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01

第1章 泾水源头多民族,千年更迭话泾源

泾源是一片古老的热土。上古时期,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诸多少数民族,在六盘山下、泾水源头这片潮湿、绿色的土地上,建立了最早的家园。历史延续千年,朝代更迭变换,泾源在历史上曾经拥有乌氏、安化、化平等县治名称,先后隶属于北地郡、安定郡、原州、秦凤路、平凉郡及渭州等。先秦时期,泾源及周边地区基本为戎狄部落游牧居住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战事激烈。秦惠文王时期,秦设置乌氏县,属北地郡,为泾源县历史建置之发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秦在北地郡设置北地都尉,统领北地郡兵马,乌氏县(县址在今泾源县北部瓦亭)属之。秦朝还在北地郡乌氏县设瓦亭关,驻军防守。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陇西两郡地另置安定郡,郡治在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乌氏县设有县尉,瓦亭、萧关设关都尉,领军驻守。

东汉光武帝时,针对当时匈奴威胁减轻的形势,采取“罢兵”措施,先后罢去郡都尉、关都尉和边郡吏卒,乌氏县、瓦亭关兵力减少。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当时,乌氏县(今泾源县)属魏,设县尉。

两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量占据西北地区,但今泾源地区仍属晋,为都卢县地。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乌氏县属雍州安定郡。

东晋五胡十六国混战时期,泾源北部乌氏县属雍州安定郡,东南部属陇东郡,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和夏所占据。

南北朝时期,南、北形成两大政治势力: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南朝;北魏统一北部地区,统称北朝。北魏时,泾源属陇东郡,归泾阳县管辖。

隋、唐、五代属华亭县地。隋朝设郡、县两级,全国设190郡。郡置太守,主管民政,另置都尉、副都尉,掌握一郡之兵。泾源县大部属原州(后改称平凉郡,治高平县),东南小部分属安定郡华亭县。隋文帝时,在边境及内地重要的州设总管,负责该地区的军事。全国共有52个总管府,原州(今固原原州区)为其一。今泾源境内大部归原州总管府所辖。

唐朝行政设州、县两级制,又根据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唐玄宗改为十五道),泾源属关内道的原州。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改行都督制,今泾源县境均属原州中都督府。755年,“安史之乱”起,唐朝与吐蕃战争不断。唐设置“原州七关”,今泾源县境内有六盘关、驿藏关、木靖关、制胜关。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蕃清水会盟的东西分界线之一即是弹筝峡口。

五代十国时期,今泾源地区先后归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宋朝安化县属秦凤路(治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庆历元年(1041年)分秦凤路置泾原路,遂改隶泾原路(治泾州城,今甘肃泾川县北)。继之,又复隶秦凤路,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市)。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分割华亭县辖地设置安化县,治安化峡(今泾源县新民乡杨堡村)。熙宁五年(1072年)废仪州,改属渭州平凉府。熙宁七年(1074年),唐制胜关废弃,移安化县于关地(今泾源县城西2公里永丰村南),安化县旧地改设安化镇。南宋时归入金,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称化平县。

元朝时,废化平县并入华亭县。1206年,漠北蒙古部落日渐强大,其首领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号成吉思汗。1279年,元统一中国,史称元朝。泾源北部与安西王府连接,驻有安西王军队,同时还有大量的屯田军队。元太祖成吉思汗至世祖忽必烈70年间,六盘山地区一直受到重视,成吉思汗、忽必烈及其所领军队都先后在六盘山地区驻扎、避暑。

元、明、清三代,泾源县南部皆属平凉府华亭县辖地。

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立明王朝。明朝在北方设置“九边重镇”,今宁夏地区有两处,一是宁夏镇(治今银川市),二是固原镇(治今固原城)。明嘉靖年间,固原有大小屯堡41个,烽堠154个,泾源有38个。大湾川堡在今泾源县北部大湾乡,驻兵50名设防巡逻。

清朝建立初期,行政建置基本沿袭明制,地方行政设省、道、府、县四级。清廷极为重视军事建置,正规军分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固原镇绿营兵所设的分防汛营中,蒿店汛、瓦亭营在今泾源县境内。

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西北回民反清抗暴斗争失败后,清廷将回民一万余人先后迁赶至化平(今泾源县)一带,割取华亭、平凉、固原、隆德四州(县)地,设置化平川直隶厅,隶属于平庆泾固化道,属平凉府。清总兵喻胜荣统领平江营兼六盘山一带防军,派绿营兵150名镇守化平。同治十三年,城守营有守兵115名。未置化平川直隶厅前,泾源境内原有白岩(今泾河源镇)、化平(今泾源县城)二塘汛,属平凉城守营,驻有绿营兵。

民国初年,今固原地区属甘肃省泾原道(治今甘肃平凉市),后改为陇东行政专区,辖固原、隆德、化平(今泾源县)、海原等县。民国2年(1913年)2月12日,改化平川直隶厅为化平县,改知县为知事。民国4年(1915年),化平城防营守兵裁撤,甘肃省政府将原清代绿营驻军改编为“新军”。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泾源县境内。8月18日,红二十五军由西向东翻越六盘山进入泾源县境内和尚铺、瓦亭一带。8月19日,经与瓦亭峡、三关口国民党守军激战胜利后,进至甘肃平凉,后与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合。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进入泾源县境,亲自指挥红军指战员干净利落地歼灭了县境北部青石嘴国民党守军。翻越六盘山顶峰时,毛泽东登高望远,豪情激荡,吟赋《长征谣》(后修改成为传世名篇《清平乐·六盘山》)。红军长征在六盘山地区宣传了革命真理,播撒了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期间,海固回族人民举行了三次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压榨与迫害。1939年6月初,第二次海固回族武装暴动队伍进入泾源县,先后在黄花川、白面河一带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1941年5月,第三次海固回族农民暴动队伍转战于六盘山,在县境内与国民党军队多次激战。马思义带领起义队伍200余人投奔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北地区第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回民抗日骑兵团。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蒋介石坚持独裁专政,蓄意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6月,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从中原突围,向陕甘宁边区进发。按中共西北局指示,马思义率领由回民骑兵团战士60余人组成的武装工作队第一大队,迅疾出击国民党占领区,牵制其兵力,配合三五九旅行动。1946年9月11日,两个大队在老龙潭附近的冶家村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胜利完成任务。

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毛主席指挥下,取得“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949年7月29日,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逼近平凉,化平县(泾源县)在地下党组织策划下,宣布解放。

1950年9月18日,化平县因泾河发源于此而改称泾源县,属甘肃省平凉专署所辖。

1953年成立泾源县回族自治区。

1955年更名为泾源回族自治县。

1958年复称泾源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行政公署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