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音乐,它的受众非常少,学术性、专业性却很强,这类音乐我们暂把它叫做现代新音乐或探索性音乐。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一个时期像20世纪那样,有这么多的迅速变化。科学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们推向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未来。在反时代精神的策动下,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正在冲破着各种旧的形式,试图表现新的生活方式。正如和其他的艺术形式那样,音乐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众多的流派各成一体,都完全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比较典型的几个音乐流派为:以巴托克为代表的“原始主义”;以亨德密特、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韦伯恩为代表的“十二音主义”;以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等。20世纪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较为“怪异”的全新流派。
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文学、美术、戏剧还是电影、音乐等各个艺术分支,更是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有的艺术门类在某些方面走向了非常的极端,甚至过于脱离实际,让人们不知所措,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类艺术的探索性、前瞻性、严肃性和学术性,许多20世纪的现代艺术作品在刚刚问世之时,总难免遭到非议,其原因或者是与传统美学相悖,或者是与时代相悖,或者是难以理解。但是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得到了体现,有些作品还成为现代艺术中的名作。当然,就其大众的总体欣赏水平而言,这些作品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小范围的专业人士及学者之内,与广大的普通听众还有相当的距离。
一、表现主义音乐(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音乐大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出现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个现代音乐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美术、诗歌界,后来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的产物往往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灼不安等病态感情结合在一起,因此表现主义音乐的节奏难以捉摸,拍子也被无视,却具有独特的、流动的、无限发展的奇妙特色。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他的学生韦伯恩、贝尔格。他们认为艺术既不应该“描写”,也不应该“象征”,而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即艺术并非“描写客观眼前所见之物”,而是要“主观地表现物体在我们眼睛中所出现的姿态”,也就是说要把作者的心灵世界、即所谓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而这种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却是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灼不安等病态感情以及“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命运”等结合在一起。表现主义音乐大量运用无调性的作曲手法,极富表现力的和声语言,旋律中的大跳以及乐器在极端音区的使用等,极大地增加了音乐的紧张性,超越真实地表现音乐,达到几乎神经过敏的地步。
勋伯格之《月迷的皮埃罗》
这是勋伯格根据颓废派诗人A·吉罗的诗写成的声乐套曲,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描写一个神经质的诗人皮埃罗望月狂想中的种种情景,忽而是绞刑架,忽而是老太婆疯狂的情欲,忽而是狂想者自己当了祭司,主持“血色的弥撒”,掏出血淋淋的心脏,祈求神的赐福。整个作品充满了恐怖、狂乱、怪诞的内容。原诗共50首,作曲家从中选择了21首。歌词采用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含糊、抽象。它以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作品的主人公,孤独的皮埃罗对着月光痛苦地回忆着过去,渴望重返旧地的种种情景。皮埃罗原系意大利喜剧中的一名丑角,穿着皱领和大纽扣的白色上衣,宽大的裤子,脸上涂着白粉,经常在喜剧中作为一个恋爱的失败者和被同伴取笑的对象。但是在这部作品中皮埃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处处体现着精神错乱的心理特征。全曲一共21首曲子,由半说半唱的人声和室内乐演出。基本采用无调性的手法创作而成,因此也包含了序列音乐的元素。
二、新古典主义音乐(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初的一种音乐流派,它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分夸张、过分多愁善感、过分充斥变音的浪漫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及其引申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巴赫甚至“比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纯粹的音乐;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表现出来。新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织体清晰、配器恬淡、意态冷静,回到18世纪(特别是巴赫)那样尊重对位和紧凑的曲式。在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方面,提倡纯音乐,尽可能使听众集中注意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如文学、美术、诗歌等,同时认为标题是多余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了,对新古典主义音乐感兴趣的作曲家还有:亨德米特、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拉威尔等。新古典主义音乐导致许多自16~18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及语汇得以再现。如:牧歌(madrigal)、主题模仿(ricercar)、编号歌剧(number opera)、固定低音(ostinato)以及对位(polyrhythmic)等等。
