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维——人人都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19046600000013

第13章 创新思维训练营(1)

一、创新能力人皆有之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需要学习、理解和掌握。但是,每一样东西都能够“教”吗?比如绘画,其中的线条、比例、色彩、透视等技术性的内容是可以“教”的,学生只要画得和老师教的一模一样,就算“学”会了。但是,绘画中的“创作”能“教”吗?老师“创作”了一幅画,你“学”着画得惟妙惟肖,但你并没有学会创作。因而所谓“创作”就是前无古人。文学也是如此,老师能够教的只是字义、语法和修辞之类的东西,而文学“创作”是无法教的。

创新在独立思考中衍生

严格地说,“创新”思维是无法“教”的,至少,创新思维的“教”和“学”的方法与某些技术性东西的“教”和“学”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在西方语言中,“教育”这个词是从拉丁文educare转化而来的,其原意是“引来”、“导出”,也就是充分开发一个人的潜力。这种原义的“教育”很适用于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训练”,也就是“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老师提出并解决某个问题,使得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以后在遇到其他类似的问题时,就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问题,因为世界上也没有两种完全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创新思维”和学习别的技术性课程也不用同一种学习方法。技术性课程需要死记硬背,“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在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而学习“创新思维”主要靠自己的独立思索,多想多练,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如果只是记住几条创新规则,而没有改进自己的思维习惯,那就等于什么都没学到。

训练会使思路正确

客观地说,对于某些天赋能力极高的人来说,创新思维训练也许是多余的。他们的头脑无须训练,便能够创意如泉水涌出。如果达·芬奇或者爱迪生来读这本书,那肯定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达·芬奇,或者爱迪生。

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智力的人们来说,接受还是没接受过思维训练,结果不是相同的。思维学家做过很多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对于下边这样一个思考题,受过思维训练的人和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将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一只蜗牛,住在一棵梧桐树下面。一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蜗牛便开始从树根向树梢上爬。它爬得忽快忽慢,有时还停下来四处望一望,躲避可能发生的危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只蜗牛终于爬到了梧桐树的树梢。它在树梢上睡了一觉。

第二天清晨,也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蜗牛开始从树梢向下爬。它沿着昨天爬行所留下来的印迹。忽快忽慢地朝树根爬去。有时它也停下来望一望,或者吸食一点树汁。总体来看,朝下爬要比朝上爬轻松多了,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一些。这样,当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蜗牛就已经爬到了梧桐树的根部,也就是昨天清晨它出发的地点。

现在请问:在蜗牛上下爬行的途中,会不会存在着这样一个点:蜗牛第一天上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间,和蜗牛第二天下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刻完全相同?

解答这个问题,首要的是确定正确的思路。思路正确,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否则就会如坠雾中,劳神费力而一筹莫展。在这里,正确的思路有许多种,其中较简单的一种是:利用头脑中视觉形象,第二天和第一天重合起来,把上树的蜗牛和下树的蜗牛想像为两只蜗牛,它们从树根和树梢同时出发,沿着同一条路线相对爬行。两只蜗牛肯定要在中途相遇,显然,相遇的那一点就是问题的答案。

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这一点已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训练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在这些方面,西方现代化国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二、从“头”开始的思维训练

要想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创新,大脑的灵活性和机敏程度相当重要。在这方面的训练中,我们主要以大量的试题为主。

如何使大脑更灵活

这一步,主要是检查大家大脑中纵横交错的思维渠道的流通情况。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就在头脑中形成了许多纵横交错的思维渠道。但是,有些渠道由于长年闲置不用而干涸,成为不畅通的干渠。这一部分的目的就在于检查各种思维渠道的情况。

通过对这一部分问题的思考,将发现在你的大脑皮层中是否已有不流通的渠道。所以,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大家也许有做虚功、钻牛角尖的现象,但是,这都可能使大家觉醒,成为使你思维灵活的第一块垫脚石。

问题一:有两个地方,以河为界。河上有一座桥,桥中间的了望哨上有一个哨兵。哨兵的任务是阻止行人过桥。如果有人从南往北走,哨兵就把他送回南岸;如果有人从北往南走,哨兵就把他送回北岸。哨兵每次离开岗位的时间最多不超过5分钟。但是,要通过这座桥,最快也要7分钟。现在有一个人却通过了桥。这个人是用什么方法从桥上过去的?

