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29

第29章 红军翻越六盘山(2)

海固回民抗暴政

义军转战化平川

1939~1941年间,海固地区回民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和压迫,曾发起三次武装暴动。

马国瑞是个作风正派、清廉淳朴、不求私利的宗教职业者,为人忠厚和蔼,平易近人,深受回汉人民的尊敬。他因不满国民党暴政和民族压迫,在1935~l937年间,以传教为名,周游海、固、隆等地区进行反蒋抗日宣传。1937年,马国瑞及其家人被软禁于兰州。

第一次海固回民暴动,主要是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榨和民族侮辱。国民党对外消极抗日,对内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固原大规模修建“国防工事”围攻陕甘宁革命边区,向西海固地区百姓征夫、征粮、征捐,逼得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1937年春天,海原县县长贾从城把回民聚居区海原大寨乡,即现在西吉县白崖、沙沟地区,改名“安化乡”。1938年春,重编《海原县志》时,贾从城又把县志中凡“回”字均加“犭”旁,还送给当地有文化的回民传阅,以故意侮辱。这种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歧视政策,更加激起了民族义愤。回族群众提出抗议,竟然遭到反动官绅的残酷镇压。1938年春,马国琳(马国瑞之弟)、马英贵、马国璠、马少敬等领导发起第一次海固回民暴动。回族群众揭竿而起,攻寨破堡,打击土豪劣绅,纵横几百里山区。起义队伍声势浩大,一月之内,起义军就发展到5000多人,编制六个团。许多汉族群众踊跃参加,回汉人民团结反蒋,共同斗争,非常融洽。1939年春,国民党政府采取“以回诱回”的政治欺骗办法,组织“宣抚慰问团”,假意收降,遣散了暴动队伍。之后却背信弃义,无耻杀害了马英贵、白受采、海登朋、马占清等100余人。第一次陕甘回民暴动失败。从此,八十一军三个营常驻固、海山区达三年之久,专为镇压回民,防止起义。

1939年4月,马国瑞趁日本飞机轰炸兰州混乱之际,逃出兰州,连夜到达海原艾蒿湾回民聚居区,召集马喜春、马正荣、马凤翔等秘密筹备,准备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全面暴动。1939年5月,马国瑞领导发动了第二次武装暴动。起义队伍号称“崇义军”,人数发展至4000多人,编为一个旅四个团。起义的口号是:“五族共和,打倒蒋贼”“打倒欺回灭教的国民党,为死难的回民同胞报仇”“救国救民,受压迫的回汉同胞是一家”“官逼民反,打富救穷”等。

第二次武装暴动队伍在今西吉、固原等地转战20余日后,于6月初进入泾源县。1939年6月6日,起义军由和尚铺进入化平(今泾源县)的黄花川一带,在庙湾至上胭的北山梁、野鸡山,先后与国民党九十七师五八二团展开激战。起义军连续发起六次冲锋,歼敌30余人。6月9日又在野鸡山激战一天,歼敌100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150多支,弹药1万余发,战马24匹及部分军用物资。战斗中,黄花川回族群众700余人参加了起义军,被编为崇义军第五团,任命白玉祥为团长,马成祥为副团长。6月10日甘肃张家川又有600多名回族群众前来参加了起义军。

6月12日,起义军过平凉庄,从羊槽翻山,浩浩荡荡地进入了白面河一带,泾河两岸又有400余名回族群众参加了起义军,被编为第八团,任命马超发为团长,马长贵为副团长。此时起义军队伍壮大,军威大震,兵力已达4800余人。起义军在白面河进行了休整,后编为3个旅,8个团,马喜春、马国瑶、马国璐为旅长。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大为震惊,一方面派拜伟、马继周、郭南浦、穆二阿訇组成所谓的“宣慰团”前来和马国瑞谈判,提出“散众归农、宽大不究”,马国瑞也针锋相对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在陇东成立回民自治政府,二是给崇义军配发武器装备和供养,三是撤走包围部队。“宣慰团”为稳住阵脚,麻痹义军,口头上给予答应。另一方面,由第八战区调九十七师的两个团及袁福昌的骑兵团等重点占领九社(今泾光)至下秦、兰大庄的北山梁等高地,修筑了工事;调五八一团、五七八团从华亭北上,迅速占领了涝池北山及高峰梁、马家庄东山进行南北合围,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

