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025

第25章 我的回族文化基因(3)

回族聚居区以武术、摔跤闻名者甚多,例不胜举。其中大片成乡成县的约有几十处,小的聚居点不可胜计。大的如河北沧州东南乡(以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为主)的武术、摔跤;保定的摔跤、武术;通州(今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摔跤、武术;山东济南的摔跤、武术;冠县的武术。河南开封、孟县桑坡的武术等。小片的,如甘肃临夏八坊的武术;北京牛街的摔跤、武术;广州光塔路的武术;西安、兰州和呼和浩特的武术;湖南桃江埠的武术;吉林长春、通化的武术等。

到了晚清,在民主革命浪潮滚涌的推动下,各地回族的武术活动有了进一步发展,武术爱好者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民族自强意识以及体育意识都大为增强,传播与交流空间大大拓宽,社团活动十分活跃。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回族武术人物,有“幽燕大侠”之号的王正谊(大刀王五)是其中的典型。王正谊的社会活动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民间拳师的行为范畴。王正谊其人其事是一个至今尚未认真索解的历史现象。

第三,清末,专制政体日益腐败,内外交困,危机深重,在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带动下,西北、西南等地的回族人民先后发动了抗击专制统治的起义。晚清回民起义的历史原因比较复杂,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我以为各地回族人民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的斗争精神,除了社会的和民族宗教的原因之外,回族的尚武性格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方面资料缺乏,暂难综述,但并非我们凭空臆测。以甘肃临夏地区同治、光绪两次回民起义为例,中坚人物和一般参加者中都有不少习武者;站在对立面的回族人物,如大家熟悉的马海宴、马福禄、马安良等,也都各有武术特长。

有清近300年间,中国古典武术经历了它的终结期和向近代武术的转型,也就是说武术完成了性质和价值取向的体育化转化。许多回族武术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重要成就,从而给民国年间回族武术家群体的勃然崛起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清代特别是晚清所奠定的基础,民国年间回族武术活动的蓬勃兴起就成了突如其来的不可思议的现象。当然,整体上论述和评价清代回族武术的成就,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这相当复杂,许多具体问题,特别是某些技艺的渊源流变问题,如大家经常提到的回回十八肘、沙家拳等,以及某些武术人物的生平及其族属的确认等,都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需要继续在史料挖掘和社会调查上下工夫。这是我们开展回族武术研究的基础,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资料状况也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所以研究工作不能不从最基本的资料收集整理入手。

进入民国,特别是在民国的前半期,回族的武术活动出现一个高潮,重要的标志是,第一,涌现出了一大批回族武术家,他们在全国武坛上显露头角,十分活跃。第二,一批回族武术家积极参与以武术、摔跤为核心的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构建,参与国家武术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推行。第三,一些回族武术家在武术教育、整理和创建武术技术理论体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出现了若干传统武术家族及其代表人物,这些家族和代表人物不仅是回族武术的代表,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代表。

北洋系统的回族军人马良的武术活动是值得注意的。早在清末,马良就提出“中华新武术”的概念,以武术、摔跤为主体,建构“新武术”体系。民国初,他在山东编定出版了多种新武术教材,使之成为山东军警教材,并进入学校。这套教材于民国6年(1917年)被北洋政府正式颁定为全国军警“必修术”,不久又被教育部颁定为全国中高等学校“正式体操教范”。马良在民国初年的一系列武术活动,对武术技术的规范化和武术作为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都起到发端开创作用,应该说他的思路和实践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马良还比较重视网罗和培养人才,在一段时间里,他聚集了以查拳名家杨鸿修为代表的一批回族武术家、摔跤家,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全国武术界的知名人物。可惜,这位对武术深怀感情并确有贡献的旧派军人竟晚节不保,抗战中堕落为可耻的汉奸。

1927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是国民政府最高的武术管理与研究机构,它是由西北军著名将领张之江先生创立的。国术馆从艰难草创到发展成为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系统的过程中,以及在作为当时民族体育主体的“国术”体系的建构上,一批回族武术家积极参与其事,有很大贡献。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有王子平、马英图、韩化臣、马裕甫、杨松山、马文奎、杨法武、常东升等。至于各地省、市、县级国术馆的回族武术家就更是多不胜计了。以我的父亲马凤图为例,中央国术馆创立时他远在西北,未能应张之江之聘参加中央国术馆的工作,但30年代初,他先后创办了青海省国术馆和甘肃省国术馆,曾担任这两个省级国术馆的领导工作。各级国术馆在开展武术运动和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影响深远,新中国武坛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回族武术家如张文广、何福生、张登魁等,都是由中央国术馆培养出来的。

民国年间,一些回族武术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其中最具典型的成就,一是查拳的广泛传播,二是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建构与传播。

查拳本是山东地方拳种,简洁明快,易于学练,深受欢迎。民国年间,主要经过一批回族拳师的积极推广,查拳的流行面积不断扩大,爱好者遍及大江南北,一段时间里,凡有武术表演就一定会有查拳。解放后国家武术管理部门颁行的所谓“长拳”,至今仍是所谓“竞技武术”的主要风格,1959年制定的“规定套路”及所谓“自选套路”之类,其实主要取自查拳和与查拳风格近似的华拳,这说明查拳影响之大。可惜的是这种新编“长拳”对查拳风格加以舞蹈化和体操化,非武术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在一度独领武坛风骚之后,现在终于走向没落。新编“长拳”的花巧化倾向当然与查拳自身没有关系,民间查拳至今仍然保持着它固有的风格,也仍然是最受武术爱好者们喜爱的拳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