斯特拉文斯基之《浪子的历程》
歌剧《浪子的历程》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品,由英国诗人奥登(W。H。Auden)与美国作家卡尔曼(C。Kallman)共同撰脚本,创作于1948~1951年,1951年9月11日在威尼斯的费尼杰剧院首演,作曲家亲自指挥。对斯特拉文斯基来说,该剧是第一个三幕大歌剧(grand Opera),其风格是新古典主义的,为了表达出故事背景的18世纪英国气氛,刻意模仿了普塞尔和亨德尔的作风,乐团也只采用35人的室内乐编制。全剧的另一特色是,自始至终都不曾出现乐队“全奏”(tutti)。正如作曲家自称的,用宣叙调联结咏叹调和重唱的结构,是为了发挥莫扎特的喜歌剧和歌唱剧的传统。但剧中随处都显露出斯特拉文斯基特有的冷静客观主义,尤其是在合唱部分使人联想到《俄狄浦斯王》的音型。就在这部歌剧中,斯特拉文斯基结束了他的新古典主义时代,在随后的艺术生涯中,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触角伸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歌剧《浪子的历程》一共三幕九场,讲述浪子了汤姆颠沛流离的一生。
三、十二音序列音乐(Serialism)
序列音乐(serial music),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之一,亦称序列主义。它将音乐的各项要数(亦称为参数)事先按数学的排列组合编成序列,再按此规定创作音乐,对西方世界音乐语言数世纪以来赖以存在、发展的和声逻辑、调性原则、曲式结构等基础理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序列音乐的技法摒弃了以前传统音乐的各种结构因素(如主题、乐句、乐段、音乐逻辑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序列音乐源自勋伯格所创立的十二音音乐,但十二音体系只是把不同音高的音编排成十二音序列。进一步走向序列音乐的是勋伯格的弟子韦贝恩,他在1936年所写的《钢琴变奏曲》第2乐章中使用了音高在各音区分布的序列,以及发声与休止交替的序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莱兹、梅西昂、施托克豪森、诺诺等一批作曲家逐步将韦贝恩的方法加以扩展,使节奏、时值、力度、密度、音色、起奏法、速度等都形成一定的序列,产生了所谓整体序列主义,或全序列主义。序列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西方相当受重视,如斯特拉文斯基晚年也应用了一些序列主义的手法,但比较自由。序列主义在电子音乐中也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各种参数常被编成序列通过电子计算机输入到电子合成器中。最早的“整体序列音乐”作品是布莱兹的《结构I》,其中序列的编排在音高、时值、力度和起始拍等方面都有严密的组织。当时是由两架钢琴演奏,所以不包括音色的变化。
勋伯格之《乐队变奏曲》
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是他采用十二音技术写作的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实践了如何使用十二音技术这种强调平等的创作原则来写作大型管弦乐作品。在十二音体系的规则与音乐作品的效果上,勋伯格做了最大的努力,不仅得到了丰富的乐队音色和效果,并从中体现了音的平等原则。主题的主声部呈示了序列的四种横向陈述,这种方法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序列陈述式用作旋律性主题。这在勋伯格的其他许多序列音乐作品中都可以见到。但是一些为了适应十二音体系的规则和追求音响效果而不得不进行的调整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勋伯格在这中间也做了很多的协调,以避免或减低十二音技法与乐队效果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十二音规则上的一些局限性的原则对乐队效果、配器手法上产生的束缚力使勋伯格在《乐队变奏曲》之后再没有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术来创作真正意义上的乐队作品。同时他也认为,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大型管弦乐队并不是十二音序列技术写作的经典形式,而那些使用各种独奏乐器组成的室内乐队才是写作这种音乐的最佳选择。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自始至终体现的“音色平等”观念不仅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音高平等”、“音强平等”等观念一致,同时也是平等原则的进一步升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体序列主义”起到了一定的启发意义。总之,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序列音乐的全貌。
四、具体音乐(concrete music)
因磁带录音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音乐。它将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包括乐音与噪音)录音,再通过音响机件予以加工合成的“音乐”,属现代派新音乐的一种。具体音乐的特点是将音乐的概念扩大到包括一切自然音响,把作曲家需要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处理、合成或变形。最早的创始人是法国工程师皮埃尔·谢菲尔(生于1910年)。1948年,他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所用的素材包括噪音、火车声、人声、打击乐声及其他。谢菲尔将这些音响的录音带分别处理,通过快速或慢速播放、倒放,加进回声混响效果。又进行剪接,除去不需要的部分,最后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放。谢菲尔给这些音乐命名为具体音乐,意即直接真实的声音在胶带上造成的音乐,与此相对的是抽象音乐,抽象音乐的声音是写入抽象符号系统(总谱)的音符。按照他的构想,具体音乐所处理的声音明确,可直接感觉到。其早期作品有《铁路练习曲》、《墨西哥之笛》等,以后谢菲尔又与皮埃尔。亨利合作有《单人交响曲》等,算是这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具体音乐出现以后,在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均有人相继仿效,较知名的有梅西安、布莱兹等人。电子音乐兴起后,具体音乐的特点(即在音乐中使用噪音及自然音响)即被电子音乐所吸收,两者的差异只在于具体音乐使用自然音响,而电子音乐直接用电子器件将所需音响制作出来,在听觉上难以区分。具体音乐一语现在基本上已为电子音乐或电子音效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