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礼让操守
19044200000013

第13章 操守篇(3)

秦王朝被农民起义冲得七零八落,刘邦、项羽这些人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刘邦做了汉王,项羽做了西楚霸王。等到秦王朝被他们推翻以后,刘邦和项羽谁都想独占天下当皇帝。于是,有那么几年,战争还是不断,日子还是不太平。刘邦和项羽都鼓足了劲儿在那里打来打去,谁也不让谁。这在历史上被称做“楚汉相争”。

楚汉相争的时候,汉王刘邦曾经派大将军韩信带领三十万大军攻打田广、田横他们占据的齐地。韩信很会打仗,几下子就把田广、田横手下的军队打垮了,还活捉了齐王田广,把他给杀了。

田横带着亲随的士兵,死里逃生,到了另外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安顿下来。听说田广被韩信杀了,田横就自己当了齐王。

刘邦比项羽有计谋,他很快就灭掉了项羽,统一了天下,自己在洛阳做了皇帝,这就是西汉王朝的开始。一直不愿意投降汉王刘邦的田横,这时候仍然不甘心充当汉高祖刘邦的臣民。只是,天下已经姓了刘,田横再没有一个可以立脚的地方,没办法,他只好带着他手下的五百多个官兵,逃到了东海的一处海岛上去避难。

那海岛离海岸大约有八十多里地,荒无人烟。田横他们就在岛上种起庄稼来,同时,还想尽办法捕些鱼,就这么靠着种地和捕鱼,五百多人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刘邦知道了田横的下落,很不放心。因为他知道,田横这个人很得人心,想当初田横和他的本家兄弟们开创齐地称王的时候,许多有才能的人都归顺了他们。现在,这些人跟着田横流落荒岛,不曾听说有人背叛。如果不把他们收拢回来,以后说不定会闹出大乱子。

于是,刘邦以汉高祖的名义,派出使者到海岛上,告诉田横说高祖赦(shè)免他的罪过,叫他带手下人回来。使者转达刘邦许诺的话说:

“田横如果回来,不封王,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个爵位。”

田横以礼招待了使者,让他先去休息一会儿。他立即召集了他手下的所有人,商议是不是要跟着使者回到汉高祖那里去。手下的五百多人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不能投降。刘邦表面上宽宏大量,内心里阴险毒辣,他的话绝对不能相信。大王决不能回去,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田横自己压根儿也不想回去,听手下人这么说,决心更加坚定了。他回绝了使者,对他说:

“我这个人一惯与汉王作对,那年我把他心爱的谋臣给杀了,已经得罪了汉王。我要回去,他决不能放过我的。请你替我拜谢汉王,就让我做个老百姓吧。”

使者回去把事情的经过报告了刘邦。刘邦很不高兴,想了半天,觉得要不收服田横,自己会睡不好觉。他又把使者叫来,让他再去海岛招降田横,这次去要带着使节、诏书,正式一点,显出朝廷的威风来。

使者第二次到了岛上,对田横说:

“皇上说了,只要你们回去,从前的事一律不提,官大的可以封王,官小的可以封侯;如果你们不回去,他一生气,就要发动大军来剿灭你们!”

田横清楚这次刘邦是软的硬的一齐来,就不能不认真对待。他再一次召集岛上的全体人员商量应该怎么办。

那些人吵嚷了一阵,推举出一个代表说话:

“大王还是不能去,封王、封侯,说得多么好听!他高兴了,可以封你为王,封你为侯;他要不高兴,也可以打你的耳光,砍你的脑袋!人家变了脸,怎么办?到那时候,大王能拿热脸去贴人家的冷脸吗?再想回来可就办不到了。咱们不如在海岛四周多设些营寨,加强防备,就算他有千军万马也没法过来。”

田横说:

“这可做不得!我对各位没有一点恩德,几年来,我没有让你们享过一天福,你们只是跟着我吃苦受罪。我要是不过去,汉王一定派兵来攻打,你们必然受连累,说不定还要遭到屠杀。各位为了我一个人而死,说什么我也不干。我还是去吧。”

众人着急了,纷纷喊道:

“大王不能这么说。我们愿意跟着大王吃苦,同生同死,原来是打算恢复齐国,为齐国的百姓而死,并不是单单为了大王您一个人。如今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要去大家都去,死也死在一块儿。”

田横摆摆手,说:

“大伙快别这么说。要是大家都去,人数过多,容易引起误会。我一个人去,汉王不会起疑心。我去了以后,如果还不错,再派人来接你们。”

这样,田横只带了两个随从,跟着使者朝洛阳方向进发。当他们走到离洛阳还有三十里地的一个驿站时,停下来歇息。田横对使者说:

“做臣子的拜见皇帝,应当洗个澡,换身衣服,表示敬意。我就在驿站的屋子里洗个澡,行不行?”

