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42

第42章 关陇叠翠古八景

闻名遐迩三大泉

泾水源头,六盘山下。泾源县位于六盘山腹地,地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带,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胜景繁多,有六盘山、白云山、野荷谷、胭脂峡、老龙潭、弹筝峡、二龙河、凉殿峡、花崖沟、大雪山十大景区及70多个景点。境内群峰拔翠,森林茂密,溪流密布,降水充沛,气候湿润,形成了一片高原绿洲,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据民国《化平县志》记载,泾源(旧称“化平”)古时有“八景”,并附有民国7年化平知事王海帆所题诗联。

观岭朝阳。在县城东半里,孤峰高耸,灵秀独钟。峰头建有堡垒,登之可以望远。旭日灿烂,映照周围,树木茂密,风景绝佳。故有“观岭朝阳”之称。

陇山叠翠。其山环峙西南,俗名关山。绵亘境内百余里,层峦叠翠,清奇幽秀,故有是称。

泾水源清。在县南三十五里,俗名泾河脑,为泾水发源之地。又曰老龙潭,其水清且涟漪。清中卫县令胡纪谟、化平通判曾麟绶各作有《泾源记》,乃化平之胜景。

双桥夜月。在县西北三十里米稞山(米岗山)下,昔有古渡二桥,今废。旁有山隆起一大圆峰,浑如月形,夜间发光。

白岩映雪。在白面镇(今泾河源镇)之南,山势高峻幽秀,石色洁白如雪。明代白岩镇名称实因于此。其形胜与西安之太白积雪仿佛相似。

炭峡浮青。在县东二十五里,古名炭家峡,泾河由此出崆峒。石崖千寻,中流迅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峡中时有氤氲之气。

暖水蒸云。在县西北二十里,水出甚温,蒸蒸如釜上气。若至春夏,清晨多云,饭后即散。每占风雨,望云物必,以是为首,堪称奇观。

龙泉涵碧。在县西香水店有泉一窟,水色澄碧,深不见底,相传为昔年之龙池。

泾源县气候湿润,百泉汇流,但闻名遐迩的清泉有三处。

瓦亭泉,位于六盘山东麓的六盘山镇瓦亭村南。民国《固原县志》载:“在县南90里,瓦亭西城处坎下,开凿年远,发水如珠跳,民间汲饮者甚众,清可鉴影。”由此可见,瓦亭泉历史悠久。这眼泓水,泉口广阔,水清旺盛,如丝如缕的小水柱,从泉底砂粒中汩汩冒出,翻涌着密集的小水泡,似水在锅里沸腾不息,故而人们又唤作“百眼泉”。这眼泉水旺清澈,味爽可口,并溢出泉外成一小溪,汇入瓦亭河。此泉还有一景观,每天清晨,泉水不时冒热气,缕缕如烟,飘浮袅袅,尤其隆冬季节,热气更盛,蒸蒸如云。正如清固原知州王学伊在宣统《固原州志》所言:“瓦亭城南门外有一暖泉,不时冒热气,汇入大渠。余与守备张廷栋合力辟其东南荒地,种杨柳数千株。每当雨止,烟云蓊郁,试依堞楼眺之,亦可作一幅烟岚图。”

瓦亭泉水势涌冽,清爽可口,与瓦亭古城相映生辉,古韵幽幽,情趣横生。而今银平公路与宝中铁路相会于此,旧貌换新颜。重重叠叠山,平平直直路,叮叮咚咚水,高高下下树,清清秀秀景,年年月月新。

香水泉,位于泾源县西峡水库坝下西南侧的香水河畔,水清湛湛,味咸而可口,村民以水充盐食用,故称”香水泉”。以此为缘为荣,称其香水庵、香水店,峡名香水峡,河为香水河,镇为香水镇,名蜚百里。

香水泉沿口不大,泉底水势旺盛,一股水注如臂,从泉底砂粒中涌出,汩汩声宏,溢出为溪,汇入香水河。清冽洁净,每天清晨水冒热气,青烟缭绕,待到寒冬天冷时,热气大冒,如釜上蒸云,缭绕不散,古称“龙池”,亦为“龙泉涵碧”,为泾源八景之一。民国《化平县志》记:“县西香水店(宋称香水亮庵),有泉一窟,水飞澄碧,深不见底,相传为昔年之龙池。”且有诗曰:“花飞绝磴,溪涨前湾。淼淼池水,淡淡青山。他日化雨,为福人间。”

今日香水泉,水清泉更旺,出水量每日平均140立方米。经化验,水中含锌、锶、锂、碘等元素,为优良的矿泉水资源,大有开发利用价值,可造福于民,惠及一方。

白马泉出自香水镇新月村北炮台山山坳里。一眼泉水四季清澈,水势旺盛,永不干涸。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一天,老猎人带着儿子虎娃来这里打猎,一连几日却一无所获,又渴又饿昏倒在地。苦难之中,虎娃听见马蹄声响,抬头见一匹白马,便跟着白马到一片林子里,林中传出潺潺水声,虎娃扶着父亲向流水的方向走去,终于找到了一眼清澈的冒水泉,父子俩喝了泉水,解了饥渴。老人激动地对儿子说:“虎娃呀,这是一眼宝泉,也是白马指给咱们的救命泉。”于是,他们称这眼泉水为白马泉,并且在泉边的树林里搭起窝棚,住了下来。以后,父子二人出去打猎,必有收获。后来,虎娃长成了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娶妻生子,全家人其乐融融。

