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
19051600000024

第24章 纳家户抗清斗争历史调查(1)

清同治年间,西北爆发大规模的回族反清斗争,其中宁夏回族反清斗争持续十年之久。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反清大起义中,宁夏各地回族广泛地参与到起义中去,与当时各地风起云涌的各民族起义一样,虽都以失败告终,但给当时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以沉重打击,在清朝农民起义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纳家户抗清斗争作为宁夏回族反清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记录和镌刻了一段悲壮的战争史诗。对于这段历史,由于文献资料缺乏,向来无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只有在宁夏的一些志书中有零星的记述,如孙玉生主编的《宁夏军事志》、永宁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永宁县军事志》等,其中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以及记述颇有争议甚而模糊之处。现有的文史资料残缺不全,廓清纳家户抗清历史并非易事。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重新考证,并对纳家户进行实地调查,将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口传记忆相结合,将纳家户抗清战事放置到同治宁夏回族起义的大背景中去叙述,对纳家户抗清斗争历史进行重新认识。

一、纳家户抗清斗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纳家户抗清斗争是西北回族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理解纳家户抗清斗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必须从清朝中期中国回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生存境遇以及西北回族起义本身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渐进过程去分析。

清朝中期,正是中国国内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的时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官逼民反,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为了支付浩大军费而横征暴敛,广大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西北地区尤为严重,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致使广大劳动人民离乡背井,弃家逃亡,“民皆相向而哭,以早死为祝”。沉重的赋税,加上旱涝灾害,使贫苦农民完全陷入绝境。由于历史原因,回族人民所受的压迫,较之汉族劳动人民更加深重。有清一代,在封建专制和民族高压政策之下,回族在政治上处于被压迫、受歧视的境况。自明初以来就被强化的传统“华夷观”持续喧嚣,长期处于群体缄默与他者表述的历史境遇,在对回族穆斯林文化误解中加深了族群间的文化隔膜。这种以华夏为标尺衡量他者的自我中心主义,是传统“华夷观”在特定历史中的极端反映,在对异民族的强制同化中“祛异求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文化必是异类。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回族的误解加深,诬蔑回族是“犷悍”“好乱”“性与人殊”的“奸民”和“异类”。在官书和一些私家著作中,诬称回民为“回子”“回逆”“回匪”等,并在回族的“回”字加上侮辱性的“犭”偏旁。诬蔑伊斯兰教是“原无一取”,伊斯兰教信仰者是“鄙薄之徒”,回民宰牛是“居心残忍,不务本奉法之端”,是“甘为异类”等。回族在法律上也受歧视,清朝封建统治者在量刑上对回民比汉人要重,回民犯法,“加等科罪”;回民犯罪,脸上还要刺字;回民三人以上执绳鞭器械者,要罪加一等。统治阶级不仅利用旧教压制新教,禁止穆斯林信仰新教,穆斯林在政治上还要遭受各种歧视。一旦犯罪,还要加重惩处。在西北一些地方,清朝统治阶级的残暴掠夺和压迫,曾多次激起了广大回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同治年间西北回族大起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韩敏、邵宏谟两位先生认为清同治年间,陕西、甘肃广大回民,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事实上,天平天国运动只是西北回族起义爆发的一个外部诱因,长期以来的社会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仇回政策等综合因素构成了西北起义的深层原因。

早在西北回族起义之前,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族大规模的反清斗争爆发。同年,昆明官绅屠杀回民,社会盛传当局有灭回之谕,使各地回民心怀疑惧,纷纷聚众自保。云南回民杜文秀联络汉族、彝族和白族人民,在蒙化举起了反清的大旗。西北回民大起义始于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在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联合捻军进入陕西的直接推动下,关中各地回民纷起响应,关中平原烽火遍地,陕西回族反清斗争迅速走向高潮。陕西回民起义不久,“已有传单到甘”,陕西回民军与甘肃西南部回民取得联络,于同年秋占据泰州(治在今天水市)秦安。翌年,平凉、固原、西宁、狄道、河州、宁夏等地回族起义接连爆发。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梁王张宗禹等部进入陕西时,原来已经退到甘肃的陕西回民起义军又纷纷东下,与捻军协同战斗,“捻回合势”曾将西北反清革命推向高潮。除陕西回族起义武装以外,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广大地区回民义军也逐渐形成四支主要力量,“众百余万,势等燎原”:以马占鳌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南部,以马化龙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宁夏南部,以马文义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青海东部,以马文禄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西部。其中以马化龙部力量最强,成为整个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中坚。

