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103

第103章 土生波斯李珣(2)

除此之外,李珣还对《唐本草》和《本草拾遗》的错误地方,作了纠正。如迷迭香,陈藏器说它“味辛温,无毒……烧之去鬼”,而李珣则纠正为“性平”。至于“烧之去鬼”这种说法,更是明显的错误,故李珣也纠正说它“烧之去鬼气,合姜活为丸散烧之,辟蚊纳”。古人把肉眼看不见的致病气体,如一些微生物,称为鬼气。“鬼”“鬼气”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在这里李珣的说法是正确的。又如藒车香,陈氏说它“味辛,温”,而李珣则纠正为“微寒,无毒”。再如庵摩勒,《唐本草》说它是“甘寒无毒”,而李珣则纠正为“味苦、酸、甘,微寒,涩、无毒”。还有兜纳香,陈氏说它是“甘温,无毒”,而李珣则纠正为“味辛,平,无毒”。[15]像这一类的例子,在《海药本草》中不胜枚举。

李珣著《海药本草》时,参阅并援引了大量的前代的书籍,有些书早佚。所引的书多数是六朝的书,也有唐朝的书。如《楚记》《尔雅注》《广州记》《广州志》《广志》《古今录》《汉书》《淮南子》《集韵》《晋列传》《交州记》《脚气论》《临海志》《岭表记》《岭表录》《南海记》《南赴志》《南州记》《内典》《别宝经》《齐民要术》《山海经》《蜀记》《拾遗》《太原记》《陶朱术》《武帝内传》《五溪记》《西域记》《仙经》《名医别录》《异物志》《异域记》《异苑记》《异志》《酉阳杂俎》《正经》《贞观政要》《晋书》《唐志》《本草拾遗》。《海药本草》所引人名有张仲景、陶弘景、陈藏器、刘孝标等。可见李珣阅览之丰富,参考书之众多。他对中国文化极为熟悉,对中国文献也很了解,其行文典雅简赅,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造诣之深厚。

总之,在药物学上李珣的成就很大,除了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海药知识外,还对前代本草有所补正,有所发展,这有利于我国药物学的进步和发展。《海药本草》是我国较早的记述外来药物的专著,它反映了李珣对于中外医药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也是当时中国人对来自波斯、大食药物知识的总结。自唐中叶王煮以后,新出的医书很少,《海药本草》卓然崛起,成为唐宋间医学文化传承连续的一环,不但丰富了中国医学,而且为外国医药文化进入中国打开了一条通路。今人对已佚的《海药本草》的辑录工作,有利于人们研究唐末五代时药物发展的情况。

文学成就

作为波斯人的后裔,李珣年少时就全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参加了科举考试,以“宾贡及第”取得了进士资格,因此他具有高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鉴诫录》说:“珣所吟诗句,往往动人。”他的诗名很重,当时人称他“李波斯”。他在诗词创作上达到了一个高峰,留下了许多留传千载的诗词。他的专集《琼瑶集》[16],已佚。后蜀广正三年(942年)赵崇祚的《花间集》,专门收集西蜀词人作品,其中收有李珣词37阙,宋人的《尊前集》里收录他的18首词,除重复外,现存李珣词54阙。

《花间集》顾名思义是抒写西蜀词人花前月下的宫廷艳情,而李珣的词“不尽为闺情之类,颇多抒写潇洒的处士心怀”,尤其能用清婉笔锋,抒写南方风物。他也写男女之情,但是不流于轻薄淫浅,多了一些清新的气息。他的《浣溪纱》,虽是艳体,却写得婉约清丽,是《花间集》中的上乘之作。

李珣生活在一个政权交迭、国家动荡的时期,他自己深怀亡国之痛。“蜀亡不仕”,他不仕后蜀,其晚年的词中深含对前蜀的怀念之情,“词多慷慨之音”。他过着“信船归去卧看书”的隐居生活,希望在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安慰。他创作了《渔父》《定风波》《渔歌子》等逍遥闲适的隐逸词篇,反映了词人高淡的情怀。兹选数首为例: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渔父》一)

游世垂纶不及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旋。

(《渔父》二)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扁舟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花鸟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定风波》一)

