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086

第86章 八十年来回族教育的回顾(9)

(三)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革新

任何一个社区的成员,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基本态度。这种价值观念和态度,决定着社区成员的行为动机、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社区的各种结构变迁是相互关联的。结构的变迁引起价值观与行为的变迁,而价值观与行为的变化又可以促进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发整个社区或局部的变迁,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因果[19]。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三亚回族社区的成员,与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墨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经济活动局限于捕鱼种菜,其行为取向就是“多出海,多捕鱼,种好菜”,形成了近乎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改变了那种从政治生活到劳动分工都实行统一控制的农村组织管理机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为适应生产、家庭生活而实施的农村体制改革,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而且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革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从80年代开始,羊栏的回族群众,摆脱了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的束缚,形成了“只要不违法,哪行能赚到钱就干哪行”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回族的经济活动,在短暂的十余年,从单一的传统经济,发展到如今的以运输业、旅游商贸服务业、果菜批发零售业为龙头,多种经营并举的经济格局。

在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革新过程中,羊栏回族妇女角色的转换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上,羊栏的回族妇女与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妇女一样,一直充当家庭主妇的角色。1980年以前,回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捕鱼和种菜,都由男子承当。妇女除了偶尔到集市出售捕获的鱼类和采购日常用品外,基本上都是在家中料理家务和带孩子。

80年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思想较为解放的妇女开始走出家门,到“天涯海角”等旅游景点向游客兜售珍珠项链,由于收入颇为可观,带动了大部分的妇女从事这一行业。以此为引子,到90年代,几乎80%以上的中青年妇女都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据1998年统计,在三亚市区三大市场经营蔬菜、水果批发零售生意的妇女300人,占该行业从业人员的90%以上;从事珠宝、工艺品批发零售生意的妇女200多人,占该行业从业人员的95%以上。此外,还有70多名妇女,长期在外从事海产品、金融等商贸活动,足迹遍及华南、华东、西北等大中城市及民族地区。原来照看小孩、煮饭等家务,则交由家中的老人或雇佣家庭保姆来料理。由于妇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使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许多男子都坦言在家中女人讲话最算数。

1998年5月29日,笔者采访了回辉村最成功的女企业家——哈玉梅,对羊栏的回族妇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哈玉梅出生于1974年,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3个弟弟,6个妹妹。其父亲原以打鱼为生。由于姐妹多,生活贫困,她在童年时代,仅上了小学一年级,就辍学出来学做生意。开始是到旅游景点向游客兜售珍珠项链,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经过多年的奋斗,1994年办起了“玉梅珠宝专卖店”,占地500多平方米,雇佣店员30多名;1997年又创办了“伟华水晶珠宝有限公司”,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雇佣店员50多人。家中新建了2幢楼房,价值100多万元。拥有一部丰田牌小轿车,配备了电话、手机。当了大老板的她,每天仍然早出晚归,早上6时起床,晚上12时才睡觉。笔者几次询问她的成功之道,回答都是朴实的四个字“勤劳、辛苦”。“勤劳、辛苦”不仅是哈玉梅的成功之道,也是羊栏回族人的实践。笔者在田野调查时观察到,在回族的村庄里,除老弱病残者外,几乎看不到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现象,人们都在为各自的生计而忙碌。

如果说,“勤劳”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前提条件,那么,“诚实”则是加速成功的保障。回族以诚待人,口碑良好。在三亚,人们都愿意到身着民族服饰的回族档点购物,从没出现缺斤短两的现象。在洽谈各种生意时,只要对方知道他们是回族,往往都能够成交。正是这种由传统美德演绎出来的行为准则,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商品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生意兴隆。

(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历史上,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在回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因而,回族的传统文化,无不处处打上伊斯兰文化的烙印。清真寺是传播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民事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回族穆斯林完成礼拜功课、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人才、商谈事务、交流信息、节日喜庆以及婚嫁丧礼等,都离不开清真寺。因此,回族穆斯林一直把建造和保护清真寺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事务。

早在清代,聚居在“所三亚里”(今回新村)的回族,就先后建造了古寺、西寺、南寺和北寺4座清真寺。1931年,德国学者史图博来到所三亚里,见到“伊斯兰教寺院,虽然并不怎么大,却美观干净,而且和其他地方的一样,是汉式的建筑物”[20]。1943年,因入侵日军在此修建机场,该地的回族迁往今回辉村居住,4座清真寺也同时被拆除。回族迁居回辉村后,利用原来拆除的木料,在回辉村修建了古寺、南寺,将西寺和北寺合建西北寺。1945年战争结束后,部分回族从回辉村搬回回新村居住,并将回辉村的南寺拆除,在回新村重建了南寺。“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清真寺都被拆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80年代初期,两村回族在原来清真寺的遗址上,用木料和茅草搭建成简陋的清真寺。

1987年底至1998年,生活富裕起来的回族人,把重建清真寺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头等大事摆上议事日程,各个家庭踊跃捐款,并争取部分海内外穆斯林团体的赞助,先后重建、新建了回辉村的古寺(1987年)、西北寺(1997年)、北大寺(1994年)、新寺(1995年);回新村的南开寺(1990年)、南寺(1995年)。到目前为止,回辉和回新两村共有6座清真寺。

重建和新建的清真寺,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外观庄严宏伟,面积大。如1990年新建的南开寺,占地面积16亩,礼拜大殿300平方米;南寺,礼拜大殿600平方米;北大寺,礼拜大殿800平方米;西北寺,礼拜大殿300平方米;古寺,礼拜大殿400平方米。面积最小的新寺,礼拜大殿也有200平方米。二是建筑风格改变。以前的清真寺,都是汉式风格的建筑物。而现在的清真寺,除西北寺外,其余5座清真寺都属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三是所有的清真寺,都附设有一座清真女寺,专供女穆斯林礼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