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069

第69章 《天方性理》所反映出的回回宇宙观(2)

图四为四象中的始形、升降、分形图。刘智在《天方性理图传》中解释四象的产生与变化时说:“水受火炽而气生,气即水之妙化,而欲升腾者也。水体虽下,而含有真阳,故受火炽而气直欲升腾。火与水搏而土生,上即火之存迹,而欲坠落者也。火虽上而含有真阴,故与水搏而其土不得不坠落。”根据它们的特性,产生气土之后,气上升,土下沉,达到上下分形的结果。一上下分形之后,天地定位,火与气相化合而形成日月星辰,土凝结成地,水附于地而成江河海洋,从此宇宙定型。

在《天方性理图传》中,载有一幅“后天形器图,,它将字分为十四层,即上界九天之位和下界五层。上界九天自上而下为阿而实、库而西、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太阳天、金星天、水星天、太阴天;下界五层为风、火、水、土和金木活类。刘智将金木活类称为风、火、水、土四气所生的三子,此三子含为最低一层,即为地球。

对于上界九星,每一层安置一星,其顺序按距离远近排列。只是最上的两层有些变化,库而西和阿而实都是阿语的译音,所以如此,是出于其含义较为复杂。依据古代阿拉伯天文学家的观念,阿而实这重天分有形和无形两面,有形面向下,无形面向上,向上的一面尚属先天,故先天后天的两界,并无隔绝。这个天层在欧洲称之为宗动天。至于第二层库而西,为二十八宿及群星所丽附的天层。宇宙间天地化生仅到此为止,向上则为至清境界。

在《天方性理图传》中,载有一幅“九天远近图”(见图五),图中载有各个恒星天离开地球距离的数值。刘智在解释各天的距离时认为,由于天是无形的,只能观测其本天之星的远近来确定。各行星的远近是利用它们的恒星周期求得的。各个天层的远近,就是它们天球的半径,得知半径之数,就可求出天球的大小。

在《天方性理》中,同样也载有各个恒星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值,其判别的根据是恒星丽附于恒星天上(库而西),到地球的距离是固定的,则各恒星球体的大小应与星等成比例。自一等至七等,分别是地球的110、90、74、53、35、17、7倍。至于行星,也有另一套计算方法。他认为土星是地球的90倍,木星74倍,火星1.5倍,太阳165倍,金星小于地球36倍,水星小于地球2万余倍,月球小于地球38倍。这些观念和计算方法,大多来自古希腊。阿拉伯人继承了这些观念,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予以阐述和发挥。由于进行这些推算时所作出的假设大多不符合实际,所以所推得的结果也与实际不符。真正科学的数据,要等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哥白尼等一代人来完成。

在《天方性理图传》中,载有一幅“九天旋转图”(见图六),画有九层天球、黄赤道和南北极,图中的说明文字曰:“阿尔实之行自东而西一行一周,库而西以及以下七天皆自西而东其行迟疾不等。”这就是说,阿尔实为沿赤道自东向西作周日旋转,恒星天和和各行星天球则沿黄道以各自的周期转动。它把阿尔实自东向西的旋转称为自然之动,而将库而西自西向东的旋转称为反制之动。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持续不断地作圆周运功。它们的动力所左,却直到牛顿发现物质间存在万有引力才最终从科学上得到解决。古人也一直在试图寻求这种动力的来源,欧洲人把它假想为上帝的推动,《天方性理图传》解释说:“阿尔实何以自东而西?盖东方者,生气所聚之专位也,气之专位在东,敌其旋转自东而西,起于东则行于西矣,是之谓自然之动。库而西并以下七天何以自西而东?盖西方资,土所分定之正位也,八天之本命皆与土有相关之义,土之正位在西,故其旋转自西而起,起于西则行于东矣。库而西并以下七天何以皆与土相关?当其元火冒入于天体而成象也,唯阿而实为元火之所不能丽,其余八天皆有焉。土者,火之所存迹也,故八天皆与土有相关之义。”意思是说只有气才能上升到最高天层阿而实,气位在东方,在气的推动下,阿而实便自东向西旋转,而库而西以下分布着火,火与水相搏生土,土位在西方,这些天球在土的推动下便自西向东旋转。

