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宁夏公民德行教育大讲堂
19053700000046

第46章 中华孝道(1)

李一冉

新西兰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易学》,有独到见解。从小酷爱国学,从事过文学创作、外文翻译等工作。曾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刊物发表过大量文学及翻译作品并获奖。编译《孝道》《大学之生命十大道》《老子之人生十大观》《大学》《中庸之般若十大智》《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开悟一零八》等书籍。曾多次赴南非、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新西兰《华页报》《新报》《先驱报》《自立快报》等栏目开辟专栏和个人论坛。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也是数千年来立国之最伟大的精神,更是人格完整的奠基石。《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当今提倡孝道,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大根大本。

古往今来多少圣贤,他们的孝行故事感天动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力行孝道。孝虽是家庭伦理,但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及天下太平。此历朝历代皆奉孝为“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

孝乃天赋人类之本性天良。然而,曾几何时,人伦荒废,孝道颠倒……失却孝道,就意味着人类的天理良心荡然无存。孝道不能大行于天下,让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感到内心的不安与恐慌。

孝道可以救人心于不古,挽家庭于离散,匡社会于混乱,扶人类于颠倒。孝道没有文字之分,没有民族之别,没有信仰之异,没有国界之区,没有时空之限,它是灵魂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类生命共同的大道!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孝道》,末学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圣贤之理教与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例对孝之精髓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阐释。

一、孝之反思

母死不弃驴子孝做人怎能比牠糟

故事发生在甘肃省的敦煌地区。从玉门关通往雅丹地质公园的大漠古道上,赫然而建一座坟墓,坟前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镌刻着“驴子孝”三个大字,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

那是在2001年4月9日,玉门关外有一个叫于维明的老人喂养的一头驴妈妈突然病倒了,刚出生3个月的驴宝宝跑来向老人求救。在驴宝宝的带领下,老人找到了病倒在外的驴妈妈。但终驴妈妈产后身体虚弱,又误食毒草中毒太深而死去。

从驴妈妈病倒直到闭上眼睛,驴宝宝寸步不离。它不停地用舌头舔着妈妈的眼睛和身体,不停地流着眼泪,不停地低吼或仰空嘶鸣,不停地用头拱着妈妈的身体,试图把妈妈唤醒并扶它起来。

一天,两天,三天,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尽管老人想尽了办法,驴宝宝仍寸步不离地守在妈妈的身边。不吃草,不喝水,不睡觉,始终围着妈妈的身体转啊,拱啊,舔啊,叫啊……驴宝宝的舌头流血了,干裂了,身体一天天瘦弱下来,直到第七天,它艰难地挪到妈妈的脑袋旁边,最后一次伸出舌头舔了舔妈妈的眼睛,随后,一头栽倒在妈妈的身边,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驴子孝”的故事。

后来,著名探险家、诗人乐荣华徒步探险至玉门关,听说这个故事,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在牧人于维明的帮助下,为这对驴母子立了石碑,写下了墓志铭。歌手王嘉铭根据“驴子孝”的故事,创作了一首满含真情、催人泪下的同名歌曲。歌中唱道:

是谁在亲吻母亲的脸颊,从清晨到日暮守护着她?是谁依偎在母亲的腋下,用自己的生命呼唤着她?

哦,妈妈!孩子怎能将你丢下?哦,妈妈!养育之恩还未曾报答。快快醒来吧!我要和你一起回家!我要牵着手和你一起回家!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以及驴子孝的故事反映出一个道理:孝不是人类的专利,就连动物都有。可是作为万物之灵首的人类,难道会输给动物吗?人若失去天良,不孝敬父母,比动物还要低一等级,看来“禽兽不如”的说法其来自有。

老人有用抢破头没用逼他蹲墙头

清朝末年的一出戏《墙头记》中,由于妻子早亡,善良的张木匠辛勤劳动,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张木匠年老体衰,已失去劳动能力,不得不依靠儿子为生的时候,这两个儿子都嫌弃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当大儿子用梯子把老人送上又高又窄的墙头的时候,二儿子以时间未到拒绝接纳老人。于是老人便在墙头上冻了整整一个晚上。

一位智者用球来形容现今老人一生的命运,当父母有用的时候就像篮球一样抢来抢去,当父母没有用的时候像足球一样踢来踢去,当父母生病了就像推铅球一样,推的越远越好。难道父母真的是我们的负担和拖累吗?

