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一本书读懂枸杞:杞乡,杞瑞
19057800000005

第5章 杞韵·一颗枸杞的美丽(4)

再次聆听他们淳朴的话语,突然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沁入心扉,这些茨农的身影突然变得高大起来。千百年来,在这片旷野、戈壁、大漠纵横交错的黄土地上,他们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又何尝不像这枸杞树一样呢?他们静静地生活着,默默地奉献着!那粗糙的皮肤是岁月的见证,那满脸的皱纹饱含着沧桑,但他们却仅仅因为培育出了枸杞树,满脸荡漾着甜蜜和幸福的微笑。

“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自然生物界中总有着许多神奇相似的场景和画面,茨农与枸杞树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蜜蜂与花。蜜蜂的领土是花的天地,它们整天奔波忙碌,终生劳作不止。为了酿造出1千克蜂蜜,就得在50万朵至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如果蜜源与蜂房的距离平均为1.5千米,那么蜜蜂酿造1千克蜜,就要飞行45万千米,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然而,要把这采来的花粉酿成珍贵的蜂蜜,还需要进行一番呕心沥血的独特加工,“万花酿甜蜜,蜜成花不见”,这又是何等卓越伟大的创造啊!

而茨农们何尝不像蜜蜂一样不辞劳苦地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呢?穿越历史的时空,数百年来,他们祖祖辈辈固守着这片荒凉的土地,用自己最为虔诚的姿态和辛勤的努力延续了枸杞红红火火的魅力,让人们尽情享受着“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闲情逸致,却从不放弃,从不埋怨。

汪国真曾说:“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在这极为冷峻的塞北大地,杞农们与枸杞树世代相依相伴的场景何尝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呢?

晨迎旭日东升,暮送晚霞流金,昼沐风霜雨露,夜揽百斗七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城市灯红酒绿的繁华,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乡村的日子原始里透着朴素的风韵,在忙忙碌碌中体味着最为淳朴自然的快乐。

当美丽的春天来临的时候,人们大多在明媚的暖阳下踏春漫步,呼吸新鲜的空气。但这个时候,茨农们就开始辛勤劳动了,抡着农具一下一下地砸向土地,把枸杞幼苗插入土地,也把深深的希望种入土壤,像是杰出的钢琴家弹奏一曲曲动人的旋律,又像是痴情的书迷如饥似渴地一页页翻阅着名著,不知道多少汗水滴进了泥土里,流进了枸杞树的血液中,却无暇欣赏春日的美景。

夏季烈日炎炎,也正是枸杞成熟之时,真可谓是“六月枸杞红,霞落清河畔。上苍随人意,红果压枝弯”,一棵棵枸杞树上结的果实有成千上万粒,当城中的人们感受着空调的凉意,在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时,他们却戴着草帽、弯腰躬背拼命地干活,把红彤彤的枸杞用手一粒一粒地采摘下来。由于枸杞七天一个成熟期,摘完一茬枸杞,新的枸杞又接踵而至,茨农们劳碌的身影一直持续到每年11月料峭的寒冬来临之时!采摘后的枸杞子,在晒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翻动。每一年茨农们都会重复着采摘枸杞子和晒枸杞的工作,尽管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差事,但是他们却仍然一如既往地在这片热土上乐此不疲地忙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茨农们的脸渐渐消瘦下来,然而,每逢劳动归来,虽然满身的疲惫,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仍然挂在脸上,就像干枯瘦小的枸杞树,虽然其貌不扬,却把美的果实奉献给人类。

