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33

第33章 泾源教育奠基人(1)

郭南浦生于1873年,名福金,字南浦,晚清秀才,祖籍宁夏金积堡,父亲是一位有名的中医。清同治年间回民反清抗暴斗争失败后,他的双亲被安插到泾源县黄花乡杨店子村,两年后他出生在这个小村里。郭南浦幼时聪明好学,少年时随父行医为回族同胞看病。光绪二十年中秀才后,继承父业行医,同时攻读《古兰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南浦满腔热情,积极组织“西北回民抗日救国宣传团”,远赴港澳宣传抗日,募集资金,受到当地回汉侨胞的欢迎。同时,多次建议甘肃省国民党政府,要求重视边疆回族教育。最终,甘肃省政府拨款30万元(法币,折合现大洋10万元),陆续在回族聚居的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办起了7所中心小学。由于他的积极奔走,泾源(当时称化平)有了第一所完整的小学,他成为泾源回族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郭南浦在宁夏和平事业中也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统治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部如惊弓之鸟。人民解放军为减少战争损伤,决定和平解放宁夏。解放军十九兵团在兰州积极联系寻找对解放宁夏能产生影响的上层人士,有着良好医德医术,在宁夏伊斯兰教上层人士中很有威望和影响的郭南浦位居其首。郭南浦表示积极支持和平解放方针,愿意亲赴宁夏说服马鸿宾。临行前,十九兵团首长杨得志、李志民会见郭南浦一行,并对他们拥护和平的精神大加赞赏。郭南浦到宁夏后,奔走于解放军和二马(马鸿逵、马鸿宾)之间,斡旋疏通。在他的积极奔走说服下,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在中宁签订了《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八十一军正式宣布起义。9月26日,西北野战军在宁夏人民的欢呼声中,进驻银川,宁夏大地从此回到人民手中。

70多岁的郭南浦,不顾年迈体弱,冒着生命危险,坐着卡车,翻山越岭,亲赴火线周旋,争取国民党宁夏部队起义,避免双方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宁夏和平解放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可谓功勋卓著,受到人民的尊敬。解放军十九兵团赠他一面锦旗,上书“和平老人”。

1938年,郭南浦担任国民党甘肃省参议员、国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切接见。1958年4月,郭南浦辞世。

接骨神医于福寿

治病救人医技高

于福寿是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人,生于1893年,卒于1977年2月。回族,接骨神医。

于福寿原姓赵,官名得江,小名石头,祖籍河北省张家口,后迁居宁夏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于福寿兄弟8人,幼年家境贫寒,9岁时随父乞讨,在张家口街道上被开店铺的泾源兴盛乡红旗村人于长海用两担莜麦换下,收为义子。于长海见其聪慧过人,就送他到私塾就读。13岁时他又被义父送到张治和开办的武术馆习武学医。于福寿聪明伶俐,又识文断字,被张收为贴身童仆,号福寿。一日,师傅趁他练功不防,用铜锤猛击其左臂,将手腕砸断,命其自行接对上药。伤好后,他得到了师傅的接骨秘方。四年后,他跟着义父来到泾源,之后被招为女婿,以务农为主,兼接骨行医。他医术高超,以善助人,自配药方,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揣、捏、按摩等手法,医术日渐提高。求者必应,治者必康,名传乡里。

1933年,遇饥荒年景,政府为红旗保(村)救济驴30头,让于福寿造册登记,与保长负责发放。1938年他被吸收为国民党党员,并被任命为国民党兴盛区分部书记。1957年,他被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受贫下中农监督改造,行医受到限制。

由于他接骨术高明,不时有骨折患者偷偷找他医治,他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不顾反革命分子的身份,为病人捏筋揣骨,治好了一个个在医院无法治愈的病人。1966年,泾源县县委书记马启新母亲跌入窖中摔伤股骨,在医院治疗月余未见好转,特请于福寿接骨,敷药数日后痊愈。固原彭堡农民马七斤臂骨折断,经他人医治畸形愈合,伤肢屈伸无法旋转,请于福寿重新治疗,断骨复整愈合如初。于福寿给人接骨看病人称华佗再世,给牛羊牲畜看病更是扁鹊复活,凡跌摔绊伤了筋骨的牲畜,经他一治,没有不完好如初的。