十载逍遥物外居,白云流水似相于。乘兴有时携短棹,江岛,谁知求道不求鱼。

到处等闲求鹤伴,春岸,野花香气扑琴书。更饮一杯红霞酒,回首,半钩新月贴清虚。

(《定风波》二)

这四阕词都收在《尊前集》里,词中充满作者崇尚山水的恬退情怀。再看《花间集》中《渔歌子》: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淡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樽,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其一)

作者以“渔父”自比,描绘了“渔父”在美好的春光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实际上是抒发作者绝意仕途、与世无争的心情。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飨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其二)

表达了词人在美丽的秋色中的隐逸情绪。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山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歌归去。罢垂纶,还酌爵。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浅渡,惊起一行沙鹭。

(其三)

表面上写渔父的生活乐趣,实际抒发作者对世态的感慨与激愤。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间秋风起。云水间,山月里,掉月穿云游戏。鼓清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其四)

表面上说“不议人间醒醉”,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厌倦,看似旷达,实际上包含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深沉的哀痛。

李珣词中多以渔父自比,表现出自己不随俗的孤傲性格和潇洒高逸的人生价值取向,展示出清雅、恬适的审美特质。唐代张志和写有《渔父》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李珣前述各词直可与张志和之词相媲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唐五代的词》中写道:

《花间集》的作家和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格调和作法,大都是用艳丽的辞句,浓厚的颜色,集全力去描写女人的美态装饰,相思的情绪,以及肉感性欲的强烈暗示。……一面是反映着当代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淫侈生活,一面也承受着温词[17]的影响……像鹿虔裹《临江仙》的感伤离乱,李珣《渔歌子》的歌颂自然,那真是凤毛麟角了。[18]

李珣确是花间派一个别具一格的突出人物。李珣的词表现了有别于花间词秾丽、华艳的带有异域色彩的清奇、婉丽的审美特质,突破了花间词描写的窠臼,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后代的隐逸词、风土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树立了新的词风。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学创作。写身边事,抒心中情,从而突破了模式化的类型规范,预示着词体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周颐论李珣词,说他以“清疏之笔,下开北宋人体格”,这是很有见解的话[19]。

李珣精于医学,又擅长诗词,他在这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医学史、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后 缀

唐五代时,陆路和海路的丝绸之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波斯、大食商人纷纷来到中国进行贸易。他们中有的人留居中国,置房购田,娶妻生子。唐五代时已有了“土生蕃客”,甚至还出现了“五世土生蕃客”。这五世人约为百年,时间长了,留居中国的波斯、大食人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结合得更紧密了。

波斯、大食人人居中国,深怀中华情结,仰慕中华文化,努力学习之,确有出类拔萃者,文质彬彬,隐然君子。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卢钧,他曾为岭南节度使,自然熟悉广州蕃坊大食人情况,故认识大食人李彦昇,由于他的推荐,李彦昇考中了唐朝的进士。唐代的进士最为荣耀,试进士须通五经,明时务。可见李彦昇对中华文化造诣相当深厚。经近代陈垣先生从《文苑英华》卷364(辩论文》中,发现了陈黯所作《华心》一文,该文记载李彦昇登进士第过程。其全文曰:

大中初年,大梁连帅范阳公,得大食人李彦昇,荐于阙下。天子诏春司考其才,二年,以进士第名显,然常所宾贡者不得拟。或曰:“帅受命于华君,仰禄于华民,其荐人也,则求于夷,岂夷人独可耶!”曰:帅荐才不私其人也,苟以地言,则有华夷,以教言,亦有华夷乎!夫华夷者辫在心,辫心在察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异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若卢绾、少卿之叛亡,其夷人乎!金日磾之忠赤,其华人乎!繇是观之,皆任其趣向耳。今彦昇来从海外,能以道祈知于帅,帅故异而荐之,以激夫戎狄,俾日月所烛,皆归于文明,盖华其心而不以其地夷焉。作《华心》。

