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斯特拉文斯基之《春之祭》
《春之祭》原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贾季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最终把它写成了一部舞剧。舞剧脚本由斯特拉文斯基和俄罗斯艺术家、考古学家罗耶里奇合作写成。该剧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声、嘘声、议论声,甚至是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比一场地震还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冲突的调性、冲突的节奏的音乐,有的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代表),有的人试图仿效(普罗科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是竭力反对,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而转入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作曲家曾声称:《春之祭》的音乐是真正的抽象音乐,它没有明确的故事或标题,而在作为舞剧演出时,应配以尽可能抽象的舞蹈。但是当它作为抽象音乐在音乐会上演奏时,如果把音乐同舞剧剧情联系起来听赏,也是不无帮助的。整部舞剧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有八段,后一部分有六段。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一)引子
舞剧以独奏大管在高音区吹奏出的一支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开场,它那神秘的音响把我们带到了史前时期的一坐孤寂的山谷,在这里,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一群男女则在静静的沉思。
(二)大地回春
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节奏作为开始,青年们合着这种粗野的节奏而跳舞。音乐中不时闪现出一些短小的乐句,它们逐渐汇合成大管上的一个原始主题。在弦乐器弓杆击弦和大管颤音的背景上,法国号吹奏出了一个明亮的主题。这是一支较为抒情的曲调,使人联想起古代妇女的歌舞。
(三)诱拐之舞
这是整部舞剧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疯狂的。整个乐队变得越来越喧闹,不时还传来雷鸣般的爆裂。在这一片混沌之上,不时浮现出短笛和长笛上的一个刺耳的动机。
(四)春之轮舞
单簧管奏起了似乎是无始无终的抒情旋律,这就像一支牧歌,充满了质朴的思慕之情,同时又表达出热烈的愿望。接着,四名男子肩负着各自的少女,以准确而沉重的步伐跳起了“春之舞”。
(五)对垒游戏
这是一场描写部落间战斗的舞蹈。在舞蹈中,这是一段两人一组的体操般的舞蹈,而乐队则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节奏交替支撑和推进的旋律来为这一舞蹈伴奏。
(六)长者的行列
四支法国号以不同的调性,庄严有力地宣告长者的到来。这时候,打击乐器用各种节奏来伴奏,又有弦乐器的颤音缠绕其间,呈现出久远的古代献祭仪式上香烟缭绕的情景。
(七)大地的崇拜
这一段仅四小节,以一个轻微而神秘的不协和和弦构成,是上一段突然刹住后的一个尾音,它与先前的轰然巨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大地之舞
这是一段热烈的、力度与配器变化多端的音乐,当它最后上升到极度狂乱的音响时,第一部分的音乐在定音鼓与低音鼓四比三的节奏、法国号军号合奏般的短小音型、小提琴上打旋般的音型、及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沉重切分和弦的音响中以最强音(fff)结束。
第二部分大地的崇拜
(九)引子
斯特拉文斯基曾为这个引子取名“异教徒之夜”。这段音乐带有一种近似痛苦的消沉—在法国号的长音上,木管乐器上的蠕动般的音响和加弱音器的弦乐器上的泛音,描写出献祭前夜的沉思,因为要从这些少女中挑选一个作为牺牲,她将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献祭。
(十)青年人神秘的环旋舞
起初,为表现精细效果而细分成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接着是中音长笛的一段独奏,穿着兽皮的男青年重又上场,少女们迅速退居一旁,仅留下一人。当铜管乐器中升起一个急迫的、激起爱慕之心的音型时,少女们随着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一个个上行滑音而上扬,把这少女围在中间。
(十一)对被选少女的颂赞
这一段表现被选少女与其他少女们和男青年的两段舞蹈。音乐的节奏复杂,节拍多变。作曲家在这里采用的似乎纯粹是节奏,而整个乐队似乎也变成了一架大型的打击乐器,节拍则混用5/8,7/8,9/8,4/8,7/4,3/4,5/4等。
(十二)祖先的召唤