使者满口答应,自己到别的地方休息去了。这时,田横就把两个随从叫到跟前,一字一句地说:

“我是齐国的臣子,应当忠于齐王。齐王被敌人杀了,我去投奔敌人,我哪儿有脸再见人?再说,当初我也曾与汉王同时称王,如今汉王做了皇帝,我却成了亡国的俘虏,还得低声下气地听他使唤,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去。要是后世的人都学我的样儿,见了谁强就去巴结谁,天下还有忠义、气节可讲吗?我已经国破家亡了,这次汉王找我来,还不就是要看看我的面貌吗?这儿离洛阳很近,我死了,你们提着我的头跑上三十里地,我的模样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说完,田横拿剑往脖子上一抹,立即就断了气。两个随从抱着尸体哭了一阵,一咬牙,不再流泪了。那边的使者赶紧跑过来,一见人已经死了,只好无可奈何地包了田横的头,叫两个随从提着,火速赶路,去见刘邦。

刘邦见了田横的头,不由得叹息着说:“哎,真了不起啊!他们兄弟三人本来就是穷百姓,却能一个接一个地称王,如果不是德行好的人,能做得到吗?”

流了几滴又悲伤又高兴的眼泪,刘邦就下令,按诸侯王的葬礼安葬了田横。又任命那两个随从做了都尉。

两个随从拜祭过了田横,却在坟墓旁边挖了一个洞,直通到墓穴里。他们就钻在里边不出来,也自杀了。

刘邦又是慨叹一番,心想:田横不愿意投降,自杀了,他的随从也自杀了。看来,那海岛上的五百多人都是这样的,我得把他们也招回来。于是他第三次派使者去海岛,让使者千万劝他们回来。

使者到了岛上,骗那五百多个人说,田横叫他们回去。那些人半信半疑,就带着随身的宝剑,跟着使者去洛阳见他们约齐王。哪知道还没到洛阳,就听到人们纷纷议论田横和两个随从自杀的事。大家这下子全明白了。

有几个领头的人对使者说:

“让我们先去拜过齐王的坟墓,尽了我们做部下的对旧主人的情义,然后再去朝见皇上也不迟。”

使者不敢说个“不”字,也顺便做个人情,就先让他们去田横的坟上。五百多个壮士在坟头祭祀,气氛非常悲壮。最后他们一齐唱起了哀伤的歌,越唱越伤心,连使者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们不愿意投降,可又没有力量反抗,五百多人唱了又唱,唱完,一个个都拔剑自杀了。

刘邦得知这一切,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就是想不通,这些人怎么能那么齐心,宁愿死,也不愿意屈服!

他吩咐士兵把五百多个义士的尸体都埋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田横和五百多个义士,就把那个海岛叫“田横岛”(在今山东省即墨县东北)。

皇帝面前不低头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历史上称他光武帝,也称汉光武。光武帝得了天下,把都城设在了洛阳。

洛阳是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地方。可是,洛阳城里也聚居着很多皇亲国戚、豪门贵族,他们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根本不把平民百姓放在眼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经常把洛阳的秩序搞得乱糟糟的。

东汉是刘秀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立国以后,没有了战乱,就得依靠老百姓的生产来使国家强盛。这时候,制定严明的法令和文化教育制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光武帝刘秀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注重起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来。

不过,法令制定以后,它只能管理老百姓。要是拿法令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可真比登天还难。比方说,汉光武有个大姐姐,被封为湖阳公主,就住在洛阳城内。这位湖阳公主仗着自己是当朝皇上的亲姐姐,天不怕地不怕,根本不把她弟弟立下的法令放在眼里。不但她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就连她家里的普通打杂的,也靠着她这棵大树,凶得不得了,经常在外面惹是生非。

那时候,洛阳的大小官吏都不敢对皇亲国戚、豪门贵族提到“法令”二字。他们知道贵族老爷们是惹不起的,就对那些人做下的丑事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保住自己的官位,保住自己的脑袋就行,哪里还管其他的事呢。

可是,天底下也有不怕死的人。那年,洛阳城新上任了一位洛阳令,就是直接管理洛阳的官,姓董名宣。这位董宣胆子很大,刚上任不久就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还在湖阳公主那里。原来,湖阳公主手下的一个家丁在外面喝酒,跟酒馆里的伙计吵起来。这个家丁想白喝酒不给钱,就硬说酒馆里的酒掺了水。给他拿酒的伙计不服,和他讲理,几句话就驳得他无话可说。家丁丢了面子,恼羞成怒,操起随身带的刀就把伙计给砍死,然后跑了。

那家丁躲在湖阳公主的府里,可他的身份却被人们认出来了。于是,一些愤愤不平的人就到董宣那里去告状,恳求他为民做主,惩办凶手,主持公道。

董宣毫不迟疑地接下了这个案子,下决心要逮住凶手。衙门里的人却不以为然,纷纷议论说,小小的洛阳令,在湖阳公主头上动用法令,那还不是自找麻烦?闹不好,怕是要吃大亏哩。

董宣听了这些风言风语,心想:要是湖阳公主的家丁在外边杀了人,就可以不治罪的话,我董宣还怎么能治理好京师?我这次就偏要摸摸老虎屁股!