二、抗清起义前的纳家户

根据纳家户清真大殿门前原匾楹记述“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三年”的记述来推断,嘉靖年间,纳家户开始兴盛,否则不能建起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清真寺来。根据口碑传说,纳姓回族刚来时不过50人,他们就地搭棚、芦苇帘子当屋,后来才盖起了茅草屋,主要用红柳条、柳条、芨芨草、沙竹子编制屋顶,有的房顶是一面斜,有的房顶是两面斜,砌墙用的是土坯或挖的坷垃。从清代史料来看,当时的纳家闸(纳家户)周边也有很多回族村庄,纳家户与其有着密切联系。

根据宁夏史志材料,纳家户所属的杨和镇,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时,杨和堡就已设立。杨和堡即今杨和镇,纳家户属之,但明代的相关资料中没有见到该地名。杨和镇得名于人名,其人叫杨和,庆阳卫人,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分守宁夏卫,嘉靖七年十月七日,命分守宁夏西路左参将,今杨和一带为其驻守之地,后以其名命名。纳家户在纳姓族人迁来之前,荒无人烟,其不见于官方志书并不稀奇。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纳家户纳姓族人到纳家户已有二百多年,累计数代,从以后纳家户人的抗清来看,这一时期,纳家户人口规模壮大,并成为宁夏地区具有一定实力的回族村庄。群众口碑传说,纳家户一直建有纳家寨,四周有寨墙,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楼,城四角有角楼,城四周有护城河。明代宁夏卫普遍修建堡寨,据《大明会典》记载,明代宁夏驻军达7万余人,仅宁夏平原就有堡寨156个,却没有纳家寨的记载。作为一个回族村庄,筑堡修寨,足以显示此时纳家户的村庄实力。因为在古代,偏居乡野的村庄筑堡修寨,既是一种集体宿卫,也是一种民间力量的表征。也就是在同治时期的史料中,纳家寨才首次出现,却并无相关翔实记载。旧时的纳家寨究竟有多大?同治年间清兵镇压纳家闸反清斗争后,纳家闸城池被毁,但遗迹一直存在。据村里的老人们讲,纳家寨长约600米,宽约400米,墙高9米。堡寨四周有寨墙,开有八个门;寨内有各种店铺、作坊;寨墙四周有护城河。有秘密地道通向西门外的王疃庄,东门外还有马四寨及烧坊、油坊等,市井颇为繁盛。隐约中我们可以感受出当时纳家户村庄的实力。当时纳姓族人中,既有家财万贯的商人,也有奔波仕途的“武举”。如同治年间银川的纳万有即为宁夏府城的千总,据纳家户老人口述,纳家户还有一人叫纳万贤,据说此人在当地威望极高,当地府台大人上任都要登门拜见他。正是如此,传统的纳家户村庄并不是一个松散的村落,而是一个有着较强整合力和凝聚力的村庄。这种传统村庄平日里,一家一户,各务其事,维持一个非组织特性得以运转的礼治秩序;在关键时期,如与外村出现利益纷争或遭到外敌入侵时,松散的村庄在“庄主”的振臂一呼下遂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斗争组织。根据后人口碑传述,清朝同治时期的纳家户,并不封闭,也不与外界隔绝,与邻近的望远桥、望洪堡、李俊堡、通贵堡、吴忠堡等地回民密切往来,和周围汉族人和睦相处,并无回汉冲突。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纳家户回族起义的爆发

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的过程,我们可以形象地概括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陕西关中触发,并迅速地触及到了其他地区敏感的神经,一个地域性的回族起义运动变成了一个漫卷全西北的大起义,这在其他少数民族的抗清斗争史上是不曾有过,也不会有的,这既是回族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所致,也是“天下回回是一家”的族群认同的必然反映。纳家户回族抗清斗争是西北回族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西北回族起义过程相伴随。