古人云:“孝顺父母天降福。”古往今来,但凡在社会上有出息的人都是孝子。邓小平赡养继母;许世友四跪慈母;温总理陪母;鲁迅敬母;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冒着烈日背母看海,孝行感人;北京某上市集团的张总愿折寿延长父命,父亲病危期间,日夜守候,在走廊里度过一周的不眠之夜;金利来老总为母亲过生日,跑遍了全市,却买不到一块像样而又满意的蛋糕,于是他在心中发誓,将来一定为父母做一块最大最美丽的蛋糕,由于他的这片孝心,终于成就了蛋糕大王的美称;周大生金银珠宝行的周董事长感慨说道:“我们所为父母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所做的一切与父母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孝顺父母不容等待,要好好珍惜与父母的这段缘。”于是乎得出一个结论:孝顺父母的人赖也赖不到哪去,不孝顺父母的人好也好不到哪去!

“六亲不和,安有孝慈”。老子告诫世人,提倡什么,什么就有缺失。今天提倡孝道,便说明孝道出了问题,我们来看看各大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种种不孝事件:

老人寻短不稀奇都怪孝道不普及

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率7人普查组对全国农村养老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的老人三餐不保,45.3%的老人与儿女分居,53%的儿女对父母感情淡漠,67%的老人生病了买不起药,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服……在繁华似锦、高度文明的城市中,有的老人,甚至是著名演员或作家死在家中,尸体腐烂才被发现,老人在空巢中意外死亡的事情屡见不鲜。

数字也许枯燥无味,但这些毫无感情色彩的数字,却撕碎了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现今,在农村,老人受虐待的多,而在城市里孤独寂寞的老人多,孩子们在外奔波很少回家陪侍父母。

1998年春节晚会上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让人们于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据歌手陈红说,她唱了这首歌后,有的老年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然而,被这首歌所震撼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青年人……如果我们不缺少亲情,我们还会被这首歌所震撼吗?造成今天孝道不能大行于天下的原何在?

从“五四”到2007年将近一个世纪,缺乏圣贤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平心而论,谁不希望父慈子孝?谁不希望家庭和谐?谁又不希望教育好下一代?问题在于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断层,我们从小就缺乏圣贤教诲,不明孝道真谛,所以无法对下一代进行教化。

我们总以为不缺父母吃穿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将近一百年,毁了整整四代人。2007年3月11号,《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专版《弘扬孝道,共建和谐》,我们的党报第一次把孝道郑重其事的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不学圣贤尚功利今人不明孝真谛

我国古时教育以六经为教材,以人伦为基础。一般读书人如能博读六经,当然最好。否则,只要研读任何一经,受其化育,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例如经解所说:受过《书经》教化的人,便能疏通知远;受过《乐经》教化的人便能广博易良。以这样的文化培养出来的读书人,虽在贤能的程度上不相等,但是都会表现出一部分优美的中国文化,影响到一般国民,也都会表现中国人的特质。这是圣贤教育,特别注重人格最为优良。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以功利为基础,无论哪一门学问都可以被视为贩卖的商品,其最后的效用是满足人的物欲。然而物欲无穷,不能满足。愈不满足,愈去追求。愈求则人品越下,终必使人堕为物质的奴隶,然后为物所驱,作奸犯科,不以为耻。这种教育不是文化教育,更谈不上圣贤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物化教育。是好是坏,每天充斥于各大媒体的犯罪新闻就是最好的例证。究竟什么才是孝道的真谛呢?