6月10~18日,在副师长李士林的统一指挥下,国民党部队从四面向白面河起义军阵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袁福昌骑兵团又封锁了西进老龙潭的道路,防止义军进入关山。化平县县长郝玉林也派出了一支40余人的保安队,在队长李景荣带领下,占领了王家北山梁的碉堡,凭借有利地形袭击义军。起义军英勇冲杀反击,在两次反冲锋中伤亡100余人。义军奋勇逼近保安队,挖倒碉堡,保安队除4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缴获步枪30多支。

起义军虽处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但马国瑞亲自指挥起义军不断向国民党军队进行反击,英勇冲杀,白刃格斗。战斗整整坚持了两天一夜,国民党军队对义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最后被围在白面河一隅。国民党军队派飞机进行反复扫射,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又缺乏战斗经验和坚强的指挥领导核心,伤亡过重,牺牲600多人,100多人被俘,首领马国瑞、马喜春、马凤岐、马正川等相继阵亡。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一部分义军溃散,被俘100余人,其中34名领导骨干被枪杀于县城,50多人被送进教养院。另有1000多名义军在马思义的指挥下,杀出重围,趁黑夜突破袁福昌的防线,从老龙潭的甘海子进入山林,摆脱了尾追。

杀出重围的回民起义军忍着悲痛和饥饿,在山林中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起义军的出路问题。以马思义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整顿队伍,继续再战;以咸成华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义军失败已成定局,特别是起义军领导人马国瑞等已牺牲,军无首领,主张解散队伍,各自回家。争论一昼夜,毫无结果,最后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起义队伍解散。

1941年5月3日,马国璘(马国瑞胞弟)发出举行第三次起义的号召。第二次海固回民起义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变“善后”为“清乡”,公开进行残酷镇压。他们搜查、捕杀起义者及其家属,敲诈勒索,强奸妇女,无所不为。1940年冬,马思义、冶巨仓(冶老九)、王登云、王得成等开始在白崖、沙沟等地组织发动第三次回民起义。他们首先秘密集会,起誓结盟,起义从剪除“黑燕麦”(山区粮食中一种危害最大的杂草,喻指损害起义的民族败类)入手,先后捕杀了30余名地主、恶霸、伪保长、自卫队长及通敌分子,打击了反动分子的猖狂气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斗争情绪。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急令驻固原的四十二军(杨德亮军)围剿。

5月4日,参加起义的回民有2000余人汇集泉沟垴,编为1个团,18个营。马思义任团长,冶福荣、王得林、王世德、王安理、李占海等任营长,马智宽任特务连连长。马国璘当众宣布:“一切听马思义指挥,我跟上给大家壮个胆。”义军整编两天后从泉沟垴出发,转战海原、固原、隆德、庄浪、清水5县,各族群众纷纷参加,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所经之地只杀贪官恶霸,不伤害老百姓,纪律严明。

5月16日,起义军在南下过程中,于清水县大麻子山设计伏击,全歼国民党进剿军1个团共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大挫敌军气焰,大长义军威风。国民党第八战区调集大量部队围追堵截。19日,义军在攻打张家川不果后又挥师北上,途经华亭县的竹林寺、刘店、马岘口,于5月23日进入泾源县泾河源镇一带休息一夜,对义军进行鼓动教育。

5月24日,暴动队伍到达圣谕川(今泾源县兴盛乡)。此前,国民党九十七师二八九团已先期到达,构筑好了阻击工事。义军到达时双方发生激烈战斗。起义军勇猛冲杀,消灭敌军20余人,缴获枪支20余支,但因准备不足,仓促应战,自身牺牲较大,建制编队被冲散,激战一夜,义军边打边退,撤出战斗,分头从红峡(红家峡)隘口翻越六盘山,到达隆德县苏台后,又集中起来。

6月6日,义军在海原县月亮山下的石蛤蟆垴被敌重兵包围,激战两昼夜,伤亡1000余人。冲出重围后,人困马乏,人员不断失散,人数由2万余人减至1000余人。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马思义又一次提出进边区,投奔八路军,但队伍内部意见分歧。马国璘受人挑唆,半途决定返回。最后,起义队伍只剩下200余骑兵,在马思义带领下,冲破层层阻截,辗转千里,于6月10日进入陕甘宁边区所属的庙儿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被编为抗日回民骑兵团,属八路军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