但是,湖阳公主的府里是不能随便搜查的。董宣倒是很有耐心,天天带着人到公主府附近转悠,专等那个家丁出来。等了一段时间,只见湖阳公主得意扬扬地坐着马车经过,就是不见有那个家丁跟从。

一个多月很快过去,董宣仍然没有抓住凶手,心里也很着急,怎么办?他想了一下,觉得不能傻等下去,得用点计谋。

于是,以后几天里,董宣自己不亲自在湖阳公主的府第附近露面了。他还放出风声说,最近又有大案要办,顾不上其他事情了。但是暗地里,他派人密切注视湖阳公主的随行人员,那个家丁一出现,马上报告。

果然,很多人以为风头过去,捉拿凶手的事不过是走了个形式。老百姓埋怨道:原来洛阳令也怕大官,官官相护呀!

就在董宣改变策略的几天之后,湖阳公主外出时,便公开带上了那个家丁。她坐在马车上,后面跟着好几个人,其中打头的不是别人,正是董宣要捉拿的杀人凶手。那天早晨,他们一行人出来,有说有笑,却不料,一张早已撒下的网正等待着那个凶手往里钻呢。

董宣很快得到密报,火速带了十几个兵丁埋伏在一个路口。当湖阳公主的车马经过时,他们突然从四面八方跑出来,团团围住公主和她的随从们。

董宣让手下人指出那个凶手,喝令一声,要兵丁们拿下。湖阳公主见这阵势,铁青着脸,竖起眉毛,阴森森地说:

“大胆!洛阳令,你有几个脑袋,敢拦我的车马?”

董宣可不怕,回了她硬邦邦的两句话:

“我朝法令严明,杀人偿命,罪有应得。洛阳令不敢拦截公主,只是依法办事,在此捉拿凶手!”

接着,他又命令兵士:

“凶手在此,快快拿下!”

兵士们早已冲上前去按住了凶手,并把他拖出行列。董宣又从手下人那里取过一张文书,在湖阳公主眼前一亮,高声说道;

“公主家丁行凶杀人,按照本朝律法,应判死罪。这是判决书,本官要立即执法,请公主监督。”

说着,他把手一挥,吩咐兵士行刑。当时就砍了那个家丁的脑袋。

湖阳公主眼瞅着这一切,一下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几乎要晕过去了。董宣不管她怎么反应,吩咐手下收拾家丁的尸首,然后回衙门去结案。

湖阳公主嘴哆嗦着,命令车夫把她送往宫中。车马走得飞快,不一会就到了。没等守卫的武士进去通报,湖阳公主就让人搀着,三步并作两步,径直闯了进去。

见了光武帝,湖阳公主一屁股坐下来,又擦鼻涕又抹泪,哭哭啼啼地向她亲弟弟诉说董宣在大街上怎么欺侮她,要光武帝给她这当姐姐的做主。

光武帝听了,也怪董宣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冲撞公主。他立刻下令,召董宣进宫。没多大工夫,洛阳令董宣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进宫来,叩拜皇上。光武帝板起面孔,怒气冲冲地责问董宣:

“洛阳令,你知道我为什么召你进宫吗?”

董宣看了一眼湖阳公主,平静地说:

“知道。”

光武帝吩咐左右,把鞭子准备好,自己又对董宣说:

“知道就好。只要你挨几鞭子,我就不追究你冒犯皇室的罪过。”

说着,就挥手让左右扬鞭,要当着湖阳公主的面抽打董宣。

董宣把头一抬,大声道:

“用不着打,让我说完话,我情愿死!”

光武帝一愣,火冒三丈,喝道:

“你还有什么话?”

董宣也不示弱:

“皇上是使汉朝中兴的开明君主,一向注意德行。现在皇上身边的公主放纵她的家丁去杀人,皇上不管,以后还能够治理天下吗?用不着鞭打我,我自杀就是了。”

说着,他就挺着脑袋向一根大柱子撞去,撞得头破血流,把光武帝及周围的人吓了一跳。光武帝连忙叫宫人赶快把董宣拉住,董宣呼呼地喘着气,还在挣扎。

光武帝口气缓和了一点,对董宣说:

“哎呀呀,这是干什么?洛阳令,我不打你了,你只要给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这事就算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