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少年音乐欣赏
19062000000011

第11章 大型器乐曲(3)

四、协奏曲(concerto)

现代协奏曲一般是指管弦乐队与一种乐器(以钢琴或小提琴为最常见)的曲子,它的主要特征是:独奏者与管弦乐队并非处在主次的地位(这与管弦乐伴奏有别),而是处于同等的地位相互竞奏。

协奏曲的发展,从莫扎特至今,一般说来是跟着奏鸣曲的发展走的,它的曲式与风格的主要特色是由奏鸣曲而来。然而,在两者之间仍有不同:(1)协奏曲只有三个乐章(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作品83号,是少数的例外之一);(2)第一乐章写成修改过的奏鸣曲曲式,其中的呈示段不是完全反复,第一次是初步的、简略的形式,整个以主音为主调,这是为管弦乐部分用的,然后再写独奏与管弦乐的完全曲式,再适当地转入属调,这种曲式叫“协奏—奏鸣曲式”;(3)最后一乐章通常是回旋曲(rondo)曲式,其轻快的性质使它显得华美,从而到达“快乐的终结”;(4)在第一乐章中,规则地出现一段华彩独奏,通常是在接近再现部末端的时候,有时也会出现在其他乐章,但不像第一乐章这般精心制作。

协奏曲的独奏部分是大演奏家的风格所在,其目的即使不再表现独奏者高于全乐队,至少也在表示平等。协奏曲依独奏乐器而分类,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圆号)协奏曲等。只有一个自由乐章的协奏曲叫“小协奏曲”,如我国作曲家陈钢、何占豪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等。

1.柴可夫斯基之《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874年,有一个人匆匆走过莫斯科大街,向音乐学院走去,这个人就是柴可夫斯基。他的腋下紧紧夹着刚刚写完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草稿,心里充满希望,因为他要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请他敬爱的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和两位教授听他的新作品。柴可夫斯基对新作品很有自信,他期待着尼古拉的肯定,并且希望他从演奏家的角度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情况恰恰相反,平时对音乐艺术界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十分敏感的尼古拉·鲁宾斯坦听了这部新作品后长时间不说话,最后把该作品说得一无是处,他认为作品根本不行,无法演奏,出了两三页可以保留外,其余的只能丢弃,而且还挖苦、讽刺柴可夫斯基不懂钢琴。尼古拉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柴可夫斯基,他把乐谱抢过来,愤然离去。满腔怒火的柴可夫斯基一度把这部《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题献给塔涅耶夫(当时才十几岁的青年钢琴家),到最后才改献给了前来访俄演出时结识的德国大指挥家、钢琴家汗斯·冯·彪罗(本来是准备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彪罗深受感动并于1875年携带此曲赴北美巡回演出,大获成功,第二乐章在演出时总被要求重演。

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较为通俗的钢琴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源自贝多芬的协奏曲交响化进程,他使乐队在协奏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生活或大自然等关感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发展大都委托给它,而关于个人的抒情因素则主要由独奏乐器来体现,这两种力量相互策应,协同动作,从不削弱任何一方,独奏与乐队之间是完全处于对等的地位。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追求,音乐形象深具民族特点—柴可夫斯基在这里引用了原始的乌克兰民歌,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非常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力度,都是它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经广泛流传,作者也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古拉·鲁宾斯坦也终于认识到了乐曲的真实价值,因此全力以赴地推广这首乐曲。他背诵了全曲,到后来,他的演奏比任何一个钢琴家都完满、动情。当年巴黎万国博览会时,尼古拉力排众议,坚持演奏《第一钢琴协奏曲》,使巴黎听众大为倾倒。这样一来,一度因为对这首协奏曲的评价而产生裂痕的尼古拉和柴可夫斯基之间的友情,由于尼古拉的坦诚而又得到了恢复,而且比以前更加巩固了。《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峰。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乐章从一长段引子开始,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全乐队的四小节强奏。接着就是气息宽广、宏伟、充满着一种炫目的光辉,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特征基本主题,弦乐与钢琴交相辉映,气势如虹,它是一支庄严壮丽的颂歌,有人说它是继贝多芬之后的又一首《欢乐颂》,这个主题被演奏了三次。在进行了短暂的过渡之后,奏出了呈示部的主题,这是作者在乌克兰听到的一首民歌,但是在这里作者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变化。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乐章的第二主题。最后,在再现部中,乐章的一些基本主题都有很大变化,靠近乐章结束处的一大段华彩乐段,不但展示了钢琴演奏的卓越技巧,同时也为整个乐章的音乐作出了一个总结,集中表达了这一乐章的光明、辉煌和激情。

