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音乐体裁相比,交响曲的意蕴更加深广,规模更加宏大,交响曲由于具有较长的篇幅,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便于反映重大的题材,因此可以写得很有深度。优秀的交响曲作品时常反映出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紧张有序的哲理思考、深刻的内心感情体验、不同方面的社会生活以及尖锐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等。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便运用不同的形象和手法,来展示生活中这些不同的情景和其侧面,每个乐章基本上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作用。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整部作品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由奏鸣曲式写成,往往具有充满活力和戏剧性冲突等特点。在呈示部之前有时可以加上一段慢速度的引子,此外,乐章还可以用一段尾声作为结束。
第二乐章一般要单纯亲切得多,它的速度较慢富于歌唱性,内容多联系到个人的深刻的内心体验、对大自然的静观和哲学式的思考,或者说是对往事的回顾。因此,这一乐章往往成为全曲的抒情中心。
第三乐章是舞曲性乐章,常用温文尔雅的小步舞曲。但到19世纪初,贝多芬决然废弃了这种小步舞曲,而改用相对比较自由的诙谐曲,借以强化生活的脉搏。总的说来,无论是小步舞曲和诙谐曲,或者后来经常出现的圆舞曲,主要是表达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休闲、娱乐、嬉戏等。
一般来说,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速度比第一乐章还快,该乐章主要采用回旋曲形式,在这种曲式中,乐曲的主题一次次不断出现,可以给听众深刻的印象和乐趣。如果作品的结论是乐观、明朗的,它常用生活场面,如群众性民间节日欢乐或者胜利的颂歌作为整部作品的结束。
四个乐章的交响曲是最标准的一种范式,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规则,个别交响曲有五个乐章,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三交响曲》等。总的来说,现代作曲家写作交响曲时,倾向于灵活多变的乐章数,但没有忘记利用标题使听众易懂易记的好处。交响曲这一形式虽然常被认为日暮途穷,但很多作曲家却仍乐此不疲,还不时写出一些高度成功的作品。
1.贝多芬之《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五交响曲》是继《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是《英雄交响曲》所确立的英雄形象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据说有一次,贝多芬的学生辛德拉向贝多芬请教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的含义时,贝多芬回答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因而后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部交响曲就是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体现出了内心最尖锐的矛盾和各种各样的情绪对置。在这里,紧张的戏剧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从形式上讲,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贝多芬本人好像对《第三交响曲》比对《第五交响曲》更加偏爱,但是,普通老百姓似乎更钟爱《第五交响曲》。舒曼在评论这部交响曲时曾说:“无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像自然现象一样产生新的敬仰和惊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存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从著名的“命运主题”开始,贝多芬运用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进行以及强烈的节奏冲击,给我们展示出了一副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副部主题由弦乐温和地奏出,具有歌唱及抒情性,但是这样安宁的场面并不长久,命运的主题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藏在副部主题的底声部。再现部中,重又回到先前的斗争场面,并加强了主部的英雄因素和副部的抒情因素,英雄的刚毅性格提到了更高水平,最后,全乐队以C小调奏出基本节奏音调结束该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双主题自由变奏曲式。同第一乐章的悲剧性形象全然不同,这一乐章是一首辉煌的抒情诗,体现了人的复杂的感情世界。第一主题象朗诵调一样,是贝多芬从民间歌曲的旋律改变而成,由中提琴和大提琴主奏,它那浑厚的音色使它显得格外地美和充满热情。第二主题同前一主题对置,它那革命性的旋律进行,接近于革命时期的进行曲和颂歌。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用复三段体形式写成,它的结尾经过一段发展,然后不停顿地直接转入最后乐章。谐谑曲的基本主题由两个对比因素组成,前一个因素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从神秘的深处忽上忽下的旋律,后一个是答句,由一连串沉着、抑制的和弦组成,有如柔婉叹息的音调。乐章中部,悲剧性的C小调转化为明朗性的C大调,主调和声的手法让位给复调声部模仿的生动呼应,充满了不可遏制的力量。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最后乐章是凯旋的进行曲,充满了欢腾、光明和胜利的情绪。乐章的第一主题明显地概括了革命颂歌的号角齐鸣般的音调,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胜利和光辉节日的情绪。连接部主题也是英雄性的,但稍具歌唱性。发展部饱满有力,主要是广泛发展活跃的第二主题,接近高潮时,音乐还越来越明显地插进命运动机的因素,命运的主题终于屈从于凯旋的欢乐,黑暗的势力被彻底解决,光明和胜利是不可阻挡的。
2.柴可夫斯基之《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六交响曲》(悲怆)是在柴可夫斯基生命的最后一年(1893年)写成的。他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到第六),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周围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至于《第六交响曲》,那已经是悲剧的最后一幕了,阴暗的力量终于用前所未有的威力把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柴可夫斯基的这部最后的交响曲,是他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活动的终结,它特别深刻而有力地体现了个人的苦难和斗争以及对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探求,其中关于内心的痛楚、逐渐熄灭的生命之火,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一个人真不知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是的,这些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柴可夫斯基生命最后几年的个人生活体验:1890年,长期给予他巨大物质支持和精神安慰的挚友梅克夫人突然于他断交;1891年,自幼亲密相处,一直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的妹妹不幸去世;1892年底,在国外与分别四十年的家庭女教师丢尔巴赫意外相逢,抚今追昔,柴可夫斯基深感孤独、惆怅、无助。