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
19054100000009

第9章 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

(2)人口结构

从宁夏人口的年龄构成看,0~14岁年龄段人口占28.37%,15~64岁年龄段人口占67.16%,6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口占4.47%;男女性别比为104.2,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13万;在文化结构方面,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接受大学教育的20.75万人,占4%;接受初、高中教育的217.59万人,占46%;接受小学教育的178.41万人,占37%;文盲人口(15岁及其以上,识字很少的人)63.23万人,占13%。人口文化程度的地区差别很大,川区高于山区,城市高于乡村[21][22]。

2.2.2民族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宁夏形成了以回、汉族为主体,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东乡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毛难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赫哲族等35个民族成分组成的自治区[22]。

作为我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宁夏回族人口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宁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同心、固原、西吉、海原、泾源和引黄灌区的吴忠、灵武等7个县市。在宁夏民族人口构成中,汉族人口395万,回族人口225万,其他少数民族人口5万,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的63%、36%和1%。

2.3自然资源

2.3.1土地资源

据《宁夏统计年鉴2010》资料,2009年末,全自治区有耕地113.6万公顷,人均0.18公顷;有66.67万公顷荒地可开发成良田,是全国8个宜农荒地较多的省区之一,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引黄灌溉和良好的光热条件,有利于发展立体种植和优质高效农业。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生产水平较高,各种农作物及瓜果生长茂盛,品质优良,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宁夏的自然林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罗山、六盘山,共计3.17万公顷,对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宁夏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县市,主要起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作用,亦有部份用于民房建筑、农具制造。宁夏草场类型多、分布广,共有4000多万亩天然草场,是滩羊、沙毛山羊的重要产地,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宁夏拥有各类宜渔水面86万亩,水产养殖已具相当规模,名、特、优、新、高附加值的水产品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水产品供应基地。随着特种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宁夏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全有条件建成西部地区独特的水产品供应基地[22]。

2.3.2矿产资源

宁夏全区已经发现各类有用矿产资源46种,产地近千处。D级以上储量的矿产地110余处,这些矿产储量大、品质好、易开采。储量丰富的有煤、石油、天然气、石膏、石灰岩、硅石等。有关矿产资源的情况具体详见本书第4章第1节,这里不再赘述。

2.3.3水资源

宁夏是我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且在空间、时间分布上严重不均匀。水资源集中分布在北部引黄灌区,水能绝大部分蕴藏于黄河干流;中部干旱高原丘陵区最为缺水,不仅地表水量少,且水质含盐量高,多数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较深,灌溉利用价值较低;南部半干旱半湿润山区,河系较为发育,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葫芦河、泾河、祖历河等,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实际利用率较小。

全区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8亿立方米(不计黄河干流),另有黄河干流过境流量525亿立方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下水资源约26.51亿立方米,其分布地区很不均衡,占总面积13%的平原区地下水量占水资源总储量的63.8%,而占总面积69%的黄土丘陵、盐灵低缓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仅占16.2%。

宁夏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95.5万千瓦,其中黄河干流为192.97万千瓦,约占总量的98.1%,各支流为2.55万千万,仅占总量的1.3%。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黄河干流地区,其次为六盘山东侧,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站点共12处,总装机容量可达197.4万千瓦[22]。

2.3.4能源

宁夏境内能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可利用的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风能、光能等,这些资源为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证。

(1)电力资源

宁夏有丰富的火电、水电资源,已建成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8万千瓦,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2位。规划中的黄河黑山峡出口处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库容量为110亿立方米,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78亿千瓦时。按国家规划,宁夏可利用丰富的煤炭、水力资源,形成1000万千瓦的发电规模,跻身于水电火电共济、质量最好且价格最低、调峰效益最佳的大型电力基地之列。宁夏电网已经覆盖全镜,电力自给有余,每年向外省输电达十几亿千瓦时[21][22。

(2)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

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全区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000平方公里,占宁夏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煤炭预测储量2027亿吨,居全国第5位。其中,已探明储量316.5亿吨,居全国第5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其中,已探明的环保型煤炭(灰分小于15%,硫分小于1%,发热量大于21兆/焦)164.5亿吨,占全区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的51.88%23][26]。

宁夏石油、天然气潜在储量大,可勘探价值高,目前已经投入开发的油田有6个。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长庆油田已经探明储量达7000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级大气田,与银川距离近,输气条件好,是宁夏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的潜在优势。

(3)光能资源

宁夏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936—6119兆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平均每10公里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米递减50兆焦。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总辐射相同,南部小于中部和北部地区。宁夏年日照时数为2194.9—3082.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69%,由南向北递减[22]。

(4)热能资源

宁夏年平均气温较低(5—9℃)、平均年较差和平均日较差较大(22—33.5℃和10.9—12.4℃)、平均有效积温较少(大于10℃积温2000—3000℃)、无霜期短(日最低气温大于2℃的无霜期为113—161天),均呈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中部、北部灌溉区,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4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大于10℃积温3200—3500℃,平均无霜期150—195天,是我国光能资源高值地区之一;南部山区,年太阳辐射总量118—12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200—2700小时左右,大于10℃积温1900—2400℃,平均无霜期127—155天[22]。

(5)风能资源

宁夏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风速一般为2—3米/秒,吴忠市、固原市北部为3米/秒左右,贺兰山、六盘山年平均风速高达7.3米/秒和6.5米/秒,宁夏的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40亿千万时[22][24]。

2.3.5旅游资源

宁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历史、醇厚的黄河文明、浓郁的回乡风情,“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星罗棋布,交相辉映。

在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就有八大类、46种。现在全区已经形成了沙湖、沙波头、西夏陵、六盘山、青铜峡、金水园等六大旅游区,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7个,开放景区60多处。

在自然景观旅游方面,沙湖是国家5A级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与沙漠交汇的地方,也是5A级景区,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筏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使人流连忘返;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有被誉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毛泽东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

在历史遗产旅游方面,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美誉。

在文化旅游方面,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园旅游区的西夏影视城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

在民俗旅游方面,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特色,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22]。

2.4产业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自宁夏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宁夏依托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获得了空前提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夏通过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及新材料产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城乡统筹、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突出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现引黄灌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南部山区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电信邮政、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商贸、餐饮、酒店、仓储、市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

2.4.1产业现状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技术进步和竞争力[25]。通常,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迅速上升。近年来,宁夏的产业发展逐渐呈现工业主导型的格局。据《宁夏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9年,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1353.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7.25亿元,第二产业662.32亿元,第三产业563.7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9.4:48.9:41.7,与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9.9:50.7:39.5相比,第三产业明显提升,同期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0.6:46.8:42.6[26],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水平还要低,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27]。

宁夏第一产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而多种经营,特别是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比重偏小;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结构调整缺乏科学准确的市场预测;区域性种植结构雷同,当地资源特点的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宁夏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工业的主导型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也付出不少代价,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工业经济效益低下,主要以资本、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为主;内部结构失衡,轻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重工业,加工工业和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比重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与现有的采掘业、原材料产业的产业矛盾尖锐;工业发展的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宁夏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规模小,吸收就业能力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2)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宁夏依托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第二产业持续多年高于全国增长速度,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