时至当今,人伦荒废,孝道不能大行于天下,乃至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除了缺乏圣贤的教育之外,还有以下三个原。

第一个原,不明孝道的真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父母与儿女,上下是一体的。东汉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老省”指“孝”字的上半部是一个老字省去了右下角的“匕”字,“从子”指下半部是儿子的“子”字,可见孝是由“老”与“子”组成的一个上下结构的字。

往上推,可以推展到祖祖辈辈乃至生命的源头;往下推可以推展到子子孙孙乃至于无穷无尽。在中国《易经》上,乾卦代表父亲,坤卦代表母亲。俗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个不孝顺父母,总是跟父母对着干的人,往往命运坎坷不顺。《百孝经》云:“诸事不顺不孝。”所以儿女必须始终与长辈一心一意,方可称作孝。

第二,从象形字来看,老人的一半就像一把雨伞,父母一辈子为儿女遮风避雨呵护倍加;儿子的子,像一个拐杖,作为老人晚年的依靠。儿子搀扶一个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老人,正艰难地向前行走,直观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行孝图画。正如俗话说的好:“养儿防老。”第三,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论,则没有生育能力或只生女孩的夫妻,再敬养双亲,亦被列为最大之不孝,这显然不可能是圣理正传。恰恰这个“后”字,正是指“厚德。”故传宗之真意即是把祖宗之厚德代代相传,方为尽孝。事实上我们只完成了一半,只是延续了后代,而没有传宗。孝道的家风没有传承下去,俗话说:“忠孝仁义传家宝。”此,上一代不仅仅有传承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同时要把家庭美好的德行传承给下一代。下一代有继承和赡养父母的义务,更重要的是要把家庭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传宗接代!

第四,孝是有境界的。境界分四:小孝,以物养亲,尽心养亲,使父母衣食无虑,让父母不缺吃不缺穿,这只做到了小孝。中孝,以顺怡亲,上体亲志,使父母顺心安乐,能够让父母开心无忧,不为我们牵挂,这是中孝。大孝,以养荣亲,行善济世,使父母光耀门庭。今天,以父母的名义做各种公益慈善事业,来彰显父母的德性,这是大孝。至孝,以德拔亲,行道立德,使父母成就生命。

第二个原是父母不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有孝心没孝行,有理论没实践,所以我们讲的再好,也不能使孩子信服。有一则公益广告的情景让人记忆犹新:当忙碌一天的你,不忘端着一盆热水,给妈妈洗脚,孩子正在你的身后默默地注视着,转了身,用稚嫩的小手端来满盆的水,轻声对你说:“妈妈洗脚!”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更胜于言教”,父母也是人生第一个老师,当孩子没学会说话、走路的时候,父母的言行,家庭的氛围便在孩子心灵中,潜移默化的起着作用。后天品格的基础正在这个时候奠定。尤其幼童时期,孩子还听不懂普通的道理,他更重视的是事实与直接感受。所以以身示道胜过千言万语。

第三个原是孝道颠倒。现在家庭的伦理中孝道严重颠倒,何以见得呢?过去吃饭夹菜的时候,第一筷子一定会夹给爷爷奶奶,可是现在夹菜,第一筷子夹给孙子、儿子!所以我在哈尔滨监狱讲孝道的时候,有个领导听完后发表感言,说道:“老师你说对了!今天我们生了儿子做儿子,生了孙子当孙子!”过去都是父母坐在大位上,儿女坐在靠门的小位上。可是今天坐大位的人竟然是孙子、儿子、女儿!有的孩子吃两口跑了,爷爷奶奶在后面,边追边叫:“小祖宗等一等,再吃两口,要不没有营养!”我们叫孙子“小祖宗”,他人称我们“老孝子”。人类的悲哀便是从孝道颠倒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