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维——人人都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19046600000014

第14章 创新思维训练营(2)

答:有。如果作为同一列火车考虑这一问题的确是困难的,若按两列火车来考虑,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了。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蜗牛上树和下树一样。A列火车自晚上7:30和B列火车自晚上8:45分别从北京和呼和浩特对开,并分别于第二天上午7:03和8:18到达呼和浩特和北京。这样,在头天晚上8:45至第二天上午7:03这段时间内,两列火车同在一条铁路线上行驶,而且是相对而行,这就必然会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车的地方。

问题二:一个人预计上午八点开车离家去目的地办事,办完事后,按同一路线在正午时赶回家。但是,去时道路格外拥挤,到达目的就用了预定单程的两倍时间。返回时,幸好道路空阔,以去时四倍的速度驱车奔驰。他打算用返回时加快的速度补偿去时耽搁的时间,这样就和预计的时间一样,在正午时赶回家。你说他正午能赶回家吗?在目的地办事所用时间与预定的完全一致。

答:其实这个问题不必想得过于复杂。去时就用了单程时间的两倍,也就是说,一去就把往返所需的时间用光了。所以,从目的地返回时就已经是正午了,回来时不论怎样快,正午时也赶不回来。

问题三:有一副去掉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将这52张牌认真地洗后,分成两组A组和B组,每组26张牌。这时,A组中的黑牌张数与B组中的红牌张数完全相等。请问,在洗1000次的当中,A组中的黑牌张数与B组中红牌张数有几次相等?

答:洗一千次,一千次相等,也就永远相等。为什么?我们知道,在52张牌中黑红各26张。如果A组中的红牌不够26张,只能用黑牌补足到26张;而A组缺的那部分红牌必在B组;并与B组中剩的黑牌组成26张。这样,A组中的黑牌与B组中的红牌张数完全相等。

三、大师的自我激发

在对创新思维的自我激发的训练中,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几位外国发明家和心理学家在自我激发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

日本有位“发明大王”,名叫中杜义郎,他曾谈到过自己在自我激发方面行之有效的七条“经验”:

1.抛除旧观念,使自己的思路自由奔放;

2.要进行有关调查,不要盲人骑瞎马;

3.必须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特别是边缘科学知识;

4.要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并努力使之实施;

5.进行实验,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构思是否可行;

6.了解自己构思的东西有没有实用价值,如果实用性强,在社会上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7.获得有价值的发明后,应力求完善,使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商品。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乔·缅杰利也曾总结过激发、鞭策创新思维的五条经验:

1.在完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提出研究对象,这样容易发现对象一些不易觉察的性质;

2.试图在两个客体之间建立强制性联系;

3.提问题:能大一点、小一点吗?能代替吗?能转换、联合吗?等等。

4.暂搁一段时间。问题久想不清,不妨放它几天,过一段时间,再回到这个题目上。

5.记录。随时带着书写工具,有什么好想法,马上把它记录下来。随身带的小本记满时,你的直觉会暗示你去整理这些思想,一旦整理出来,全貌清晰可见,你会大为惊奇!

还有的心理学家发现,经常用一些“自我指导语”提醒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将这些“指导语”记下,有时间翻开,出声地朗读,默默地在心中记忆下来,使之出现时而浮现的效果。这对激发创造热情,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十分有益的。这些“自我指导语”是:

去创造,做独一无二的创造;

破除成见、常规和老套套;

想那些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

筛选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以不同的方式综合各种因素;

使用不同的类比方法;

你遵从的规则是探索新事物;

冲破抑制,让思想漫游奇景;

解除束缚,让思想奔流!

当然,类似的自我指导语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自己拟定一些。这就好像自己给自己找来一支啦啦队,有没有它们“叫阵”,斗志会大不一样的。

创新思维的自我激发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又很有意义的事,应该用心研究,注意总结经验。著名心理学家劳塞普就曾经提倡过“回顾法”:

1.回忆自己比较欣赏或较有意义的四件事;

2.然后回答如下四个问题:

Ⅰ.取得以上四个成就意味着什么?

