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34

第34章 泾源教育奠基人(2)

清代西北史地学奠基人之一的祁韵士遭贬去伊犁,著《万里行程记》。其中对六盘山有描述:

“由安国西行五十里至瓦亭驿。此宋时所谓瓦亭关也,今隶固原州,州在驿西北。未至瓦亭二十里许,两山夹峙如门,仅容一辙转侧而过,水啮山根,虢虢然,险要莫比。过此则嵯峨万仞,叠起云间,循涧前进,如坐井观天,山高日落,路修马疲,人亦惫甚。由瓦亭西行二十里至六盘山。自瓦亭行十余里,曰和尚坡(应为铺——编者注),为六盘之麓。余晨兴到此,微雨初零,土人以泥滑阻余莫前,仆者恃其勇不听,遂登。路曲折陡峻如壁,盘磴而上,愈上愈高,似犹土石相错,虽泞尚可行。至山半,俗呼猫儿坪(应为庙儿坪——编者注),有帝君庙,甚巍焕。新凿之路,皆土覆石上,遇雨淖甚,已而雨愈大,泥益深,胶粘阻辙,色紫黑,雨忽变为雪,济之以风,烈甚。仆马阻峻坂下,屡起屡仆,寸步不能前。余乃舍车而骑,鼓勇直上,雪花大如掌,风乃益狂,翻扑人面如织。身在风雨阵中,若腾云雾而起,目迷口噤,马亦股栗。望山巅有旧驿亭,驰往避。及下马入,亭朽,被撼欲倒,岌岌不可留。乃复乘马陡下千丈坡,踏冰雪凿凿有声。迤逦至杨家店,路稍平,有茅屋数家可憩,解衣烘焉。少顷,雪复变为雨,回视山头,皆白气缭绕,不复辩。计此程五十里,上山下山只二十里耳,而仓皇狼狈,一至于此。次日,行李始度岭追至。晚无枕寝,独坐达旦,此岂天之所以窘余也耶?然亦殆矣幸矣。由六盘帝君庙西行,过岭三十里至隆德县。县为陇西第一冲要之地,景色荒凉特甚,而羯鼓红牙,歌喉宛转,四邻几遍,风俗淫靡,为之慨然。西行四十五里至静宁州。”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被革职遣戍伊犁,沿途每日记述行走里程、经由山川道里、官员酬酢往还等。删削整理成书,冠名《荷戈日记》。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述了六盘山见闻:1842年7月19日,从安国镇黎明行,微有雨,所过山涧甚多,水皆湍急。十里入固原州界,又十五里蒿店,小住,作面饼食之。又上坡行,二十里瓦亭驿,距固原八十里。欲即过六盘山,舆人咸虑及半途遇雨无可栖止,遂住此。固原牧纽大绅遣丁具膳。二十日,晴,昧爽行,五里高扬堡,十里和尚铺,即六盘山之麓。其时朝曦未出,西风忽来,山气侵人,寒如冬令,因就旅店沽酒吃面。稍暖复行,山峻路曲,盘旋而上,五里始至山半,曰庙儿坪,有关帝庙,香火甚盛,敬诣庙中行香,求得一签云:“木有根荄水有源,君当自此究其元,莫随道路人闲话,讼到终凶是至言。”又旋行而上,其沙土皆紫色,一木不生,但有细草。五里至山巅,俯视下方田庐,则混茫一气矣。顶上有兵房数椽,问其兵数,人三成众而已。阅祁鹤皋先生日记(《万里行程记》),过此遇雨,狼狈万状。此次幸大晴,不逾时而过,殆东坡所谓“知我人厄非天穷”者耶!下山,十里杨店,又十五里至隆德县城,县令张继鲁郊迎,入东门,城内住,行馆深而狭,城颇大而荒凉特甚。此处向以五十里为一站,是日亦不能再行矣。是晚黑云蔽天,雷电交作,似欲大雨,幸渐霁未下。二十一日,晴。寅刻月色甚灿,即起行,天明过十里铺,又十里小河子,又十里沙塘铺,有市集,比城中差胜。又五里庞家铺,又十里神林铺,仍隆德辖,张令亲送至此,遂与共饭而别。行十五里乱柴铺,又十五里为静宁州之二十里铺,是晚住静宁州。