流连在枸杞地里,我仿佛看见了在茨农辛勤劳作的汗水滋润下,一丛丛红果滴翠的枸杞树,在茨农满脸憨厚的笑容中,穿越时光,摇曳生姿,簇拥出生命的美丽。

且行且珍惜

——品读《三颗枸杞豆》有感

古诗有云:“玛瑙天然胭脂色,东来紫气益精光。”枸杞,红如胭脂、艳如玛瑙,也赢来了历代文人雅客为之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然而,如今,提起红果枸杞,人们在意的大多是它的滋养容颜、延缓衰老的功效以及它所具有的潜在的商业价值,关于枸杞、赞美枸杞的文章越来越少见。唯独数年前阅读的由陕西著名作家程海创作的一篇散文《三颗枸杞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三颗枸杞豆》讲述了作者和三叔的故事,文中的三叔一生豪言壮语地立下了许多理想,但一直都没有自始至终地努力,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才醒悟到,时间和生命是那么容易从眼前倏忽而过,才怜爱地细心观察身边的花花草草,甚至能清清楚楚地说出以前忽略的植物有几片花瓣,几根花蕊,叶上有几根叶脉。也让小时候的作者发现了人生的一个很大的秘密:“临死的人大概都很留恋这个世界,甚至留恋世上的一草一木。”作者正是因为三叔临终时留给他的那三颗枸杞豆、三个意味着生命终结的“0”,才真正大彻大悟生命的意义,也最终明白了三叔的话——“捉太阳很烫,还费力气,但一把它捉到手,它就变成一个金盘了,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去追求,去奋斗,抓住太阳,抓住理想。

是的,人生如梦,时间如流水,穿越了时空,蹉跎的岁月亦如指间的沙土,在不经意间滑落,如白驹过隙般流逝远去,却从不回头。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那篇散文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人生的风景,记载着从幼稚到成熟,从青春到暮年的历程。而我们却仿佛无动于衷,只有在蓦然回眸的时候,才会像作者的三叔那样感叹生命竟然是如此短暂,悔恨自己曾经是多么堕落!

于是,有些人便开始了埋怨,埋怨命运的不公,埋怨自己总是得不到与别人同等的幸福,埋怨生活的烦闷以及人生的索然寡味,却往往没有看到自己所拥有的,总认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然而,当真正拥有自己所苦苦追寻的东西以后却又发现并非真的像自己所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而当自己所拥有的面临失去的时候,才会不由得叹息原来自己所拥有的弥足珍贵!正如当我们身在巍峨壮丽的高山,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往往憧憬着辽阔大海的无边无际;当我们收获着秋天的硕果累累,尽情地享受着秋天带给我们的深情厚谊、收获、快乐的时候,脑子里却往往勾勒出春天的繁花似锦、纯净淡雅;当我们身处高楼大厦林立、灯火阑珊的繁华都市,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与方便时,却往往渴想回归田园的自然与恬适,渴望大自然的怀抱;当人过中年,才明白年轻时代荒废了多少光阴;当默数着浑浑噩噩的往日,才明白该干而没干的事原来太多太多……我们总是在向往,在憧憬,在渴想……然而,在宽阔的大海边,才感受到山的峻拔;在万物复苏、播种希望的春天,却渴盼着凉爽金秋的到来;在幽僻宁静的乡间小道,才怀念起城市的灯红酒绿、热闹繁华……于是乎,我们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苦恼,抱怨,回忆,寻找回去的方向。

人有时候真是矛盾的产物!在矛盾中生长,在矛盾中又陷入矛盾!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理所当然、唾手可得。这或许是因为拥有太多而麻木的缘故,只有失去后的感觉让自己醍醐灌顶地醒悟曾经拥有的可贵。正如作者的三叔感慨地说道:“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基因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我又精神萎靡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直到生命终结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直在放弃与争取之间来回挣扎徘徊,而又一无所成!是的,悔恨自己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极为凄惨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拥有着的,珍惜美好的时光,向前勇敢地迈步!

《三颗枸杞豆》又让我突然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哲理小故事——一个残疾人来到天堂找到上帝,抱怨上帝为什么没有给他健全的身体,上帝什么也没说就给残疾人介绍了一位朋友,这个刚去世不久才升上天堂的人感慨地对残疾人说:“珍惜吧,朋友,至少你还活着。”一个官场失意被挤下来的人找到上帝,问上帝为什么剥夺他的高官厚禄,上帝把那位残疾人介绍给他,残疾人对他说:“珍惜吧,朋友!至少你的身体还是健全的。”一个年轻人找到上帝,抱怨上帝没让自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上帝就把那位官场失意的人介绍给他,那人对年轻人说:“珍惜吧,朋友!至少你还年轻,人生的道路还很长。”

时光像货物,在生命的轮轴上缓缓滑过,滑向生命的远方,有些失去的便永远不再有了,比如青春,比如生命。在匆匆的时光面前,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脆弱得都像是无能为力的孩子,而唯有学会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正如这样一条被转发无数次的短信,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绚烂的黄昏,总有流星的夜晚。

是的,与其慨叹“曾经拥有”,与其埋怨“不曾拥有”,不如珍惜今日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