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叶落归根:脸是灵魂的肖像(下册)
19047100000041

第41章 叶落归根(4)

等他醒来,已是满身冷汗,梦里的情景清晰记得。他摇摇头,一副不解的样子: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快乐却少了,得糖尿病、高血压的人却多了,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病,以前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自己出生的那个年代,身边的人都死的合情合理。

如果故乡真像梦见的一样,那就不可思议了。老尤思谋片刻,突然一拍大腿:人做梦都是反的,好梦不一定是好事,坏梦却一定是好事。

清晨,老尤打了一个喷嚏,这就更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一个喷嚏是有人想呢。

越是富贵者越迷信,富贵的程度与迷信的程度成正比,他们比穷人更相信命运,比穷人更爱惜命运。老尤一辈子都不迷信,此时的他反倒婆婆妈妈了。

他终于决定:叶落归根。

长途汽车缓缓驶入白洋淀。车窗外一幅幅画卷已让老尤目不暇接:方圆三百里的大淀,绿水莹莹,碧草青青,荷花莲蓬婀娜多姿,游人如织,游船快艇穿梭其间,戴着斗笠的渔夫,悠闲自得,鱼鹰站立其肩,警惕地盯着水面,还有远处袅袅升腾的炊烟……

老尤情不自禁地感叹:白洋淀真是变化太大了!“走遍天涯海角,还是故乡好啊!”

他在县城下了车。大街两旁的店铺飘满了横幅和彩色气球,促销的口号,沸腾的街景,令气温骤然升高。洒水车首尾相连,播着《铃儿响叮当》,店主们拎着水桶和抹布,擦着自家的门窗。演出小分队,沿路撒开,吹拉弹唱,弦索不断。树荫下的象棋摊儿,十来个老叟在对弈……

走出县城,一股清风携着鱼腥和青稞的香味,扑面而来,头发微微抖动着,脸上,胳膊上,痒酥酥的,很惬意。旱地上的麦子早收了,如今麦收很容易,都是机器,轰隆隆一趟开过去,就是直接拿麻袋装麦子了。哪像当年,当年过一个麦收,简直让人脱层皮。玉米苗子窜起来了,棉田也粉粉白白地开了花,果树林里早熟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粉里透红。淀边的垂钓者,悠悠然,一副愿者上钩的样子。

最让老尤兴奋的,是那些盛开的荷花,没有芦苇的水面,几乎都被鲜艳的荷花铺满了。他知道,鲫鱼最爱在荷花下面游玩,只要顺着叶脉沉到根部,就会与它们不期而遇。这些野生鲫鱼最好吃,肉质特别瓷实、筋道,那些靠泔水和饲料喂起来的鲫鱼,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远处看,仿佛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雾,风一吹,就恍惚了。遥遥的,偶尔有一声犬吠,少顷,又沉寂下来……

故乡到处都是祥和气氛,做梦确实是相反的。老尤不由地在心里感叹。

这样的地方,最适合人居住。要真如二奎所讲,在这里给自己盖几间房住下来,没准儿还能多活几年,那就承包个养鱼池,专养鲫鱼,不用泔水和饲料,只喂青稞。说不定还能找个老伴……还有呢?还有什么?朦胧中他盼望的东西,似乎还有很多……

老尤没有穿越自己的尤庄,而是绕路去了二奎和霞的张庄。此刻,他特别急于见他们,让他们分享自己此时的喜悦,因为是他们为自己点亮了希望之灯。

小时候上学走过的那些路,已经不在了,但记忆仍留存在老尤的脑海里:学生时代的乐趣多都集中在放学路上,简直是一群自由飞翔的麻雀,叽叽喳喳,无拘无束。沿途那烧饼铺、油盐店、小作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挑扁担货郎的哨声、肉包子的香味、弹棉花的响声,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谁家新筑的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刻和孩子们产生共鸣。那是值得纪念和想象的空间,每天都充满欢快和新奇。