Ⅱ.当时为什么能够成功?

Ⅲ.这四项之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

Ⅳ.是否希望再次获得这样的成就?

3.在纸上写下下一个准备完成的目标;

4.现在,写下完成下一个目标准备采取的步骤。

可以相信,过一段时间,来一次回顾,对总结成功的经验,树立成功的信心,激励前进的斗志是十分有益的。

四、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为了开发潜存于头脑之中的创新能力,需要对提高个人创新能力的几个步骤有所了解。

第一步是建立信心。要做成一件事,有没有信心,非常重要。开发创新能力也是这样。要树立信心:“我就行!”Maxwell Maltz博士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你认为你能做什么事,你就能什么事。”这些话虽然讲得绝对了些,但是,将其反过来想却是正确的:“不敢想做什么,那么,你必然注定做不成什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主要倾向不是太狂了,而是太缺少自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曾说过,“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特别狂傲的人完成的”。所以,当要从事某一项创造的时候,必须先鼓起信心,自信将使你战胜连想像都难以征服的困难。

第二步是放松思想。让思想摆脱各种人为的束缚,向创新的天地飞翔。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新,在它们刚刚来到世间的时候,目睹者无不深感惊奇。这说明,许多人对这些“怪物”,连想都不敢想。事实上也是这样,难题当前,许多人都陷入了困境,惟有那些头脑中思路多端、思潮奔放的人,在寻找着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敢想,则不敢做,思想自由了,行动才能继续前进。有句话说得好:打破拘谨,创新才能同你握手。

第三步是坚持不懈。开发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创新能力性很高的人,是经常不断开动自己思维机器的人。比如一个难题,今天攻不下来,明天可以先放放。这是一种迂回战术,绕它一个圈子,得到休整后,又开始向它发起进攻。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岩竹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相信,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胜利属于坚持不懈的人。

第四步是虚怀若谷。中国有句古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应该善于学习,像深谷那样,容纳百川。所以,当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注意倾听各种有益的意见,而不是急躁。

俗语说:“旁观者清”,有时候局外人的意见很值得重视。因为局外人没有局内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固定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上的问题,只有物理学家才能解决”,已经属于陈陋的见解了。“转益多师是汝师”,养成多方请教的习惯,可以使头脑更灵活,更具有创新才能。

第五步是不盲目下结论。世界上的事是复杂的。当问题、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最好不要匆匆忙忙做结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像力会减退,判断力会增强。过于自信,喜欢判断几乎是随着年龄不断加深的“年轮”。歌德曾指出:年轻人经常相信假的东西,而老年人则经常怀疑真的东西。为了开发创新能力,需要多看多想,少下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会对于“不和谐”的忍受。有不少人,一看到不和谐的事物、不合理的理论就大发其火,有的不惜鸣鼓而攻之。其实,很多新事物、新见解、新理论都会使抱有成见、在旧轨道上走惯了的人感到不和谐的。一看到不和谐的东西,就宣布是异端,不去认真观察、鉴别一段时间,那么,新生事物只能遭受被人扼杀的命运。

第六步是充分利用潜意识。人的心志意识,可以喻为冰山,只有十分之一显露出来,其他十分之九为潜意识。所谓利用潜意识,就是指在思索问题的时候,一时百思不得其解,不妨让这种求解意识潜伏下来,方法是转移兴趣,去看看画展,散散步,爬爬山……远离你的思维热点。这样,过不了多久,或许有一天,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突然“蹦”出来,以预感、直觉、灵感的方式给你以启迪,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突现的目的。