近代杰出的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杀于北京菜市口,留有《谭嗣同全集》。谭嗣同曾走访了甘肃、陕西、新疆等10多个省,为变法物色豪杰,考察民情。从陕西到甘肃途经六盘山,写诗《六盘山转饷谣》,展示了一幅血泪斑斑的高山雪地运粮图。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上海的“一·二八事变”爆发,其时林鹏侠正在新加坡代父管理橡胶园,接母电即速归国,欲服务战地,尽拳拳赤子之心。后由于《淞沪停战协定》已签,于是林鹏侠奉母命,考察祖国大西北。1932年11月24日从上海出发,30日到西安,开始了她对西北陕、甘、宁、青各省的考察。以后将考察记行编为《西北行》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翻越六盘山的情形。“……车行七十里至三关口,两岩对峙,如屏如门。中有隘径,宽可二丈许,有一夫当关万骑难逾之势。与六盘山共称天堑。人望欣然:山上树石相间,五色纷披,泾水中流,喷泉吐雪,谷应雷鸣,使人生别有天地之想。山半有杨六郎庙,相传宋时杨延昭曾守是地,土人今犹祠之。关口附近,且有焦赞、盂良之营址,历历似可辨。北人感于小说家言,如此等不经之谈,随处附会,亦姑妄听之而已……”

1935年8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在隆德兴隆镇(今西吉县兴隆镇)、静宁单家集(今西吉县单家集)一带休整3天。8月17日,红二十五军攻破隆德县城,占据北象山。8月18日,红二十五军从隆德县好水川由杨家店大水沟翻六盘山东去。次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亦先后路经六盘山地区。

198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翻六盘山至西吉,对西吉防护林工程批示:“续建西吉防护林工程,不仅帮助该县人民治穷致富,而且对该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有重大意义。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将此项已经初见成效的大好事坚持下去,贯彻到底,务必取得切实成果。”1986年8月22日,胡启立在国家林业部顾问马玉槐、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政府副主席马思忠的陪同下,视察六盘山防护林工程。

1986年8月26日,原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在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江华等陪同下,视察固原地区,瞻仰红军长征纪念亭。

1988年9月2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司马义·艾买提,莅临固原并登六盘山瞻仰红军长征纪念亭,1992年7月再次登临六盘山。

1987年7月20日,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费孝通,考察固原乡镇企业及群众生活,登六盘山瞻仰红军长征纪念亭。

1991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视察固原,登临六盘山。

199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固原地区。

2001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固原,登临六盘山,瞻仰红军长征纪念亭。

2001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白立忱瞻仰六盘山红军纪念馆。

2003年6月14~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带领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毅亭,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中央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吕飞杰,中央组织部部委委员、一局局长彭清华等视察固原。

200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固原地区各县,并登临六盘山,瞻仰红军长征纪念亭。

2004年3月2~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视察固原,登临六盘山。

2005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名和“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题词。

2007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固原,并登临六盘山,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

泾源回族渊源久

古韵圣洁清真寺

泾源县是全国回族聚居最集中的县之一,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回族人口占98%,调整后的回族人口依然占总人口的74%。回族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丰富的风俗习惯。

回族的宗教建筑主要有清真寺、拱北。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诵经、学习的场所,历来受到回族群众的崇敬爱护。回族凡重大宗教节日等活动都在清真寺举行。

宏伟、庄重、圣洁的清真寺以绿色为基调,建筑样式上呈现出浓郁的阿拉伯风格。一般由大殿(礼拜堂)、经堂(讲堂)、水房组成。大殿为建筑主体,供一日五时礼拜及聚礼、会礼之用;经堂是设在寺内的经文学校;水房专供参加礼拜者沐浴。离寺较远的村庄设有宗教活动点,称为“稍麻”,阿拉伯语指简陋的居室,一般仅有小礼拜堂及水房。

一处清真寺活动的范围称坊。一个坊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或者一片相对独立的居住区。

清真寺设寺管会,进行本坊宗教事务管理。寺管会主任、成员均由全体坊民自主选举。

泾源县最早的清真寺是香水镇园子村的北伍家清真寺,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当年,陕西回民起义首领之一的陈霖阿訇,向当时的地方官冯邦栋请求修建清真寺,得以批准。批文说:“据禀回民陈霖等求转禀请立清真寺,宣经圣谕,尚是向善之意,自可准行。”并对清真寺的规模式样做了限制。于是,泾源县第一座清真寺在园子村北伍家建成,陈霖为首任阿訇。该村清真寺大殿的大梁上刻写着:“建修军功五品花翎阿訇陈霖及化霖抹阁社同立,大清同治拾有三年岁次甲戌季夏月谷旦。”左宗棠特意写了门匾楹联。门匾毁于“文化大革命”,楹联至今尚存:“敬长爱亲自求多福,型仁讲让同我太平。”

光绪元年(1875年)九社村(今白面镇泾光村)建起全县第二座清真寺。左宗棠书赠匾额“崇道”。为大殿两旁题写楹联:“义凛遵王夷涂共履,心存迁善福域长登。”以后,杨堡、后李家、红旗、王阁村、城关、吴家嘴、崇义等村相继建起了清真大寺。到民国元年,全县建有清真寺40余座。民国末年增至12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