第二乐章是介于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一首抒情曲,近似三段体结构,它的基本主题是一支具有民歌气质的优美动听的旋律,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这个主题反复5次几乎一成不变,其间穿插进两个其他的主题。

第三乐章是一首欢乐的颂歌,是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用回旋奏鸣曲式写成。第一主题选自乌克兰的一首春季民歌,具有奔腾、倾泻、一往无前的气势。第二主题步调平稳、安详内在的激情有所抑止,只是在后来才把它所蕴藏的全部热情释放出来。尾声的音乐更是高潮迭起,其雄伟的气势、亢奋的情绪、辉煌的音效、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今天听来其魅力也不减当年。

2.陈钢何占豪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题材,以越剧曲调为素材写成的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它创作于1958年,当时作曲者陈钢、何占豪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作品自1959年5月在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与听众见面以后,获得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历经沧桑而不衰,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乐”。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交响音乐了,该曲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曲家根据内容的要求,选择了越剧唱腔中几段流派的表现特定感情的最富于感染力的曲调加以综合提炼,变成了作者自己的音乐语言,并以此为素材,再加一发展和创造。在表现手法上,作曲家也大胆地吸收了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段,如采用了小提琴与大提琴的歌唱性对话,以此刻划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依依惜别和“楼台会”中互诉衷情的悲痛情景;用散板的节奏来描绘祝英台的悲伤与愤然心情;同时吸收了京剧中倒板和越剧中囂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来表现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控诉。

小提琴协奏曲虽然是一种外来音乐形式,但陈刚和何占豪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这一形式完全融合到了中国化的音乐中,并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音乐语言塑造了鲜明的动人的音乐形象,这部作品应该说是中国交响音乐的一座里程碑,并成为了我国交响乐舞台上的常演曲目。该协奏曲由扩展了的奏鸣曲式写成,大致由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所组成。

乐曲开始是呈示部。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婉转的笛声引子,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旋律,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画卷。在淡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纯朴美丽的爱情主题,然后和大提琴对答,比拟着梁山伯、祝英台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情景。一段自由的华彩过后,引入了活泼的迴旋曲,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同玩的快乐生活。之后,转入慢板,表现两人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感情世界。

第二部分是展开部。沉重的大锣、大提琴和大管的声音预示着不祥的征兆,铜管奏出了凶暴、冷酷的封建主题,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了反抗的主题,并逐渐形成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场面。随后乐曲转入慢板,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奏出了悲切、沉痛的曲调,描写梁祝楼台相会、互诉钟情的场景。紧接着音乐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这里变化地运用了京剧中倒板和越剧中囂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逐渐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哭灵投坟。在独奏小提琴奏出了最后一个绝句之后,锣鼓管弦齐鸣,乐队全奏,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是由长笛和竖琴开始,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双双起舞,永不分离。

[作曲家简介]

陈刚(1935—)

陈刚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音乐家)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蜚声中外乐坛。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基本上是中国交响音乐的代表作了。

此外,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我爱我的台湾岛”和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中国小提琴著名的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情怀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融合而见长。

陈钢现为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

何占豪(1933—)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佳山村,自幼热爱音乐,1950年参加浙江省文工团,后为浙江越剧团乐队演奏员。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管弦系、作曲系。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五、交响曲(symphony)

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由若干个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乐章组合而成,它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现代交响曲在1730~1750年间作为独立乐曲出现,以意大利序曲为蓝本。在此期间,交响曲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大约在1765年后,四乐章格局基本定型,交响曲从序曲、大协奏曲、组曲、歌剧咏叹调与终场音乐吸取风格要素。海顿奠定了现代交响曲的基础,并被称为交响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