远远看到一座三层楼,老尤依稀记起,附近就是他上小学时的校址。那时不大的操场上竖着一只摇摇欲坠的自制木头篮球架,篮板裂开了一道缝。操场一角摆着两张土坯垒起的乒乓球桌,球桌两端一头立一块砖,上面搭一根竹竿权作球网,球拍都是用木板自制的。即使这样,每逢课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竞相登场,有时还为争先后,动起手来,那时可真是孩子……

回忆让老尤很愉快,他直抿着嘴偷着乐,有了返老还童的样子,佝偻的身子也直了些,便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张庄村很快就到了。

阳光在西边热烈地燃烧着,整个村子笼罩在红色的霞光中。空气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发酵了,带着一丝微甜,一丝微酸,让人慕名地兴奋和渴望。

张庄村,比老尤离开时大了差不多有一倍,如今乡村的繁荣也是老尤始料不及的。超市、按摩房、公共健身场所、美容院、药店、彩票出售点、农产品贸易市场,让他目不暇接。

与之反差比较大的,是一家老墙上的大字标语,那是“文革”时期的作品。老尤不由想起当年村头的革命标牌,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老槐树上的吊钟,生产队的聚会场所……

老尤围着村转了一圈,才想起要找的人。

他微笑着问一青年:“请问二奎家在哪住?”

青年生硬地答:“不知道!”并用异样的眼光上下打量他后,转身离去。

他奇怪地又问一儿童:“小朋友,哪是二奎家?”

儿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说:“不知道!”并迅速跑远,又在远处停下来,回头看他。

老尤非常疑惑,再问一中年人:“这村是张庄吧?”

中年人点点头。

“那么,二奎家住哪?”

中年人仔细端详着这个身子已经弯曲得像弓一样的老人,反问:“你是他什么人?”

老尤说:“我是他干爹。”

中年人说:“我是本村的治保主任,有什么事跟我说吧。”

“没什么事,只是从京城回来看他。”老尤说着就从兜里掏出退休证递给中年人,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中年人看后,边把退休证还给老尤,边说:“老人家迟来一步,二奎因吸毒刚刚被强行送往戒毒所。”

老尤心里颤悠了一下,脸上没动声色,他希望自己听错了,一双耳朵支起来,歪向中年人,中年人又加重语气,重复了一遍。

老尤心一紧,有炽热的东西往上涌。他咽了口吐沫,只觉得嘴唇干燥得厉害,手掌心却是汗涔涔的,忙问:“那么霞呢?”

中年人说:“她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老尤终于憋不住了,胸口一热,咳出一口鲜血。

性格耿直的中年人,直言不讳,没有讲究一点语言技巧,一下子就突破了老尤的虚妄,也摧毁了他生活下去的一线希望。

少顷,老尤慢慢从怀里掏出一个包,外边仍用那块已辨不清颜色的手帕包裹。对中年人说:“请主任务必把这个交给二奎或他的家人。”

中年人很干脆地表示:“一定办到!”

夜风游荡,不时传来猫头鹰凄哀的叫声。

老尤曾把二奎和霞看作自己晚年的投奔,找着他们就有了归宿。钥匙虽然找到了,可开启的却是一扇空门,老尤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老尤踽踽独行,后来蠕动到村外一棵歪脖树下,环视四周,他记起来了,这一带就是没收他鱼网、鱼叉的地方。不同的是,当年的小河沟,已经变成了养鱼池。

当年逮鱼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他逮鱼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一种,就是在淀里下滚钩,这种钩特别锋利,鱼一挨就被粘上,越动粘得越牢。鱼一挣扎,水面上的网铃就响,逮鱼的人就划着小船去摘鱼。那时,老尤总在淀边临时搭个棚子,铺上麦秸,和衣而卧,去北京前,多数夜晚都是在这种棚子里度过的……

老尤还想起小时候,在田间地头和伙伴们追逐嬉戏、在淀里游水嬉戏的场景,一声声快活的尖叫像箭头一样,射进他的心里。他麻木的心开始受到一点刺激:那时候无忧无虑,并不知道北京在哪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县城赶集和到外村看电影。

