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41

第41章 简朴洁净回族服(6)

大雪山又称湫头山。早春三月,风和日丽,草木吐嫩,而大雪山巅仍一片白雪,故称“大雪山”。此山积雪融化的虽晚,但林木茂盛,树围雄壮。大雪山之所以称湫头山,因山巅低洼处,有一天池,水草葱茏,飞鸟乐居,为一大奇观。

大雪山位于泾源县城南30公里处,是泾源县与甘肃省庄浪、华亭县的界山,海拔2857米,南北走向,平均坡度35°。大雪山高峻挺拔,气势雄伟,河谷幽深,溪流密布,林深似海,树木参天,是黄土高原上唯一的一处原始森林。隋朝时,长安城修筑楼阁宫殿,所用木料多采用大雪山的松杉。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王朝被迫放弃京都汴梁(今开封市),南迁临安(今杭州市)。金正隆年间(1156~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入居汴梁,为显“金人之威,炫耀其武功”,欲兴土木,在汴梁修筑新宫。当时遍访各地宫殿建筑,寻找适于采用之材。后发现陇山之木历时550多年坚固如新,即决定汴梁新宫所用木料亦采用陇山之木。金主完颜亮即令迁都总管张中彦,督军赴陇山采伐木料。

张中彦是固原张易人,曾经担任过德顺军(今隆德县)知府,深知陇山之中唯青峰山(即玄峰山,古时青玄同义,今大雪山一带)松杉居多。因为此地山高气爽,松杉生长缓慢,挺拔笔直,木质紧密,坚韧耐用,且富含松脂,具有防腐蚀、抗潮湿之特点,巨木大材皆在百年以上,是建筑宫殿的最佳木料。1157年,张中彦奉金主之命,率大队人马深入大雪山一带安营扎寨,部署伐木事宜。大雪山沟壑纵横,采伐不易,运输更难。张中彦斩木开路,架设桥梁,修筑栈道,穿密林跨河谷,运出六盘山。经隆德山河镇、水洛城,越秦州至洛阳。满山松杉源源不绝地顺泾河而下,浩浩荡荡运往汴梁。如今,大雪山次生林郁郁葱葱,绵延成片,成为六盘山地区主要的木材蓄积地。

卧龙山,古名“观山”,俗名“堡子山”,又名“龙首山”,地处泾源县城东南角,海拔1958米,相对高度约百米,为县城制高点,面积约5平方公里。卧龙山峰丘独卧,四不相连,远望犹如一条卧龙,2004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命名为卧龙山。山上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景色迷人,随季而变。登高鸟瞰,县城及周围山川全貌尽收眼底。民国《化平县志》记载:“观山在县城东半里,峰头古有朝阳紫金观,故名。一名鱼儿山,平地崛起与众山不相连,高约三十丈,长七里许。形似虎卧,三叠蝉联,首尾身腰毕具,两水交迎,万山朝拱,上筑堡垒,为化平之险要。登之可望远,旭日灿烂,映照四周,树木密茂,风景绝佳,故有观岭朝阳之称。”1916年,县知事王海帆建八卦亭于其上,题名“枕霞亭”,题诗联云:“出彼东郭,有山翼然。登高一望,岁岁年年。海云万点,喷出日边。”1934年,国民党县政府在峰顶西头建碉堡一座,至今犹存。1987年,在原有台基上新建“龙云亭”,绿瓦红柱,廊台亭阁。2009年,旅游部门将堡子山土城墙换成了砖墙,修建了“龙壁”墙。登临卧龙山,可远眺六盘山,俯瞰小山城,北观松涛,南赏桃杏,晨观日出,暮听流水。万千气象,尽在眼中。

秋千架位于泾源县城东北10公里的向阳河畔,泾(源)平(凉)公路旁边,紧连著名风景游览胜地崆峒山。秋千架是两个形似刀削的石壁,挺拔高耸,形似“秋千架”,相传广成子在崆峒山修行时经常到这里打秋千娱乐。秋千架下水流湍急,有石洞深入山中,洞内钟乳石造型别致,神奇迷人。有诗曰:“秋千幽谷一线天,游人到此难往返。”每逢春夏季节,游人不断。平泾公路擦肩而过,大小车辆川行不息。

花崖沟位于县城北20公里,黄花乡土窑村西侧,长10公里,宽200米左右,下寺河在峡谷中缓缓流淌。花崖沟里悬崖峭壁形态不同,色泽各异,有红、黄、白、蓝、赭诸色,杂然相间,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花崖(当地音“nai”)子”美名便由此而来。花崖沟峡谷内青山连绵,奇峰对峙。辽东栎、桦树、椴树、山杨、松树层层相叠,枝繁叶茂,深绿一片。谷底百泉连缀,溪流密布,娓娓流淌的沙塘河(下寺河下游称“沙塘河”)蜿蜒东流穿峡而出。枝头百鸟来往穿梭,鸣转歌唱;花间蜂蝶薄羽青纱,翩翩飞舞;林间野猪、狍子、狼、狐狸、雉鸡随处出没。花香鸟语,人迹罕至,是一处不为外人多知的景区。

