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关键问题研究
19059700000007

第7章 研究区域概况

1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及地貌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地跨东经107°15"36""~107°41"18"",北纬27°20"18""~28°12"30""。东西横跨29.5千米,南北纵长96.5千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土地总面积为1865.52平方千米。东邻凤冈县、余庆县,西抵绥阳县、遵义县,北连正安县,南与黔南州瓮安县毗邻。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的北段。辖区东西狭窄,南北修长。地势北部、西部较高,南部丘原耸立,中部、东部、南端较低,中部呈经向转向西南微倾。境内主要山脉为大娄山支脉,最高处在县北面西河乡取圣坎,海拔1556米;最低点在县南面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交汇处,海拔460.8米,相对高差1095.2米,平均海拔915米。地貌大部分属黔中丘原地貌类型,仅东北部为黔北山原峡谷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坝地、山地次之,有少量丘原、台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5.68%、22.7%、14.24%、3.17%和4.21%。

植被及气候

湄潭县地处贵州高原偏湿性长绿阔叶林地带,黔北山原山地属长绿栎林、马尾松地区。县境大部分地区属大娄山南部丘陵山地常绿月栎林、柏木林及茶树小区,平均海拔927.7米,县城海拔756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年均日照数1163小时,全年无霜期284天。

土壤及水资源

湄潭县地层岩性多为碳酸类岩,占全县总面积的63%;次为碎屑岩类,占33%;少量的是松散堆积类,占4%。土壤有黄壤、水稻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等五大类,分别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9.06%、34.26%、14.75%、1.90%、0.03%。北部以石灰土为主,间有黄壤;中部以黄壤为主,间有紫色土;南部以黄壤为主,间有石灰土。其县域内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大小河流、溪沟700余条,总长度786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2条,长度为513.3千米。湄江水库,库容量221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200公顷,水库的东、西干渠绵延于湄江河两岸的广大丘陵坝地。湄江河和湄江水库东西干渠的流经地区是全县粮、油作物主要产地。

2、社会经济状况

行政辖区与人口规模

湄潭县现辖九镇六乡,共118个行政村,140个村(居)委会。九镇即湄江镇、黄家坝镇、永兴镇、兴隆镇、复兴镇、马山镇、鱼泉镇、高台镇和矛坪镇;六乡为西河乡、洗马乡、新南乡、石莲乡、抄乐乡和天城乡。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485369人,其中农业人口423326人,占户籍人口的87.2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242257万元,同比增长12%,三种产业结构比为31.4∶24∶4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91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634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0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1%、24.8%。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90283万元,同比增长4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855万元,同比增长34%,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2835万元,同比增长5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7709万元,同比增长22.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0200万元,贷款余额1513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37%和46.32%,贷款增长超过存款增幅31个百分点。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8元,同比分别增长11.9%、11.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3、土地总体规模与结构

2009年末土地总面积为1865.52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163531.6公顷,占总面积的87.66%、建设用地10671.9公顷,占总面积的5.72%、其他土地12349.4公顷,占总面积的6.62%。

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57151.9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64%。园地面积为10016.0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37%。林地面积为89950.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8.22%。牧草地面积为6413.5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4%。

在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6180.4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1%,其中建制镇630.08公顷,占0.34%;农村居民点5400.44公顷,占2.89%;独立工矿用地100.98公顷,占0.05%;特殊用地48.99公顷,占0.03%。全县交通运输用地1560.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4%,其中公路用地403.56公顷,占交通用地的25.86%;农村道路用地1156.81公顷,占交通用地的74.14%。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13.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其中河流水面是其主要利用类型,面积为1982.39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67.63%。

其他土地面积为12349.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2%。在其他土地中,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类型。

综上可以看出,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的规模最小,而且农村居民点用地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湄潭县土地利用构成。

4、土地利用优势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利用优势

土地区位条件优越,利用前景好

湄潭县就经济区位而言,处于贵州省的经济和城镇重心地带,是黔北渝南经济圈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农产品供应地,是黔北综合经济区的东南部农业经济区和遵义湄凤渝城镇发展片区的经济中心,与贵州以及遵义的其他地区相比土地区位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土地开发利用前景。

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强度较高

湄潭县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湄潭县人均耕地为1.9亩,不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人均耕地1.38亩),也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7亩),在高山地区是比较少见的。经过多年的荒地开发,湄潭县土地开发的强度均高于周边县市,未利用土地仅占全部土地面积的约4.41%,因此,与邻县相比湄潭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土地适宜性强,农业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较为齐全

湄潭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尤为重要的是在湄潭的中部地区,沿湄江河流域如湄江镇、黄家坝镇、永兴镇、兴隆镇、复兴镇、石莲镇和高台镇等,散布着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平坝地,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适宜性强的土地加上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使得湄潭县农业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较为齐全,富产优质茶叶、烤烟、水稻以及辣椒等农特产品。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湄潭县的总人口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目前湄潭县户籍人口已达到485369人,预测2020年总人口将达520000人左右,且随着湄潭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将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必定会遭遇“瓶颈”限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增地减的逆向发展势态将长期存在并使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凸显。

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形势严峻

近年来,湄潭县由于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以及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耕地逐年减少,并且由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降低,政府和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减少,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更新,水土流失、河流污染以及农村分散的面源污染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致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湄潭县不得不面对十分严峻的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的形势。

农业用地集约程度不高,效益较低

湄潭县是传统的农业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农耕历史,但地貌多以丘陵为主,坝地、山地次之,有少量丘原、台地,可耕地的质量低、较为分散,传统农业多为粗放式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率低,大部分农产品不经过任何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使得农业用地集约程度不高,效益较低。

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进城农民两栖占地现象严重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如村庄占地,由于大部分是砖瓦房、平房以及部分的木质房屋,而且其中还包括占地面积比较大的一些生产性用地,主要有放置农机具的场地、饲养耕畜、家畜、家禽的畜禽舍,搞庭院经济的果树用地、菜地等。人均占地面积比相关标准高出近3倍,据抽样调查,部分乡镇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势的逐渐改变,大量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向城镇集中,但是许多进城农民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并未退出,致使农村建设用地中,出现了农村人口在下降,但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在增加,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并未减少的悖论。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内生动力不足

湄潭县从历史的经济数据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中小幅波动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有下降趋势,相反,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三种产业结构变化不大,变化速度较慢。尤其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下降的幅度较小,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也略有下降,说明了湄潭县产业化发展吸纳劳动力的引力不足,发展不快。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及优化,将长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