在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背景上,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一连串蛮横的和弦令人心焦地反复奏响,它们不时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断,这鼓声仿佛是在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
(十三)祖先的仪式
英国管奏出的一支粗野的歌,仿佛是一个原始的咒语,全场为之震惊,并在这激发原始人举行神秘祭仪的咒语声中感到战栗。音乐中增添了一种新的苍白的色彩,旋律片段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不久又被打断;鼓声响起,不久又停息。充满了紧张的期待和难以形容的狂热。
(十四)被选少女的献祭舞
这最后一段音乐是整个祭仪的最高潮。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少女的舞蹈紧张、猛烈而粗狂,但不久便耗尽了精力,摔倒在地。但她很快使自己恢复过来,重新由疯狂地跳开了。最后,少女倒地而死。在小提琴奏出最后一个战栗的不协和音时,她已被高高举起。随着打击乐器和法国号上最后一个和弦,这位纯洁忠贞的少女就这样献给了哺育和滋养着人类的大地。
《春之祭》这部舞剧音乐的乐队编制很奇特,木管乐器是五个一组地采用的:五支长笛、五支不同型号的单簧管、五支双簧管、五支大管;铜管乐器的结构也很庞大,法国号与小号共用了十三支,还用了五支长号和大号。这样的乐队编制有效地突出了铜管乐器那坚硬的音块与木管乐器刺耳音响的对比。
4.中国现代芭蕾舞剧之《白毛女》
上海舞蹈学校根据歌剧《白毛女》进行编剧、作词。严金萱编曲,陈本洪、张鸿翔、陈燮阳配器。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该剧创作于1964年,经过不断充实发展为大型芭蕾舞剧,于1965年在“上海之春”上公演,获得广泛好评。
该舞剧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扬白老和闺女喜儿,在汉奸恶霸地主的欺凌下悲惨的遭遇。舞剧围绕着“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用芭蕾的形式歌颂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动人情景。舞剧音乐除保留了原歌剧的著名乐曲外,根据舞剧特征又创作了一些新的乐曲,丰富和充实了舞剧的表现力。舞剧一开始,深沉而愤慨的序歌,唱出了几千年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底的愤怒和仇恨。该舞剧的音乐在创作中大量吸收了华北地区的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戏曲音乐为素材,乐队采用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更加使舞剧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舞剧《白毛女》曾远赴朝鲜、日本、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演出,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舞剧《白毛女》共有八场:
第一场《深仇大恨》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某地杨各庄。汉奸恶霸地主黄世仁勾结日本地国主义,残酷地剥削和欺压杨各庄的贫苦佃农。老贫农杨白劳及其闺女喜儿,满怀阶级仇恨,同乡亲们一起被迫前来交租,黄世仁见喜儿,顿起邪念,设下阴谋诡计。贫苦农民们个个义愤填膺,“压不住的怒火啊,定要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除夕,漫天风雪,喜儿焦急地盼望着爹爹回家,准备一起过年。受苦的人儿心连心,贫农青年王大春给杨白劳家送来玉米面,王大春和喜儿无限向往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杨白劳顶风冒雪,躲债回来,他买回一根红头绳,作为给喜儿过年的礼物。艰难困苦的贫农家庭中,顿时充满了欢快和喜悦。深夜,黄世仁带着狗腿子穆仁智等突然闯进杨家,以逼债为名强抢喜儿,杨白劳奋起反抗,被活活打死。大春和乡亲们闻声赶到,与地主狗腿子展开搏斗,黄世仁开枪威胁,终于把喜儿抢走。王大春满怀阶级仇,民族恨,在共产党员赵大叔指引下,投奔了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八路军,走上了武装斗争求解放的革命征途。
第二场《冲出虎狼窝》
黄世仁家阴森森的客厅。喜儿在黄家受尽虐待,坚强不屈。在黄家顶租干活的张二婶,不时地关心着喜儿,黄世仁企图侮辱喜儿,喜儿怒不可遏,勇敢反抗。她举起香炉,向黄世仁猛砸过去,喜儿怀着深仇大恨,决心冲出黄家这虎狼窝。
第三场《要报仇》
在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出了黄家门,在黑夜中夺路前进,狗腿子穆仁智带领家丁,在后面紧追,喜儿机警地藏身芦荡边,穆仁智以为喜儿投河自尽,垂头丧气而归。河水翻滚,波涛汹涌,喜儿怒视远去的黄家走狗,牢记世世代代的仇恨,决心要报仇。
第四场《盼东方出红日》
