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宁夏公民德行教育大讲堂
19053700000005

第5章 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3)

第八个观点,一味顺从并不是孝。这就是刚才我讲的,孔夫子所说的“谏诤”。第十五章里,孔夫子对“谏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曾子问他说:“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夫子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孔夫子不高兴了,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孔夫子接着说:“从前天子有直言相劝的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封地;卿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乡邑;士有诤友,就能保住好的名声;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所以呢,父母如果要有不义之事,就应当真诚相劝,一味顺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孔夫子不赞成愚忠愚孝。所以说孔夫子这个观点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在民政部的时候分管老干部工作,开始我只敢讲敬老,不敢讲孝,也不敢讲孝道。我自从读了《孝经》以后就明白了,2500年前我们的孔夫子就反对愚忠愚孝,就不是让你百依百顺呀,所以我就敢提孝,敢提孝道了。我是从孔夫子那里找到了依据。所以现在我想,我们平时正确的提法是应该“孝敬”父母。当然“孝顺”大家也提,这也不全错。我认为是这样,父母说的对的,你就要听他的,你就顺着,没有问题;父母说的不是原则问题,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你就顺着他,叫他高兴嘛;但是父母说的不对的,你就不能顺着他了。所以这个顺呢是有条件的,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孝敬父母。

总之,《孝经》是一部很好的书、崇高圣洁的书、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当然,书里边也有一些历史的局限和时代的烙印。正为如此,它又是一部需要我们下工夫认真学习、研究的书。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一座需要精心开发的人伦宝藏》。我认为《孝经》是一座金矿,需要我们来好好的开发、学习、研究。

那么我们要问了,愚忠愚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刚才我说了,是汉朝,汉朝什么时候呢?是东汉,距现在1900年。汉朝是孝道昌盛的时候。汉高祖刘邦认为,“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汉朝从第二个皇帝开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要加一个“孝”字。我最近看到一个材料,从汉朝以后一直到明清,有几百个皇帝去世了以后,谥号后都加一个“孝”字。包括清朝的孝庄皇后,还有几十个皇后,谥号也加一个“孝”字。可见,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人们对孝是多么的重视。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大儒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到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直影响了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东汉的时候,当时是汉章帝在位,他召集那些臣子和经学家,在洛阳“白虎观”研究经学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意见一致的,载入史册;意见不一致的,由皇帝拍板定下来,载入史册。所以,后来班固写了一本书叫《白虎通义》。书名的意思是在白虎观这个地方,开会研究的理论成果。在这部书里,第一次把“三纲”法典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大家知道,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在汉以前的先秦,是一种比较平等的、对应的关系。他讲究“君义臣忠”,你君王要讲义气,我臣子忠于你;父亲要慈,儿子要孝;夫和妻柔,丈夫要和气,妻子你要柔顺。这是对应的、平等的关系。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对应的,绝对服从的关系,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愚忠愚孝由此而产生。到宋、明的时候,又出现了“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的理念,就更不讲道理,更不平等了。愚忠愚孝就更加泛滥了。

我从历史上查了一下,从宋朝到清末,将近1000年的时间,对君王的忠,这种思想观念越来越加强。在汉唐的时候,君子和臣子是坐而论道,大家都盘着腿席地而坐,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从宋朝开始,在朝廷上君王坐着,臣子和宰相站在下面给皇帝报告情况。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不一样。到了明清的时候,皇帝坐着,大臣跪着,你看那个电视里面,不是坐着,也不是站着了,你得跪在那个地方,我主万岁怎么样怎么样,汇报情况。所以君王的权威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不平等。

我归纳了一下,历朝历代对孝的重视。可以用现代的三句话来概括:第一个领导重视,第二个严厉执法,第三个广泛宣传。领导这么重视呀,皇帝亲自带头,讲解注释《孝经》,书写《孝经》,诏令天下。你看唐玄宗啊,亲自书写《孝经》,注释《孝经》,刻在碑上,立在太学里面。到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刻出了汉文和满文合璧的《孝经》。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儒童的考试要根据《孝经》来出题。乾隆皇帝为了敬老大摆千叟宴,人数达到了3000人。这是领导重视。第二个呢,各朝各代又严厉执法,制定了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处。他把不孝和谋反朝廷放在了一个等级上,都是十恶,谋反算一个,不孝也算一个,十恶不赦,把不孝看得非常重。在清朝的时候,这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父母害死了,那就要斩首、抄他的全部家产,连他的老师和地方官员也要问责,非常严厉。第三个就是极其广泛的宣传,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对孝道的宣传,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呐。我们所看到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等普及读物,文学作品,地方戏曲,民歌民调到处都是孝道。我们村里,我们是山西太行山,在村里,一个放羊老汉,他一个字都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懂得孝道。为什么呢?他看过戏,他听过说书的,那唱戏说书的都讲究忠臣孝子的故事。元朝郭居敬编撰了古代二十四个著名孝子的故事,叫《二十四孝》,更是家喻户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把孝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大讲愚忠愚孝,我认为这是孝道传承里面的糟粕,是对孔孟孝道观的曲解。此,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吸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大家要问了,孙中山先生对孝道是什么看法呢?孙先生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失的道德,不能没有孝。”孙中山先生是提倡孝道的。