(一)抗清斗争的爆发

1862年夏天,陕西回民军“已有传单到甘,且宁夏府属之灵州有回民入境买马、制造军器之事”。根据《永宁县军事志》中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领袖杜文秀响应太平军起义,首先在大理树起义旗,成立了大元帅府,建立政权。同治元年(1862年)冬,杜派回民武师纳尚邦等5人,扮作茶商到金积堡,面见宁夏回族领袖马化龙。呈上杜的密书,策动马起义反清。”马化龙反清不仅与杜文秀的策动有关,更是在风起云涌的西北战局中实现自保的一种主动应对。马化龙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第五辈教主,其继承教权前的长时期里,哲合忍耶处于被迫害和压制的局面,教权传到马化龙时期,哲合忍耶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哲合忍耶的当家人,已与前辈迥然相异,哲合忍耶的传教中心从甘肃转移到了宁夏金积堡。作为教主,他在坚守苏非道乘功修的同时,开始积极经商,如他在包头、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店铺,积累财富,壮大经济实力,并积极进行传教工作。马化龙以伏羌关里爷、金积滩爷、徐州张三爷和牛木头太爷为助手,借经商贸易的机会,经常往来于宁夏的同心、李俊、固原、盐池及甘肃的平凉、环县、庆阳、会宁、庄浪、静宁,陕西的定边、绥德以及内蒙古等地,一面经商,一面传教。正是如此,哲合忍耶教徒人数之众,教区之广,甚于以往,他在黑龙江、云南、吉林、河北等地派出热依斯(代理人)管理当地教务。马化龙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富甲一乡”;其父马以德曾为他“纳捐为武职”,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成为“甘肃新教巨魁”,“自称总大阿訇”,继承了教主特权,“愚回之如雷电鬼神,莫敢有异”。马化龙成为了哲合忍耶的总大阿訇。马化龙作为宗教与世俗的权威得以确立并强化。同治元年(1862年)春,陕西回民发动起义,其他各地回民积极响应,同年八月,宁夏平远所(今宁夏同心县豫旺镇)清军把总马兆元响应起义。接着固原以阿訇纳三为首,盐茶以王大桂、田成吉为首,平凉以穆生花为首,纷纷发动当地回民武装反清。作为宁夏地方回族实力派人物的马化龙,其所掌管的哲合忍耶历经数年的恢复与发展,实力大增,在西北回族起义的时势中,也在宁夏金积堡率众起事。并趁清军在南方与太平天国军作战,无暇顾及北方的有利时机,一举夺取宁夏府城(今宁夏银川市)和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市),一度将宁夏八旗驻军满城和北部平罗县城团团包围。马化龙以“总理宁郡两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戎”之名,向所辖之地派遣官员进行管理,自己坐镇金积,指挥宁、灵、平、固、秦、伏等义军,左右西宁、狄河、肃州及陕回各路反清大军。金积堡马化龙率众起义,宁夏各堡回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清烈火在宁夏各地区形成燎原之势,宁夏县知县彭庆章和宁夏县驻军游击保立也投向回军营垒。纳家户回族也自觉被卷入了这场抗清斗争中,拉开了悲壮的抗清斗争史。马化龙授意纳尚邦等人到甘肃秦安支持协助穆生花阿訇攻取固原,进据平凉。1862年10月,金积堡回民军与马兆元部联合围攻灵州城。清廷命宁夏驻防满营佐领隆阿、防御英明率兵驰援,被回民义军设伏击败。为了壮大声势,马化龙号召宁夏、平罗、宁朔等县回民响应起义,增强起义军实力,一举攻取宁夏府城。与此同时,宁夏府城北部的通昌、通贵等堡回民军也纷纷响应;平罗回民军围攻平罗县城,知县长谦被击伤,满营佐领吉星、防御庆连和署平罗营守备郭宗魁、教谕宝叶恒被击毙。回民军包围了宁夏府城,满、汉二城同时告急。清廷急命阿拉善亲王贡桑尔默特,调派阿拉善、鄂尔多斯各盟兵员数千人,由贺兰山口入趋平罗、宁夏府城救援。同治元年十二月戊子(1863年1月29日):

又谕:前据奕梁等迭次奏到宁夏回氛四起,郡城、平罗、灵州在在危急,飞咨鄂尔多斯、阿拉善东、西两盟蒙兵赴宁援救等语。宁夏回众滋事,非厚集兵力刻难殄除。而宁夏满兵征调频仍,存营无几。甘肃兵力复因东南一带筹防筹剿,分拨维艰。宁夏密迩蒙古地方,已由该将军飞咨该王等就近援救,谅能朝发夕至,痛扫贼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