这一切,都直接影响了《第六交响曲》的创作。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除了柴可夫斯基的个人生活经历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外,这部交响曲应该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悲欢离合,我们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该作品,这也是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一个基本要领,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这部交响曲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乐曲开始,大管在底音区奏出了一个充满叹息和沉思的音调,这个引子表现了作曲者内心的忧郁与辛酸,接着是主部主题,它那急促的、几乎是痉挛式的节奏和跳动不息的音调,表现出黑暗现实的巨大压力以及主人公内心的不安、焦虑和惶恐。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真挚动人,象是对过去的甜蜜回忆,又象是对幸福的无限渴望,副部音乐把人们逐渐带入了梦境。这时,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和弦打破了梦境,音乐进入了暴风雪般的展开部。这里,紧张的搏斗、悲剧性的呼号、丧葬般的哀痛交织在一起。之后,音乐逐渐平息下来,显得无限凄楚、哀婉,并在葬礼式的音乐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这是一首优雅的舞曲,5/4拍。该乐章用的是二拍加三拍的五拍子,旋律恬适而富有诗意,它把人们带到幸福的遥想中去。在第二乐章的中间部分,舞蹈形象消失,出现了哀伤、叹息的音调,这一旋律和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悲剧性音调相呼应,这使得第二乐章也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第三乐章: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具有诙谐曲的风格,是由活跃、跳动的音型组成,孕育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它应该是诙谐曲和进行曲的结合(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副部主题是坚定、有力的英雄性主题,这个英雄性主题不断地发展着,最后以“fff”的力度出现,并由全部乐器演奏,它是那样地一往无前、所向无敌,仿佛是大声疾呼地向黑暗势力宣战。这是对生命、对正义力量的一曲颂歌。
第四乐章:作为终曲的第四乐章一般都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但是柴可夫斯基在《第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是要集中表现黑暗势力的不可抗拒以及最后走向死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内容绝不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所能表现得了的,因此,柴可夫斯基打破了交响曲的古典规范,把这一乐章写成了缓慢的柔板。主部主题以叹息般的音调、不协和的和弦、弦乐组声部的交错进行,表现出令人悲痛欲绝的剧烈哀伤。副部虽然仍然浸透了悲哀,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且在高潮的地方发出了对死亡的悲愤的抗议。但是,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它夺去了生命,埋葬了一切美好的希望。最后,全曲在极其阴暗的气氛中结束。
《第六交响曲》是一首杰出的艺术作品,它虽然富有强烈的悲剧性,但绝不是一首消极的死亡颂歌,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理想的热爱,对死亡的抗议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正因为这样,它一直以来都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广大听众,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推荐欣赏音乐作品
外国乐曲
1.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维瓦尔第,意)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德)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德)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德)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俄)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波)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贝多芬,德)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奥)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俄)
《降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捷)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德)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俄)
2.交响曲
《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海顿,奥)
《第三十九交响曲》(莫扎特,奥)
《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奥)
《第四十一交响曲》(莫扎特,奥)
《第三交响曲》(英雄)(贝多芬,德)
《第五交响曲》(命运)(贝多芬,德)
《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德)
《第九交响曲》(合唱)(贝多芬,德)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舒伯特,德)
《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德沃夏克,捷)
《幻想交响曲》(柏辽兹,法)
《第四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俄)
《第五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俄)
《第六交响曲》(悲怆)(柴可夫斯基,俄)
《天方夜谭》(里姆斯基·科萨可夫,俄)
3.组曲
《大峡谷组曲》(格罗菲,美)
《动物狂欢节组曲》(圣·桑,法)
《鹅妈妈》(管弦乐组曲)(拉威尔,法)
《培尔·金特组曲》(格里格,挪)
4.室内乐与奏鸣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莫扎特,奥)
《弦乐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俄)
中国乐曲:
1.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陈钢何占豪)
《钢琴协奏曲》(黄河)(殷承宗)(等)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
《钢琴协奏曲》(山林)(刘敦南)
2.交响曲
《长征交响乐》(丁善德)
《第一交响曲》(朱践耳)
《第一交响曲》(罗中熔)
3.室内乐
《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谭盾)
男中音与室内乐队《水调歌头—为苏东坡同名诗而作》(陈其刚)
4.组曲
《春节组曲》(李焕之)
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王西麟)
交响组曲《红色娘子军》(集体创作)
交响组曲《白毛女》(集体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