1973年,地方政府落实民族政策,为于福寿摘掉了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村上安排他到大队医疗站继续看病。消息传开,各地病人络绎不绝。他每年为医疗站挣回2000元钱,每挣一元钱,为他计工5分,还破例给他每月15元的生活费。他曾带着包括自己三子在内的四个徒弟。

于福寿的接骨药,是以在保定师傅处得到的药方为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结合当地的环境气候和草药特点,把几十种草药碾成面子,兑在一起,自成药方,分口服、外贴两种。外贴是把几种中草药熬成稠糊状,再把碾成面的草药搅和在一起,骨折病换药最多3次,一般2次,病好如初。

1976年,给人看了一辈子病的于福寿病魔缠身,卧床4个月后不幸病故,终年84岁。接骨神医走完了他艰难而漫长的一生。他生前巧手神功,不知治好了多少病人,回汉群众将永远铭记这位医道高超的接骨神医。

名人情结六盘山

足迹深留坂石间

六盘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原王朝的北大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生活过、游历过,留下了不少历史佳话、动人故事和不朽著作。

商代,商王武乙末年入朝受封的季历是与泾源结缘的第一人。季历是太王古公亶父少子,即公季、王季。时泾源为戎翟居住之地,季历征伐西落鬼戎,俘获十二翟王。

周文王、周武王等都曾在泾源这个古老的地方有过战事。周武王姬发继王位后,征服了华夏国诸多邦,起兵西伐畎夷,放逐“泾、洛之北”。周穆王姬满,在位长达55年,好大喜功,向四方发展“西征犬戎”,逐迁戎于太原。战国竹简《穆天子传》反映穆王西征故事。这一时期,周夷王姬燮命虢公率师征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周宣王姬静,继位初年,依靠秦人抵御西戎,宣王四年(前824年)以秦仲为大夫,征西戎,被杀。宣王又召见秦庄公等5人,给兵7000伐西戎。之后,派尹吉甫、南仲等伐戎。《诗经·出车》写道:“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六月》中写道:“薄伐猃狁,至于大原。”为了防御猃狁,宣王曾料民太原。

秦穆公称霸诸侯,“益国十二,遂霸西戎”。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灭掉义渠戎国,征服了六盘山地区诸戎势力,设立北地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王和宣太后乱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公元前306~251年间,秦昭襄王灭了义渠戎国,占领六盘山地区,征调国内大量的老百姓到六盘山地区以北修筑长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现代史家对它的诠释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翌年,即公元前220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首次出巡西北边地,行走路线由咸阳到陇西郡,之后东返,翻越六盘山,走今宁夏泾源县境的鸡头道,过回中,抵北地郡。

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始巡郡国”,出六盘山下萧关,狩猎于新秦中,汉武帝西巡的阵势极大,仅随从就有“数万骑”。五年之后的元封四年,即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又想起了六盘山,下令修通回中道。这一举措对六盘山区的交通建设真是功莫大焉,从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走向,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一范围。

后来,汉武帝又先后于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太初元年(前104年)八月、太始四年(前93年)十二月、征和三年(前90年)正月、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五次出巡六盘山地区及安定郡(今原州区)。

汉武帝之后一百多年,中兴汉室重开一朝帝王大业的汉光武帝刘秀来到六盘山。《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详细记载了这一史实。东汉建武八年(32年)正月,光武帝刘秀令大将来歙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攻打当时盘踞西北的割据势力隗嚣。兵强地广、实力雄厚的隗嚣凭借六盘山天险,于各要塞处设防,坐镇天水,试图将汉军拒于六盘山以东。