他没想到,四十多年后又回到原地,这也许就是人间所说的轮回吧。这也许就是天意吧,天叫他葬身于此。从小就和鱼水打交道,死了也不分离,他满意得很。对于他,打鱼挖藕的人生过去了,流离失所的人生过去了,建筑高楼大厦的人生也过去了,人是不能把自己的一生全背在身上的,现在他可以等死了。死很容易,不用花钱,要钱有什么用,还惹麻烦。趁着手脚还能活动时走了多好,在踏上通往天堂的路时,走着也利索。试试他的腿脚还能动,因此满意地笑了。

一切都成了历史。失去的,已经永远失去,不可能再活回去了,他像刚刚意识到这一点。

可是,他觉得还有事未了,就是二奎和霞。他想,有些事跟年轻人没道理可讲,该经历的要经历,经历过后就明白了,有见识的老年人都从年轻时走过。二奎和霞根底好,会迈过这道槛儿。

暴躁一整天的太阳,这时安静下来,光线变得深沉,树上的蝉声也舒缓了许多。折腾一天的老尤,此时感到无比疲劳,他都挪不动步了。

老尤呆滞的眼睛对着苍天。那里,渐渐变成一汪血。月亮升起来了,照见他那残白的脸。

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和孩子的哭声。

天空如被,旷野作床,淀风吹动……

老尤在鱼塘边坐了一会儿,他觉得是一会儿,实际是两天两夜,他用置疑的目光多次询问老天爷,脸变得像骨头一样苍白,呼吸也孱弱了,身影弯得像耕地的犁。

他想振作起来往前走,可是不行,前面已经没有了目标。

老尤的举动,引得路人纷纷侧目,不住地在他脸上寻求答案。有的人以为他神经了,安慰他,劝他想开点。老尤苦笑:哪有这么大岁数还神经的?他只是不想再动了,吸引他活下去的东西顷刻间消失了,他的心被掏空了。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漫无边际地漂泊着,随时都会沉没。

老尤已经干瘦得像只老枣了,萎缩成一个小小的东西,不能叫做人,人到最后是不能这么悲惨的。他曾勤扒苦做,节衣缩食,追求幸福,最后竟这么快就走了,什么福也没享到。其实,幸福是一种假设,但它打击内心的力量却是真实的。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有人在二奎的鱼塘边见到了老尤的尸体,并在他衣兜里发现了一张三年前的医院诊断书,上面写着:肺癌。

二奎被强行戒毒三个月后,回到张庄。治保主任及时赶来,把老尤的情况向二奎作了详细介绍,并将老尤留下的包裹递给了他。

二奎打开包裹,里面装着老尤的房产证、他和霞的借条及少量现金。

顷刻,二奎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往地下掉……

二奎的眼睛蓝了脖子红了腿软了头大了,他闭上眼睛使劲扇自己的大嘴巴,扇着扇着觉得不对劲儿,大嘴巴抡得比原来更圆力量更大频率更快了。睁眼一看,早换了人,是治保主任在扇,把他的鼻血都扇出来了。

见了血,治保主任才停住。他说老尤完全是被你气死的,要不是因为你吸毒,可能还死不了这么快。人钱多了也不能胡来,你这样做对得起谁呢?

末了,二奎双目圆瞪,右手抄起一把菜刀,左手伸开平放在案板上,手起刀落,在场的人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二奎的小拇指就断了一节。

二奎举着那节断指,疯了似地狂喊:干爹——我不是人……

翌日,二奎重新将老尤葬在自家的祖坟里,一同下葬的还有一个鱼缸,里面满是鲫鱼。毛毯、银色保温杯和那块已辨不清颜色的手帕物归原主,那节小拇指也一起埋进墓中。并立起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先父老尤之陵墓。

两年后,二奎和霞以夫妻名义,再次来到北京,给干爹领取拆迁补贴款。他们抱着上百万元钱,是一路哭着回到村里的,夫妻俩把这些钱全部捐给村里的小学校,建设校舍。他们说:这些年,村里哪里都变了,家家都翻盖了新房,唯独村里的学校还是老样子,自己上学时,就是那些房,一直没有修过,要用干爹留下的钱,把学校好好修建一下。

后来听说,二奎成立了白洋淀鲫鱼联营总公司,成了县里的“十强”之一,他自己还当了市劳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