《天方理性图传》在解释反制之动的含义时说:“何为反制之动?阿而实之旋转也,自东而西,带动以下八天亦有自东而西之势,而八天本行实自西而东,故其势虽为阿而实所牵动,而本行却不随之,虽有自东而西之势,而实为自西而东之行,是之谓反制之动。”

由此他进一步说:“两动不息,则不惟东方之气、西方之土互相融入,即南方之火、北方之水,亦莫不因其旋转带动,而运行布入矣。四气之所以交融而为化育万物之原者,皆九天旋转之力为之也。”

八天自西向东旋转的速度大于阿而实自东向西牵动的速度,故八天虽受阿而实牵动,但叠加之后仍各自以不同的速度自西向东旋转。这种运动称之为反制。这两种运动同时还带动了南方之火和北方之水运动,由于这四种气交融运动,才成为化育万物的原动力。

对于四季变化的原因,《天方性理图传》也有一种独特的解择。他说:“未有四气之先,空中无四时也。四时即四气轮转流行而成者也。轮转流行之中,各于其某一气所专盛之位,而因各以其时专称之也。流行而至于东方所专盛以气,则其时为春,……盖气与火之流行以发越为流行者也,故其为时一也,春与夏亦皆有发越之象;土与水之流行以收藏为流行者也,故其为时也,秋与冬亦皆有收藏之义。收藏之力既尽,则发越之机又起,发越之机起,则东方所专盛之气又于兹而复始矣。此四时之所以往复也。”

这就是说,古代阿拉伯人认为,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四气轮转流行的缘故。东方之气流行,其时为春;南方之火流行,共时为夏;西方之土流行,其时为秋;北方之水流行,其时为冬。然后再注复进行。

《天方性理图传》中,还载有一幅“七洲分地图”(见图七)。是说地为七洲,各有名称,每个洲都对应子天上一颗星,从而各洲的人物性状物产和地形各不相同。对应如下(见表格)。

这地球上的七洲,完全是出于古代阿位伯思想家的想象,并无实际依据,这个七洲概念,与现今人们所了解的地球上的七大洲毫无共同之处。这种假设与中国上古邹衍所提出的大小九洲溉念则有某种相似之处。

又传文说:“地者,土与水相附而成形者也。其体浑圆,而位于空中之中央。周九万里,其深厚二万八千六百。分形有七,是为七洲。……而其中有寒热温凉之各异者,以其上应黄道之度数各有远近之不同也。合大地而总观之,自南至北,分五大界:一黄道界,其地甚热,以其当日轮之正照故也,一南极界,一北极界,此二界甚寒,以其与日轮远故也,一黄道南界,一黄道北界,此二界寒热适中,以其与日轮不远不近故也。地气寒热温凉之故,皆上界黄道为之映照于其间也。”

宋朝以后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哲学的推理和判断出发,已经开始认识到地体浑圆、地在气中了。但是,天文学家的认识却较为迟钝,始终没有提出过明确的地圆概念,从而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去推求地球的半径和地面的长度。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受到古希腊天文学的影响,他们的地圆概念是明确的,所以,此处不但明确地指出地体浑圆,位于空中之中央,同时还较准确地记载了地球的周长为9万里,直径则为28600里。同时还提出地分热寒温凉五带的观念,并且正确解释为由于太阳正照斜照的照射方向不同所致。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尚未提出过将地球按凉热程度划分为五带的观念。

以上介绍了《天方性理》中记载的有关天地形成和变化,对天体构造的认识,天体运动和四季变化的机能等问题,大致上已可勾画出阿拉伯人的宇宙观念。这本书的成书年代虽在清代康熙年间,但它所引用和介绍的内容,却是天方古代的传统观念,这些观念大多出自伊斯兰的几部著名经典,它们的成书年代则是阿拉伯帝国形成的早期或中期,故其所反映的观念是较为古老的。这些观念在阿拉伯世界影响较为深刻,故刘智才予以总结和解说。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们对穆斯林的传统宇宙观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便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