闰四月,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抵达安定高平(今宁夏固原),在高平城,东汉君臣举行朝会仪式。光武帝宣告大臣,大设宴席,以殊礼对待河西大将军窦融,嘉封爵级。此后,光武帝亲自率兵翻越六盘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天水隗嚣。直至建武十年(34年)十月才完全消灭隗嚣割据势力。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彪,是《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家世儒学,造诣颇深。西汉末年,群雄并起,隗嚣在天水拥兵割据,他避难相随,后至河西。经窦融推荐,被汉光武帝征召,任为徐县令。不久因病免官,专心攻读史籍。他从咸阳到河西途中,凭吊孙卬战殁的萧关,并作《北征赋》。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天和三年(568年)七月巡幸原州(今宁夏固原),九月自原州登临六盘,观览山河。

因为六盘山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以及在此开展的大规模马政事务,646年月初,唐太宗李世民离开唐都长安,沿泾水北上,越陇山(今六盘山)在西瓦亭(今西吉县将台乡)巡视牧马,然后经原州(今原州区城)于中旬抵灵州。铁勒九姓酋长及诸部使臣数千赶到灵州,尊唐太宗为“天至尊可汗”。唐太宗款待诸部酋长、使臣,又写下“雪耻酬百王(一作“主”),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并勒石灵州记其事。

755年“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自马嵬驿经奉天(今陕西乾县)北上,在六盘山整备月余,借六盘山监牧万匹良骥之势力,到灵州即皇帝位。

唐著名诗人杜甫,多次游六盘山,有许多描写陇山诗篇存世。如《北乱灵湫》的“至尊顾之笑,王母不遣收”“浩歌绿水曲,清绝叫者愁”都是佳句。

在六盘山地区,唐宋以来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錡,宋范仲淹、韩琦都在六盘山地区驻兵。

韩琦是宋庆历元年(1041年)宋夏好水川之战的指挥者,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曾经管理过泾源路行营,经营过六盘山。

两宋时期,六盘山地区曾是宋夏激烈争夺的边境之地,后为金占据。1213年,蒙古铁骑开始大举伐金,在此后的几年,六盘山逐渐进入了成吉思汗的视野。1226年冬,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灵州,后“还次六盘”。1227年春,成吉思汗又挥师渡过黄河,由西道攻克临洮,进入金境。夏四月,成吉思汗攻至六盘山西麓,拔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县)。闰五月,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一代天骄在六盘山里去世。元太宗窝阔台继续经略六盘山,并于1235年春在和林筑城,修万安宫,派皇子阔端征秦、蜀。

1252年,蒙哥汗命忽必烈征伐大理,仍然因袭了太祖成吉思汗当年的进关路线。1254年,忽必烈由大理班师北归,于夏五月驻跸六盘山。1258年,宪宗蒙哥汗“自将伐宋,由西蜀入”,进关路线仍由六盘山、宝鸡一线南行,夏四月亦驻跸六盘,直到秋七月才离开南进。

忽必烈又于至元九年(1272年)十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分地,驻兵六盘山”,并于山下建立安西王府,以镇守秦、蜀。随后的岁月,六盘山便迎来了安西王开城建府,置兵屯田的历史。

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建王邸。至元十七年病故。至元二十四年十月忙哥剌长子阿难答袭为安西王。大德十年(1306年),阿难答争帝位失败被杀。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月鲁铁木耳袭封安西王,十二月被泰定帝流放云南,降开成府为州。

清代左宗棠、谭嗣同、林则徐、马宝(隆德人)、董福祥(固原人)、张俊(固原人)都曾与六盘山结缘。

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以太子少保陕甘总督衔,率兵进攻陕甘回民军。十年,奏升固原为直隶州,安置回民军降众于隆德及化平。十一年,开始修西兰官道,沿路置柳,名“左公柳”。

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科考得中,授翰林院编修。之后,因上书责朝廷内外弊政数千言,被发配伊犁戍边。1799年8月从京师出发,次年2月抵达伊犁。沿途写有《伊犁日记》,其中记述六盘山一段是:“十月二十五日,(平凉)行九十里宿瓦亭驿客馆。二十六日,行十五里至乐蟠山(应为六盘山——编者),山甚险峻,上行二十里过山顶,复车行十五里,宿隆德县城客邸。二十七日,行九十里宿静宁州西关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