五、通往塔顶的阶梯

创新思维的成功与否,无疑受到思维主体思维活动策略的影响、制约。

关于创新思维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另辟蹊径

在人类思维的王国里,“另辟蹊径”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的儿子有一次不解地问他:“你究竟为什么那么有名呢?”科学家笑了笑,对儿子说:“你瞧,一个盲目的甲壳虫,在一个球面上爬行,它意识不到走过的路是弯的,而我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比喻恰当的答案。在另一次回答物理学家弗朗克类似的问题时,他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早已搞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得深一些。”由此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在科学上取得卓越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满足于前人、同时代人传授下来的结论,并且自认为已经搞清楚了的答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常识只不过是人们在18岁以前聚集在心头的一堆成见。”屈从于常识的人,满足于既有答案的人,永远不可能第一个发现思维王国的奇观,犹如整天徜徉于推土机开出的通衢大道的人,绝对欣赏不到优美醉人的林海仙境一样。

在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树立的贝尔雕像下方,写着发明家留给后人的一条警语:“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确是很多发明创造者经常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

习惯性思维就是一种“常走的大道”。发明家库利奇曾问一些权威人士:“钨能不能抽成很细的丝?”回答是异口同声的否定。然而,库利奇没有沿着众人皆走的思维大道去思考,终于拉出了细如蛛丝的钨丝,成为钨丝灯泡的发明人。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学人才也是力主不走一般人常走的“大道”,而另辟蹊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他还说这是“制造新生命的惟一法门”。我国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在关于如何写文章的一篇经验谈中告诉后人:当一个题目出现在你面前时,“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之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认璞为玉也”。黄老先生讲的也是抛开庸人思路,另辟蹊径之意。人云亦云,只算巧嘴学舌的鹦鹉,哪能算“文学家”呢?

脚碰脚、肩摩肩的地方,也是“常走的大道”。有位学有小成的青年向华罗庚教授请教能否研究数论。华老的回答引人深思。他说:“数论这东西,我在30年代开始搞的时候,好像一桌丰盛的筵席,好吃的东西多着呢。到了陈景润一辈,数论已被许多人‘吃’过,桌上是残羹剩菜。不过,陈景润也够厉害的,吃了不少。如今到你这一辈,数论的一些重大课题都已被人‘吃掉’,连残羹剩菜都不多了,你何必去舔盘子呢?你要自己去找个新的领域,闯进去!”“找个新的领域,闯进去!”也是主张离开“常走的大道。”但是,找什么领域,就要看一个人才能的大小,见识的高低了。

现代科学高度分化而又高度发展的特征,以及日新月异的祖国建设,给大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大显身手的领域。但是,不要忘记,无论是从有时需要改变习惯性思维,还是有时需要闯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果认为不管会不会科学思考,不管有没有扎实基础,只凭“离开常走的大道”就能奏效的话,那么,就无异于主张在悬崖峭壁间的盘山公路上任意奔突,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要知道:思维王国的胜利女神只垂青思想活跃而又尊重规律的勇士。

重复与异常

在科学创造中,有两种特别值得留心的地方,那就是重复与异常。因为在重复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认识的规律,抓住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往往可以做出新发现。

科学家特罗特指出:“知识来源于对周围事件中相似处和重现情况的注意。”我们可以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谢皮罗教授的科学发现为例。大家都曾在澡盆里洗过澡,而且不止一次、两次,可是当舒舒服服洗完一个澡后,又有多少人留心过浴池放水时水的漩涡漩向呢?谢皮罗注意了。他发现水的漩涡旋向总是左旋的,逆时针的。一次又一次的留意,促使谢皮罗去研究这种左旋现象。

1962年,谢皮罗发表论文,指出这种旋向同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拔掉澡盆塞子,水也不会产生漩涡。地球自西向东转,美国在北半球,所以产生左旋漩涡。照此推理,谢皮罗断言,地处南半球的国家,澡盆放水形成的漩涡,将是右旋的;地处赤道的国家,则不会出现漩涡。各国科学家纷纷实验,果然不出谢皮罗所料。

还有一位奥地利医生,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儿转了起来,感到奇怪,连忙把儿子叫醒。医生问:“你这是怎么回事?”儿子说:“没有什么事,我刚才正在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