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19043300000010

第10章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5)

2.高校的原因

①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很多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略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招聘不到人才,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却出现过剩的现象。

②学校未充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意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关系。

③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例如,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导致学生在校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自身的原因

①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职位等。

②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的学生经常逃课、上课睡觉、流连于网吧等,而不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会因缺乏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三)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积极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一,改革实验教学,突出动手及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导师制的优势。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①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②指导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某些西方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生涯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③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④引导学生明确学科优势,找准合适的就业位置。

(四)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

①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②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③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④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所谓自然减员空岗是指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因为年老、疾病、事故、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得人员自然减少,从而导致岗位空缺的现象。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案例分析

1.判断是否构成就业歧视,最关键的是看雇佣单位的要求是否处于职务本身的客观需要。如果相貌与劳动者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无关,而用人单位以此为由区别对待,就构成就业歧视。至于岗位对相貌的要求,不是由雇佣单位说了算,而是要由法律进行判断,按照职业要求作具体分析。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反歧视规定得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受害者维权往往面临于法无据的局面,而歧视行为的实施者却没有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导致歧视问题大量存在于劳动就业、教育、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

我国法律专家认为,劳动法禁止的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四类歧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复杂程度,更无法约束其他领域内的歧视,因而,呼吁制定一部统一的反歧视法,使反就业歧视有具体可操作的规范。

2.不合理。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了职业中介机构未经依法许可和登记,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此外,还特意规定了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如果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如果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因此,职业中介机构收取押金是不合理的,应退还给劳动者。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就业的概念、实现就业的方式、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及对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保障等内容。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其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促进就业原则、平等就业和双向选择原则、市场调节就业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原则。

实现就业的方式是指国家在政策和法规中确认的劳动者实现就业的途径。在实践中,我国实现就业的方式主要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就业、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自谋职业和国家安置就业等。我国政府为促进就业,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就业促进的政策体系,建立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就业服务与管理,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实施就业援助等。

特殊就业群体是因特殊原因而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员的总称。我国对特殊就业群体的保障内容主要包括妇女的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就业保障、退出现役军人的就业保障、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保障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等。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就业

2.就业援助制度

3.特殊就业群体

二、简答题

1.简述劳动就业的原则。

2.简述《就业促进法》颁布的意义。

3.简述实现劳动的方式。

三、论述题

1.论述我国就业促进方面的措施。

2.论述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保障措施。

四、案例分析题

1.小王是某高校一名理工类的女硕士研究生,现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由于工作出色,颇受领导赏识和同事好评。但想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歧视,感慨万千。她曾经去过一个招聘会现场,一百多家单位招聘,竟然一份简历也没有投出去。因为很多单位在招聘海报上明确说明仅限男生,其余单位即使不明确标示,对于女生也大都含蓄拒绝,“我们单位经常会出差,你一个女生禁不起出差的折腾,还是另谋高就吧”。“我们单位经常加班,而且以往招的人大都是男生,你如果进我们单位工作会不适应的”。虽然也有少数单位有招女生意向,但开出的条件很是苛刻,比如在三年之内不许结婚,即使结婚也不能生育。再有在待遇方面规定女生硕士与本单位本科男生一样标准。

问题:

(1)单位的这些要求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2)小王能否因为单位的这些要求向法院起诉请说明理由。

2.老刘一家四口生活举步维艰,老刘夫妻双双下岗,只得在街头给路人擦皮鞋。儿子原本有份好工作,但前不久因工负伤,失去了一条胳膊,离开单位后多次去找工作,但都因残疾而被拒绝。女儿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了,可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老刘也曾多次到有关部门请求帮助,但大都无功而返。

问题:

老刘是否有权要求得到法律就业援助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