答:他看见哨兵离开了哨所,就立刻从北岸上桥往南走,走到4分钟的时候,已经过了哨兵的哨所,这时,他转身往北走,刚走几步,哨兵回来了,马上喝令他回到南岸去,这样,他就很顺利地通过了这座桥。

问题二:有一个人要到一幢大楼的第八层办事,不巧停电,电梯停开。如从一层楼梯走到四层需要48秒。请问以同样的速度从一层走到八层,一共需要几秒才能到达。

答:一共需要112秒才能到达。认为到第四层用48秒,到第八层用两个48秒的想法是不对的。从一层到四层只走了三层楼梯。而从四层到八层却要走四层楼梯,所以从一层到八层的一共要走的是七层楼梯。必须用48÷3×7=112。

大脑“感应运动”的提高

有一种所谓“感应运动”现象。比如我们坐在汽车内看窗外向车后“飞奔”的路边的树木或建筑物,其实这只是一种“感应运动”造成的假象,真正运动的实际上是我们乘坐的汽车;天空的月亮与云相遇时,好像月亮在飞跑,实际上是云在飞行。

在公园游艺场的转椅上常有乘客惊叫的现象。坐上转椅刚开动,就会感到周围的物体突然旋转起来,这是我们自己乘坐的转椅旋转引起的错觉,转得眼花目眩。利用“感应运动”理论可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问题一:两个人中间有一满载重物的货车,车前的人用力往前拉车;车后的人也拼命地往前推车,但货车却反而向后倒退,这种情况可能吗?

答:可能。车在拉货上坡时,就成为这种状态。

问题二:有一位非常善辩的律师,办理离婚案件一贯站在女方立场,为女方免费进行辩护,使女方从男方那里多得赡养费。

然而,有一次这个律师自己出现了离婚问题,却仍不改变立场,为女方免费辩护,结果又使女方多得了赡养金,而且,该律师在钱财上并没有受到损失。

这样的事有吗?当然,该律师也没有其他钱财来源。

答:有可能。因为该律师是女性。也就是说,她为自己辩护,从男方多获取赡养金。当然不会有钱财的损失。

使思路纵横交错

这一步,是为将来开通新的思维渠道打下基础的阶段。

问题一:在古代有一个国王,他只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国王希望给女儿找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作驸马,以便在他去世后,可以继成王位,于是,他发出布告,说要为公主选驸马,并决定三天后在皇宫前考试,谁答对了公主出的题目,谁就可以迎娶公主。公主的题目是这样的:有三个盒子,分别是金盒子、铁盒子和木头盒子。每个盒子上面都贴着一张纸条,纸条上有一句话,金盒子上面写的是“手镯在此”;铁盒子上面写的是“手镯不在此”;木头盒子上写的是“手镯不在金盒子”。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谁能猜出手镯在哪个盒子里,谁就有资格娶公主。面对三个盒子和三句话,谁也不敢乱猜,不知如何是好。可有一个年轻人想了想说:“我能猜中”。你知道他是怎样猜中的吗?

答:他设想假定手镯在金盒子里,那么金盒子和铁盒子下的两句话便都是真话了,不符合“只有一句话是真话”的条件;假定手镯在木头盒子里,那么铁盒子和木头盒子下面的两句话又都是真话了,同样也不符合“只有一句话是真话”的条件。因此,可以断定只有手镯在铁盒子里,才符合“只有一句话是真话的”的条件。

对开通思路新渠道的训练

人的思想方法总有些惰性,一旦形成固定的思考方法,就很难改变,要想从旧的思想窠臼中脱出,总要做出相当大的努力。所以,在解完每道题之后,应该回过头来好好想一想自己头脑的反应速度有什么变化,使其条理化,然后再把这些问题重新看一遍。

问题一:一台没有重量刻度的盘式天平,只有7公斤和2公斤的砝码各一个。请问使用三次天平,能否把140公斤的盐分成90公斤和50公斤各一份,应该如何分?