1919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对于五四运动,它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是,每一场伟大运动都不可能一点缺点都没有。五四运动也有小小的不足,就是它把孝道也给批了。所以当代的哲学大家任继愈老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说:“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是罪恶之源,是不对的,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就是讲胡适的。胡适是新文化的创始人,他开始从小学的是儒家经典,后来到美国留学回来,就反对儒家学术,据说“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也是胡适提出来的。但是后来,胡适又回到祖国研究中国文化。晚年的胡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学者。但是五四那个时候,像他们这一代人,都在喊这么过激的口号,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更是把孝说的一无是处。孝子贤孙,孔孟之道,统统被打倒,把汉朝以来捧到天上的孝道狠狠地踩到了地下。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近百年时间,国人都不太敢谈孝。究其原:一是五四以来,一些人的矫枉过正和“文化大革命”当中的彻底否定;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利轻义;三是一些人盲目学习西方,殊不知,这正是我们之长,西方之短。

我有一年到欧洲访问,走了好几个国家。在所有的飞机上、火车站、汽车站,我看到很多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出去旅游,背上背一个,小车子还推一个。夫妇两个管小的这个特点非常明显。但是没有看到一个年轻人搀着老年人一起去旅游,一起去逛商店,一起去逛公园。没有的,但是当我回到我们国家,到公园去看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我们看到年轻的孩子们搀着父母到公园散步。有一位女士推着轮椅,上面坐着一个老太太,你一看这老太太和这推轮椅的女同志长得一模一样,那是她妈呀!一幅美丽的图画,是中国敬老的特点,西方没有,这正是我们之长,西方之短。我们盲目地学习西方,以为它什么都好,在这一点上,是不对的。西方老人有钱,牵着小狗坐在公园里晒太阳,非常孤独。这些原,造成目前我们社会上孝道传承出现了问题。

在我们对孝道采取否定和疑虑态度的时候,孝在海外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比如说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我们的港澳台,对孝的认识和实践比我们还要好。纵观孝道传承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捧到天上,“以孝治天下”,或把孝踩在地下,认为孝是罪恶之源,都是偏激的。孝应当回归到公民道德教育基础的位置上来。

“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在2500年前对孝的定位,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孝,它既不能治天下,也不是罪恶之源,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孔夫子高明啊!

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如果把我们的祖国比喻成一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那么,富强就是树根、就是基础,民主就是树干。你光有钱,你没有民主制度,你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文明是什么呢?文明就是树上开的花。和谐是什么?和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花发出来的香味,是一种感觉啊。所以,要使我们和谐的氛围长盛不衰,怎么办呢?很重要的是提高我们国民的道德素质,这就要大力弘扬我们的国粹——中华孝道。

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们的国家从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80~100年。我们的国家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仅仅用了20年多年的时间。现在我们国家老年人60岁以上的有1.78亿,占全国人数的13.26%,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17%,到2050年本世纪中叶达到31%。那时候每三个人中间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是个世界问题。一些人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不中用了,是包袱,是累赘。中国有这个问题,世界也有这个问题。为此,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上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呼吁,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和老年人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在家庭关系上,一些人由于价值观、道德观滑坡和法制观淡薄等原,涉老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看,老年人,由于孤独、疾病、饥寒、受虐等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

前一段我们搞人口普查,我这里有个材料《空巢老人见到普查员很热情的背后》,发现空巢老人一看到人口普查员来,热情接待,端茶倒水,说起来没完。人家要走的时候还说:“有空你再来啊!”老人家特别热情,为什么?平时没人跟他说话,孤独啊!最近我看到北京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幸福秀》,里面有电视节目主持人,有律师,还有心理学的专家,把有些家庭的矛盾问题,放到《幸福秀》现场一起来讨论,然后再给你解决问题。我特别爱看这个节目,我看到节目中绝大部分都是子女不养老人。最近有一个叫《家有四凤》,家里养了四个闺女,家家都过得还可以,就是没人养老娘。所以现在很多老年人很伤心,有的很悲愤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可以养你们七八个,现在你们七八个人养不了我一个。”子女就是为了一点点钱财在那里争。所以《弟子规》上说:财物轻,怨何生。你不要争那几个钱嘛。你多了他少了的,财物轻,怨何生?你还有什么怨恨呢?兄弟睦,孝在中啊。你兄弟姊妹大家都团结,高高兴兴地过日子,父母他可以多活几年。一天到晚打架,那不把老人给气死了吗?还有个兄弟姊妹们为了赌气,把一个半身不遂的老母亲推到雪地里去。拿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八十几岁的老母亲来撒气,良心到哪去了呀?太不应该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