一日晚饭后,老猎人忽然心生怜悯,想起自己一生打猎,伤害了不少生灵,不觉惧怕起来,便把虎娃和虎娃媳妇山花叫到跟前,说:“咱们几辈人靠打猎度日,伤生太多,到头来还是个穷光蛋。你爷爷打猎,被老虎咬死了,你伯父打猎,摔死在山崖。要不是这眼泉,咱俩差点被渴死。从今天起,我们发誓用宝泉的清水洗净双手,在泉边开荒种地!”从此,一家人就在泉边定居务农。如今,白马泉周围安居着20多户回民,这个村子叫白马泉村。

旅游开发促经济

日新月异新泾源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腹地,自古以来山翠水碧,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境内国家级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是人们旅游探险和从事科研、科考的理想天地。作为古丝绸必经之地,这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和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瓦亭古城、秦汉萧关、回中宫遗址、唐制胜关、济公修行延龄寺石窟等历史遗址闻名遐迩。富于回族特色的“踏脚”“花儿”等回族歌舞,令人神往。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活动不断升级,泾源旅游开发事业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泾源县及固原市六盘山林业管理局先后成立管理机构,间接或直接开展旅游开发活动,促进了六盘山旅游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1952年,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国家所有,受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保护。1955年8月,甘肃省平凉专署在泾源县建立关山森林经营所,为县属科级单位,负责林区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合理采伐、林业经营等工作。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关山森林经营所随同泾源县一并从甘肃省划归宁夏固原行署管辖,管理、经营范围扩大到固原、隆德县。1960年,建立国营六盘山林业管理局(所),为县级事业单位。

1980年,国务院确定六盘山林区为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98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建立六盘山自然保护区。1983~1985年期间,由区内外20多个科研、教学及有关部门145名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对六盘山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植被、森林资源、森林历史、动物、昆虫、水资源、水生物、水源效益、环境背景和社会经济等14个学科进行了考察,其后于1989年出版《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一书。

1988年,国务院批准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组织完成保护区区划工作,保护区范围确定为六盘山主脉南段,面积67863公顷。

1985年,宁夏林业厅协同国营六盘山林业管理局,组织科技人员对六盘山林区、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及矿藏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凭借资源雄厚、景观毓秀,泾源县被确立为风景名胜区。1989年,泾源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人员,对县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全面调查,确立老龙潭、凉殿峡、二龙河、野荷谷、大雪山、堡子山、秋千架为旅游景点。1994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建设厅组织部分专家和技术人员,再次考察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情况,决定以泾源境内的二龙河、野荷谷、凉殿峡、老龙潭、胭脂峡、秋千架为重点景区,建立泾河源风景名胜区。翌年,国家建设部对泾源的旅游资源进一步进行了评估。1995年7月,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考察,聘请银川园林规划设计室编制《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年10月,该规划在自治区旅游局主持下通过了专家论证和验收,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宁夏泾河源风景名胜区。

1996年2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泾源县确定为泾河源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野荷谷、老龙潭、凉殿峡、二龙河、弹筝峡五大景区和秋千架、延龄寺石窟、卧龙山公园、六盘山自然资源馆、城关清真寺五个独立景点,总面积44.90平方公里。

2000年4月,国家林业总局决定在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国家森林公园,设六盘山、白云山、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野荷谷、胭脂峡、弹筝峡八大景区。范围包括上述景区和秋千架、六盘山自然资源馆两个独立景点。

六盘山森林公园包含有佳景天成的自然风光与别致成趣的人文景观。红军长征纪念亭、龙潭烈士纪念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避暑之地凉殿峡、北宋高僧济公修行过的延龄寺、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和柳毅传书故事的老龙潭等引人入胜,是观光览胜、避暑度假,同时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理想景区。

199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六盘山旅游开发区,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2004年4月30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旅游局会同扶贫办、财政部、国家计委等部委,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试验区包括泾源县全境,西吉、隆德县和原州区有旅游资源的部分地区,地域面积160平方公里,覆盖21个乡镇40万人口,其中回族人口占57%。试验区的中心区有泾河源风景旅游区、白云寺旅游区和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同时辐射了须弥山石窟、火石寨等。通过几年来的积极宣传和投资开发,试验区内的六盘山风景旅游区、固原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须弥山石窟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泾源县紧抓机遇,随即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旅游、林草、畜牧”为地方三大支柱产业,并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泾源县全境确定为试验区重点建设区,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将泾源县十大景区和十个独立景点确定为长期重点开发建设景区。

六盘山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能不能得到保护开发,能否建立一个文化保护区等都需要去关注、去探讨和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