主要景点有巨斧峰、骆驼峰、桦树沟、野猪沟、大东沟、猴牙岔、大嘴山。

三关口又名金佛峡,位于六盘山东麓瓦亭至三关口,即今颉河流经三关口一段峡谷的古称,峡长5公里。《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曰:“泾水经都卢山,山麓之内,常有弹筝之声,行者闻之,鼓舞而去。”又云:“弦歌之山,峡口水流,风吹滴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之。又有古诗赞曰:“晚霞留客住,夜半闻弹筝。巍巍高山意,洋洋流水情。”峡内双峰对峙,形如利剑劈开,河水中流,312国道(西兰公路)穿峡而过。民国《固原州志》载:“弹筝峡距县南110里,峡长10余里,双峰夹峙,一水中分;山势崎岖,耸插青冥;峦岫相接,谷峪低承……”地势险要,景色奇异,古人多有题诗,如今峭壁之上还留有字迹:“山光水韵”“山明水秀”等。

香水峡古名龙江峡,又名西峡、窟窿峡,位于泾源县城西5公里处。峡口横卧一道蓄水大坝,发电利民,控制水土流失。置轻舟于其上,白云蓝天,映山衬水,湖光山色更是异趣横生。香水峡曾是古代西出陇山,通往陇右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孔道。汉代在此设关隘,唐在峡口外建制胜关,宋置安化县,历来为兵家重地。峡内青山如刀锋,突兀相对,其间松林叠翠,瀑布垂挂,有“龙泉涵碧”之称,相传为昔年之“龙池”。香水河似一条玉带穿峡越谷而出,向东汇入泾河。峡谷山势峭拔,奇峰对峙。河床谷底,野荷碧叶摇曳层叠,亭亭袅娜,花香质洁。四周草木茂盛,芳草萋萋。

大南沟位于香水峡南侧,沟大而深,且在香水峡之南,故称“大南沟”。大南沟南北走向,谷深5公里,宽10~20米,险峻狭窄。碧草茂盛,灌木丛生,杨、柳、椴、桦、松、栎诸树杂生,枝繁叶茂。箭竹在这里尤为茂盛,密度大,面积广,成片相连。沟谷间有一溪流蜿蜒曲折,穿峡而出,如绢如丝,浪跌三折,水声琅琅如歌。

五锅梁位于泾源县城西香水峡15公里的马鞍桥之南。高耸莽莽的五锅梁呈东西走向,长6公里,海拔2860米,为泾源与隆德两县界地的分水岭。其所以称“五锅梁”,是因为山梁北侧有五块森林盆地从山下相叠于山顶,形似五口巨形铁锅相摞于此,故称五锅梁。此“五锅”内草丰树茂,林木笼盖,密集的杨、柳、桦、栎、椴、松等树挺拔直立,相杂丛生,绿流滴翠。灌木丛中有党参、黄芪、猪苓、贝母、升麻、柴胡等中草药,有“药盆”之称。公路盘旋而上,高入云端。登临五锅梁,北可望到泾源县的香水镇、惠台乡,南可看到隆德县的崇安乡和庄浪县的通边乡,“足登一梁,眼观三县”。

六盘山脉最高峰是米缸山,古称美高山。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距泾源县城13公里。东坡陡峭,为泾源县香水镇、六盘山镇辖境;西坡平缓,为隆德县陈靳乡辖境。《山海经》称为高山,民国《化平县志》称米稞山、米缸山。它的名字来自有趣的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美高山山腰上有一块形似水缸的石头,底部有一个小孔,每当有人经过,小孔就会漏出金灿灿的米粒。不管经过多少人,总是给每人漏出两碗。米缸山由此得名。有一天,来了一个贪心的石匠,他吃了两碗米饭后,把小孔凿得像小拳头那么大,用口袋对着石孔等待更多的米出来。但是,他等了一天也未见一粒米,石缸从此不再漏米了,只留石缸在山上。

米缸山是登高览胜的好去处。晴空万里时登上山巅,极目远望,云蒸霞蔚,层峦叠嶂,尽享“一览众山小”的快感。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动物繁多,金钱豹、林麝、红腹锦鸡、梅花鹿出没于山壑林间。灌木丛中彩蝶翩翩,百鸟嘤嘤,景色宜人。千古以来,引来不少文人墨客赋诗作画。云海苍茫、松柏滴翠的“美高苍松”,是民国《隆德县志》所载隆德八景之一。

康熙初年,隆德县令、清举人常星景登临美高山,饱览形胜,赋诗盛赞:

群山如赭秀无枝,竹树青青独见兹。

雨后风光犹可卧,烟云氤氲颐堪支。

鹤闲拟借松花体,史俗难赁药草医。

为似风光无限好,开樽向尔欲忘疲。

康熙初年,兵宪武全文登游美高山,触景生情:

美高奇险切云霄,晴日诸峰旭影摇。

寂历空山啼鸟雀,崭免危径进鱼樵。

经年戎冷狼烟断,绝塞狄残野火烧。

向晚不闻车马过,风生冷际虎狼骄。

民国24年(1935年),《隆德县志》编纂者陈国栋仰望此山,以诗文褒奖美高青松:“美高山,脉络六盘,支连陇坂,在城东南十余里,极高而秀,故曰美高。虽无庵观祠宇之点缀,而万树苍松蔚然深秀。官斯土者,公余之暇,偕幕友缙绅,游者莫不称快。而三冬之雪色与夜半之涛声,更有其玩可听者,诚雅境亦奇境也。诗曰:秀耸东峰指美高,苍松万树衬鹅毛。隆城脉注十余里,夜半风声听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