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017

第17章 回族文化的反思(3)

回族文化和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一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今天的回族文化是回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确切地说它是回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未来辉煌的回族新文化的结合点。我们正是站在这已知未知复杂错综的结合点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于回族文化史研究还刚刚起步,仍被无数的未知困扰着。即或对某一层面有较深入的把握,基本上是材料的归拢、过程的陈述,远没有进入更高的理论境界。这种单项的开掘,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因为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层面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对它最简单的描述就是“博而后精”。正像我们研究回族古代作家文学,当然要从族籍的考证开始,这是研究的起点。可是起点之后的研究,却如同研究任何一个作家那样,进入了项目相近、步骤相似的一般过程之中。对回族古代作家研究只重视当时大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又往往把评价汉族文学、汉族作家的标准作为唯一的参照系,其结果使回族作家文学研究只能是一般化的,除了族籍的标签,似乎缺乏更为深刻的东西。即或总结出了他的人格或艺术个性的特点,如旷达、耿介之类,并称之为回族性格的体现,也只是一种简单的浅性联系,缺乏更强的说服力。何况古代作家皆在儒道两家的左右之中。以儒立身者,积极用世、百折不挠,自然耿介,以道修身者,不求闻达、不计荣辱,自然旷达。在族籍标签之后的这种深入探讨,由于对当时回族历史、文化的把握不深,对伊斯兰教、对伊斯兰教华化过程及其影响缺乏深入了解,实际上是把回族文学混入了汉族文学之中。

回族有自己的艺术和从事艺术创造的艺术家,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表演艺术如歌舞、戏剧、百戏之类,历代不乏人才。这方面因史料不全,挖掘不够,仍然是待开垦的处女地,近年刚刚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还需花很大力气。无论是挖掘、整理进而横向的比较、纵向的贯穿,归纳出回族艺术的美学体系和具有独立意义的回族艺术史,或是某种艺术的专门史,这需要许多艺术实践家、理论家共同努力,而且离不开伊斯兰教和回族历史这两门学科的参与。伊斯兰教不拒绝艺术,尊重人们健康和美的享受的人性需要。但是艺术同样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受伊斯兰教教义制约。某些艺术门类是被倡导的,如音乐及非生命的造型艺术等。某些艺术品种,或是某种艺术表现对象是伊斯兰教所嫌憎的,甚而是一种禁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回族人民不断开拓着文化视野,不断提高着文明程度,他们愈来愈渴望着接近艺术,或是欣赏、或是创造,表现出了愈来愈强烈的审美需求。甚而欲把一切艺术都要置于自己的世俗生活的范围之内,但又并非与自己心理结构深处的信仰完全决裂。而是模糊掉宗教和艺术的界限,在心灵上使二者调和起来,达到无愧于两世的心理平衡。正像有的戏曲演员台上种种,亏损了信仰,但是他饮食严格,恪守斋功,斋月绝不安排戏码,其虔信绝不亚于任何穆民。同样许多尊信者又是戏迷,斋月里也不放过舞台下的观赏。从一般理论上说,艺术和宗教都要藉于想象的驰骋,创造超凡的而生动的形象,在深刻的系统的某种理念主宰下,表现出对世界的感情态度,去打开人们灵魂的一扇窗。二者目的不同,而有着共同的社会功能。倘认真地认识回族艺术的发生、发展,分析透回族艺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特殊的心理内容,就必须进入回族艺术这一个别领域,就必须对伊斯兰教、回族历史和二者的相互联系有所知。只有如此才可能对回族艺术在宗教意识的约束下,为什么能依旧发展,回族群众在宗教的规范下,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前,通过怎样的自我调解,闯入了某些属于禁区的艺术获得深入的理解,得出科学而准确的结论。由上可知,研究某一种回族文化,不可能并项掘进而有更大深度。博而后精,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事实上,却被我们忽略着。

回族文化的研究最终要把研究成果化为回族大众的精神财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树立起文化意识,才能使回回民族焕发出更大生机。而现实的情况是回族文化研究,不论是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只是少数研究家以个体方式进行着,研究成果只是借助于讨论会或书刊等媒介流播在少数文化人之中。这使得回族文化研究只是几股涓涓细流在极窄小的河道上极缓慢地流淌,其灌溉面积实在微乎其微。为了回族文化的振兴,研究领域必须拓宽,而每一研究领域也不应封闭起来,应不断吸收新生力量。长期以来,回族文化的一些研讨会上总是有限的一些同志,他们或是近亲繁殖的师徒、学友,或是观点相近的同道、同行。这本身已使研究工作、学术探讨被拘囿于有限的学术空间和心理空间中。研究门类有限,研究人员有限,造成了水源不足,开源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研究成果必须进入回族群众的精神领域,必须拓宽疏通方式。譬如在某一地区召开研讨会,可以扩大列席人数,让当地的回族人士“听”会,也可以就地组织报告会,将一两个当地回族有兴趣的专题发言面向更多的听众。与会专家也可以和当地回族群众进行双向交流的恳谈会。研究成果编辑成集,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搞一些专门性的。考虑到当前回族群众的文化实际、经济实际,后者更易于普及。通俗性读物,只是宁夏同志搞了几本古代人物的传记,数量不多,但已深入到了一些普通回族人家。因种类及印数很少,久旱而微雨,其效益还不够大。理论性的普及读物几近于无。据现有史料写一本可读性强的通俗《回族史话》完全可能。面对不少回族对自己民族历史一无所知的可悲现状,这样的普及性历史读物,比重复性地翻印一些经书,或是只是在回族起义的现有史料上重复组成缺乏新意的论文的价值不在以下。至于运用戏剧、影视、展览、连环画、画册等多种传播手段去介绍回族的历史功业、科技成果、英雄人物、文化成就至今仍是空白。北京市穆斯林文化学会搞了几次展示性的回族艺术家的演出,搞了一个穆斯林艺术家的书画展,虽是中国回族文化史的首次,但是由于经费及来自回族内部的某些阻力,其质量与效果均难称人意。但这种做法,值得认真总结,向回族大众传播回族文化,必须注重社会效益。近有一本小说写马化龙,题目曰《大阿訇》。将民族英雄马化龙定性为大阿訇,实在与实际大相径庭,至于其内容如何,据知已有人正在著文评述。总之,我们希望回族文化及其研究成果走向大众,但应力求经得住历史的考验、逻辑的考验,切不可出于浅近的功利目的,以不严肃的态度,混淆了回族大众的视听。

回族历史行程短暂,700年来,基本上是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败、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缓慢地自我发展、自我协调着。由于文化的同一性及教义规范下的价值观、伦理观对家庭结构和回族社会结构的深层渗透,保证了回族大分散空间隔绝中基本上同步同走向的发展,保证了回族的统一,使之没有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如今科技空前的大发展,固有的时空状态被打破,人类之间的网络关系增强,全球意识、多元的文化意识向着社会各个层面传播。面对新的历史潮流,新的文化趋向,如果我们回族没有深刻的全民性的文化反思,依然保持着旧的文化观念,看守着旧的文化模式,回族文化振兴将是无望的。这不仅妨碍着回族走向现代化,也必然会影响祖国现代化进程。我们一直被失落感压抑着,回族这一代人不应再把失落感留给我们的子孙。在中华民族新的舞台上,回族应该演出自己的喜剧。

[1]况周颐:《惠风词话》。

[2]《商君书·农战》。

[3]《管子·小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