答:第一次把盐对半分开,每盘分别放70公斤。

第二次和第一次的分法一样,将第一次分开的两盘之中的一盘,即70公斤,对半分开,每盘分别为35公斤。

第三次将7公斤和2公斤的砝码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同时把35公斤的那盘盐也分开放入盘里,使天平平衡,此时两盘里的重量包括砝码都各是22公斤。这样,去掉砝码后,一盘里的盐是20公斤,另一盘里的盐是15公斤。再把这15公斤的盐放到第二次称出35公斤的盐中,变成50公斤,剩下的自然是90公斤了。

问题二:有一个烟瘾很大的人,常用三截烟蒂接成一支香烟来吸,在半夜里,他已把整支的香烟吸完,早上烟灰碟里横七竖八地放有十一截烟蒂。于是他像平常一样,把烟蒂收集起来接成整支香烟,又吸完了。请问,早上他能吸到几支香烟?

答:在十一截烟蒂中,先用其中九截接成三支烟,还剩下两截,再加上这刚刚三支吸剩下的烟蒂,此时一共有五截,用其中三截可以再接成一支烟,吸完之后与剩下的两截又可接成一支烟吸,他正好吸了五支。

问题三:父亲对儿子说:“我有一千元,如果你能猜对我现在正在想的事,这一千元就给你?"

儿子想,无论如何也得把这一千元弄到手。于是他左思右想,结果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回答。父亲听后,“嗯”了一声,不得不把这一千元给儿子。这绝妙的回答是什么?

答:“父亲不打算给我一千元。”

对思维网络的训练

这一步,主要是为开辟更高级的思维渠道打基础,使大脑的思维网络四通八达,运用自如。

问题一:某国家的飞机试飞员非常自信,不论往哪里飞行,所带燃料总是刚刚够往返路程使用。所以,他总是选择最短航线飞行,往返航线要完全一致。

有一次他和往常一样,一滴多余燃料也没有带就起飞了,返回驻地时又没有在同一航线飞行。为他担心的人赶到机场问他怎么回事。他和平时一样,从目的地返回来刚好用完燃料。这样的事能有吗?

答:他那天飞行的目的地正好处在与起飞地点相对的地球的另一面上。这样,他由目的地返回时就不只有一条距离相等的航线了。

问题二:有一名科学家A住在地球赤道上的α市,另一名科学家B住在地球赤道的β市,α市与β市在地球上正好互相处在对称的地点。这两位科学家每年都要到南极参加一次科学年会。

根据飞机票价目表得知:绕地球一周票价500美元,绕半周票价400美元;绕1/4周票价250美;往返票加倍计算。A和B都是1/4周的往返票,每一个人的票价是500美元。但是,这两位科学家每年去南极所用的飞机票各低于500美元。问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节约了飞机票价钱?

答:A买经南极至β市的飞机票,B买经南极至α市的飞机票,到南极时,两个人把飞机票交换即可。这样两个人都买了绕地球半周的飞机票,每人花400美元就够了,而且正好各自返回自己所在的城市。

问题三: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俩人相依为命。儿子觉得老呆在家里也不是事儿,应该帮母亲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很想到社会上去工作,母亲觉得外面太乱,出去工作不如呆在家里安全,所以阻止儿子说:“你在社会上假如为人正直,要遭到世人的打击;不正直,要受到神灵的惩罚。你怎么做都要遭殃,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盘算着怎样说服母亲让他出去工作。不久他抓住母亲所说的话的逻辑漏洞,终于说服了母亲,让他去社会上工作了,请问,他是怎样反驳母亲的?

答:他说:“假如我为人正直,神灵就不惩罚我,如不正直,世人也不打击我,这岂不是怎样都不会遭殃?”

怎样使大脑的反应速度更快

这一部分是为充分调动大家的思考能力而设的。当然,这部分的难题多些,大家虽然经过前面的训练,大脑的反应速度有所提高,但这部分的题也许仍会使你们满头大汗,一时答不出来。不过经过前面的训练,这样的题最终还能够解答出来。

问题一:有一天,京包铁路线的89次列车,在晚上7:30从北京发车,第二天上午7:03到达呼和浩特车站。当天晚上,又作为90次列车于8:45从呼和浩特发车,并在翌日上午8:18到达北京。那么,这次列车是否有可能和89次列车一样,在相同的时间,通过相同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