对卢钧推荐大食人李彦昇考中进士一事,当时人觉得奇怪,不可理解。陈黯这篇文章对此作了解释。华心者,人非华而心则华也。陈垣先生在他所撰《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将李彦昇列为“西域人华化先导[20]。1923年,陈垣教授撰写《元西域人华化考》,油印稿成,王国维先生读后,于1925年2月寄信给陈垣先生谓:李珣是土生波斯人,能作词,《花间集》收录其词作37首,可称为元西域华化之先导者[21]。陈垣先生因此而联想李之妹李舜弦,能诗能画。故在该书卷七《女学篇》增加了《西域妇女华化先导》一节,文曰:

一代之史,一方之志,卷末必附列女,今言西域人华化,不可不于妇女求之。始吾元西域人华化稿成,王国维、英敛之二先生先后告我以前蜀李珣事。据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二、何光远《鉴诫录》卷四,均称为土生波斯,有诗名,所著有《琼瑶集》,可补吾西域人华化先导一节。吾因李珣而联想及王衍昭仪李舜弦。舜弦,李珣妹,《全唐诗》第十一函有李舜弦诗。杨慎《词品》云:王衍昭仪李舜弦,饶词藻,有《鸳鸯瓦上》一首,误入《花蕊夫人集》。词云:鸳鸯瓦上赞然声,昼寝宫蛾梦里惊,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一作王建诗。《全唐诗》又作王衍宫人李玉萧诗。然无论此诗为谁作,李舜弦固以波斯女而能诗也。《图绘宝鉴》卷二言:“李夫人西蜀名家,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郁忆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纸窗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云。”是李舜弦复以波斯女而能画也。李珣可谓元西域人华化之先导。李舜弦可为元西域妇女华化之先导矣。[21]

大食人李彦昇、波斯后裔李珣他们都载负着伊斯兰文化,又具有了高深的汉文化修养,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通过“宾贡”科举,“进士及第”,取得进士资格,这在当时的胡人中是少有的。若从回回民族历史角度而言,李彦异、李珣、李玹、李舜弦则是回回民族先民时期学习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回回民族先民的文化翘楚。

[1]何光远的《鉴诫录·卷4》记载:“斥不乱常”条云:“宾贡李珣,字德润,本蜀中土生波斯,……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尹校书鄂者,锦城烟月之士也,与李生常为友善,遽因戏遇嘲之……诗曰:异域从来不乱常,李波斯强学文章;假使折的东堂桂,胡臭熏来也不香。”

[2]《旧唐书》“李汉传:卷121”。

[3]《旧唐书》“敬宗纪:卷17”。

[4]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载《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

[5]《资治通鉴》“卷232:德宗贞元三年七月”。

[6]黄休复的《茅亭客话·李四郎条》云:“李四郎名玹,字廷仪。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率。兄珣有诗名,预宾贡焉。”

[7]何光远的《鉴诫录》云:“李珣……少小苦心,屡称宾贡。”

[8]吴任臣的《十国春秋·尹鄂传(卷44)》云:“尹鄂成都人也,工诗词,与宾贡李珣友善。”

[9]吴任臣:《十国春秋》“昭仪李氏传:卷38”。

[10]马福月辑校:《李珣海药本草》,北京图书馆文献丝刊编辑部,1983年。

[11]尚志钧辑校:《李珣海药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12]马福月辑校:《李珣海药本草》,北京图书馆文献丝刊编辑部,1983年。

[13]马福月辑校:《李珣海药本草》,北京图书馆文献丝刊编辑部,1983年。

[14]冯汉铺:《海药本草作者李珣考》,《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2期;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15]冯汉铺:《海药本草作者李珣考》,《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2期;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16]吴任臣的《十国春秋·李珣传(卷44)》记载:“李珣,字德润,梓州(四川三台)人,昭仪(女官名称)李舜弦之兄也。珣以小辞为后主(前蜀王衍)所赏,尝制《浣溪纱》词,有‘早为不逢巫峡夜,那堪虚度锦江春’,词家互相传诵,所著有《琼瑶集》若干卷。”

[17]温词,指温庭筠词。

[18]刘大杰:《中国文学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19]李一氓:《花间集校》,“李珣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沈祥源,傅生文:《花间集新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高锋:《花间集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艾治平:《花间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1年。

[20]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载《励耘书屋丛刊》(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21]陈智超:《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