熏陶,跟着学习和模仿。另外,幼年期的孩子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当父母虐待自己老人,与他人斤斤计较、冷漠无情时,其孩子也往往是非难辨,无形之中也受到不好的影响,形成不良思想行为。

二、警惕爱心培育中的片面绝对化倾向

在爱心培育中,一些内容方法上的片面绝对化倾向,极大地影响着培育的质量效果。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注意对孩子的抚养,而忽视对孩子的爱心培育爱心是亲子情感中基本的也是最伟大的情感。爱孩子这是父母的一种天性,也是父母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正如高尔基所说的,爱孩子,是很容易的,就连母鸡都会爱自己的小鸡娃。但是,如何科学地爱孩子却大有学问可言。有些父母只注意对孩子的抚养,认为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玩、用、花,就是最大的爱,就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恰恰忘记了对孩子应进行爱心的培育。在他们看来,似乎对孩子抚养好了,就可以代替对孩子的爱心培育。其实,抚养和爱心培育是父母关爱孩子的左、右手,是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抚养固然是父母爱心的具体体现,爱心培育更使得这种爱心在孩子心中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所以,在进行爱心培育中,要正确把握抚养与爱心培育的辩证关系,万不可只注意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二)只注意对孩子的爱心,而忽视孩子对父母的爱心亲子之间爱心的培育不是“单向输入”式的,而是“双向输入”式的。它既有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又有孩子对父母的爱心。一个充满“双向输入”式爱的家是家庭成员幸福的源泉,而仅有“单向输入”式爱的家则是家庭成员不幸的病根。父母对孩子“单向输入”式爱的表现形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如单爱、偏爱和溺爱等,但其共同点只有一个,即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培育,没有教会孩子学会爱父母,进而爱长辈、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等等。所以,这种爱是片面的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心。在实践中,它极易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对父母、对他人冷漠无情的“爱心麻木症”。这些连自己父母、长辈都不爱的孩子,又如何谈得上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祖国呢?

(三)只注意对孩子进行母爱培育,而忽视对孩子进行父爱培育母爱和父爱都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剂。诚然,母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冰心说过,女性占有50%的真,60%的善,70%的美。罗曼罗兰也讲过:“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加莉娜费利普楚克还讲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这样能培育、熏陶孩子使他有高尚品德,能教育他多看到别人的需要,能激发并发展孩子内心世界里的正确社会观,能培养孩子知恩的感情,以及助人为乐和善为别人做好事的高尚精神。”但是,父爱同样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具有母爱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优势和鲜明个性。父爱培育与母爱培育都是爱心培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陈建翔同志在其《试论“父性教育”》一文中曾指出:“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其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他还讲:“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

可见,只注意进行母爱培育,而忽视进行父爱培育是一种片面错误的爱心培育。

三、如何具体培育孩子的爱心

家长教子的根本是以德育人。教子做人是家长教子的核心内容。而“做人的核心是爱心”。培育孩子的爱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家长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这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抓住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心培育心理学专家梅仲荪曾讲过:“人的情感发展,或者说爱的情感发展是从依恋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依恋对象是发展变化的:0~3岁是母亲;3~6岁是父亲;6~12岁是老师;12~16岁是伙伴;16~25岁是异性。通常说这几个年龄段是孩子感情发展的关键期。”(许拓,王德勇 编著.《家庭教育误区》,科学出版社)抓住了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给孩子以相应的爱的感受,就会使爱心培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得孩子的爱心得以健康发展。如果错过了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不能及时地给孩子以相应的爱的感受,这种爱心培育往往会事倍功半,孩子的爱心也难于得以健康发展。例如,婴幼儿期的孩子特别需要母爱哺育,包括母亲对孩子的母乳喂养、身体抚摸、目光接触和游戏玩耍等,都是母爱培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爱培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正是父母在与孩子的亲密交往和爱心培育中,使得孩子的爱心得到了加深和升华,并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爱心培育的这一最佳时期,再进行补救并非不可以,但往往会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让孩子从关爱父母做起,一点一滴地培育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爱伙伴,爱异性,爱集体,爱祖国,等等。这种爱心培育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培育出来的。而孩子爱心培育首先应从关爱父母做起。因为孩子的爱心先是在家庭中萌发的,也是在父母爱心培育中生长起来的。要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同样要关爱自己的父母。要懂得“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的朴素道理。并要求孩子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摆正自己的位置,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参与家务劳动,等等,并在孝敬父母实践中感悟自己幼小生命的价值和爱心的情感。

当孩子内心深深扎下了关爱父母的情感后,他才能去爱其他人、爱集体、爱祖国。

(三)善于保护和培育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指孩子对别人的遭遇发生共鸣的一种情感,是其爱心的一种重要体现。它是孩子遗传基因中本来就具有的一种天性。如,婴幼儿看到别的孩子哭,他会扭过头去看,并常常发生共鸣,也跟着一起哭。这就是一种同情心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同情心在后天实践中需要父母的精心保护和培育,否则就会自我萎缩和消失。孩子只有具备了这种同情心,才能够关心伙伴、同学和其他人,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和体贴人,帮助弱势之人,因而能真正具有爱心这一宝贵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有当儿童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对人们的爱。”

所以,父母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要让他们学会体贴父母,关怀和理解他人,要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随时随地地做好事、做善事,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对他人进行热心帮助,要心存感激之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孩子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