喜儿逃进了深山,她喝山泉,战风雨,斗虎狼,春夏秋冬来而复去,旧恨新仇,风霜雨雪使喜儿的头发变白了,但她报仇雪恨的意志却更坚强了。北风呼啸,飞雪漫天,喜儿昂首挺立山巅,盼望着东方出红日,盼望着受压迫的人民早日翻身得解放。
第五场《盼东方出红日》
万里河山红旗扬,盼来了救星毛主席和共产党,大春所在的部队解放了杨各庄。乡亲们捧着家乡的大红枣慰问八路军。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条心,决心拿起枪杆子,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严惩汉奸恶霸地主。
第六场《盼东方出红日》
黄世仁,穆仁智仓皇出逃,黄家丫头赶来报告,大春率领八路军战士和民兵跟踪追捕。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黑夜,喜儿为觅食来到奶奶庙,闪电之中,喜儿突然发现不共戴天的仇敌黄世仁,穆仁智,见仇人,烈火烧,喜儿拿起烛台,向仇人猛砸猛打,黄世仁等连滚带爬地逃出庙去。大春率众追捕敌人,警惕地来到奶奶庙,大春在庙内仔细搜索,发现白毛女,紧跟而去。
第七场《盼东方出红日》
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使喜儿获得了解放。山洞里,历尽苦难的喜儿,终于认出了大春。喜儿向大春愤怒地诉说自己的遭遇;大春告诉喜儿,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给了我们新的生命。曙光初露,晨曦透进山洞,喜儿迎着曙光激动地随着大春步出山洞。太阳出来了,光芒万丈,太阳就是毛主席,太阳就是共产党!
第八场《盼东方出红日》
黎明,村口广场。解放了的杨各庄一片欢腾,为了保卫红色政权,杨各庄民兵斗志昂扬,苦练杀敌本领。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斗争会上,喜儿的血泪控诉,激起了军民们满腔的阶级仇,民族恨。群情激愤,怒火万丈,黄世仁和穆仁智被镇压了。“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翻身的喜儿和乡亲们满怀激情地迎向太阳,纵情歌唱;啊—敬爱的毛主席,人民的大救星,喜儿拿起枪杆子,参加了八路军。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5.中国现代芭蕾舞剧之《红色娘子军》
中央芭蕾舞团根据梁信同名剧本改编,吴祖强、王燕樵、施万春等作曲,于1964年在北京首演。
舞剧表现的是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贫苦出身的农民女儿吴清华不堪忍受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奋起反抗,终究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后经红军干部洪常青指点,吴清华投奔红区,成为“红色娘子军连”的一名战士。清华在革命队伍里经过党的教育,觉悟不断提高,思想不断进步。在后来和白匪的激烈战斗中党代表洪常青壮烈牺牲,吴清华同部队一起奋勇作战,歼灭了南霸天,并接受“红色娘子军连”党代表一职,踏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
全剧共分六场及序幕:
序幕
序幕中出现了贯穿全剧的“吴清华主题”,该主题充满强烈的反抗精神,较为准确地塑造出了吴清华的艺术形象。
第一场《常青指路,奔向红区》
夜,恶霸地主南霸天的阴森土牢里,贫农女儿吴清华被铁链吊绑在大柱上,狗腿子老四奉命将她卖掉。吴清华在难友们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雨过天晴,曙光照进椰林,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遇见清华,问明身世后,洪常青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指引吴清华投奔红区。
第二场《清华控诉,参加红军》
红色根据地晴空万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军民正在欢庆“红色娘子军连”的诞生。吴清华历尽艰辛赶到会场,受到军民们的热烈欢迎和亲切关怀。她愤怒地控诉了南霸天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军民万丈怒火。“娘子军连”党代表以吴清华的冤仇血恨教育大家,“只有拿起枪杆子,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解放千千万万受苦的人民”!清华参军,连长受枪,吴清华期待着在革命队伍里成长。
第三场《里应外合,夜袭匪巢》
为了歼灭南匪,趁南霸天庆寿,洪常青扮作华侨巨商,深入虎穴,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捣毁匪巢。入夜,吴清华进入匪巢同小庞联络。她见到南霸天,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擅自开枪,过早暴露了战斗信号,使得南霸天和老四从地道潜逃。洪常青沉着应对,迎接大部队攻克匪巢。洪常青率领大家开仓分粮,众乡亲欢天喜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感谢亲人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