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少年音乐欣赏
19062000000019

第19章 戏剧音乐及其他音乐(5)

第四场《党育英雄,军民一家》

万泉河边,红军住地,洪常青给娘子军连上政治课。革命的真理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战士们的心,吴清华豁然开朗,认识到“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她下决心为解放全人类奋斗终生。

根据地阳光灿烂,乡亲们采荔枝,编斗笠来慰问红军,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第五场《山口阻击,英勇杀敌》

接命令,闻炮声,白匪进犯根据地,战士、赤卫队员、担架队告别亲人,满怀胜利信心,奔赴战场。

山口阵地上硝烟弥漫,战火熊熊,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我主力部队迅速转移,插入敌后。洪常青率领红军战士、民兵坚守山口,英勇奋战,狙击敌人。任务完成后,洪常青为掩护战友们撤离阵地,不幸重伤被俘。洪常青苏醒后,巍然屹立,怒视群匪。

过场《排山倒海,乘胜追击》

火红的战旗迎风飘扬,红军主力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前进,追歼匪军。

南贼老巢乱作一团,南霸天惊恐万状,欲做垂死挣扎,妄想威逼洪常青叛变自首。洪常青怒斥顽匪,断然拒绝,英勇就义。他脚踏熊熊烈火振臂高呼:“打到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在烈火中,共产党员洪常青的高大身躯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第六场《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前进!》

霞光万道,乌云散去,红军解放了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世世代代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见到了太阳。一个洪常青倒下去,千万个革命者站了起来。在火线上光荣入党的吴清华接受了“红色娘子军连”党代表的职务。浩浩荡荡的队伍,踏着先烈的血迹,迎着火红的朝阳,阔步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作曲家简介]

德利勃(Delibes,Clement Philibert 1836—1891)

法国作曲家。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师事亚当。1853~1872年在一些歌剧院任职和在教堂任管风琴师。1881年起任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很早就致力于戏剧音乐的创作,其音乐创作主要在舞台剧领域,歌剧作品也不在少数,最著名的作品是歌剧《国王如是说》(巴黎,1873年)和芭蕾舞剧《葛佩莉亚》(1870年)。他的作品与法国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旋律流畅优美,管弦乐配器清澈秀丽,是雅俗共赏的精品,在各国颇为著名。他的舞剧音乐对欧洲芭蕾舞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轻盈美妙的音乐和绚丽的色彩吸引了伟大的柴可夫斯基,他认为德利勃是一位胜过勃拉姆斯的优秀作曲家。此外,他还写有三十多首浪漫曲、歌曲以及一些合唱曲。

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Igor Feodorovich 1882—1971)

俄罗斯作曲家。生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包姆,父为帝国歌剧院的男低音歌唱家。七岁时开始跟鲁宾斯坦的学生卡斯佩洛瓦学习钢琴,常出入音乐会,同时他也常浸在他父亲粉墨登场的皇家戏院,观赏过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睡美人》,而且凡是马流斯·培堤帕(Marius Petipa)编舞的寓言性舞剧,他都曾观赏过,毫无疑问,这些经验都成为了他后来所作《火鸟》的材料。17岁以前,斯特拉文斯基一直都在学校念书。由于只对音乐感兴趣,因此他的功课成绩平平。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他的不寻常的音乐才华,即便如此,他还是打算让他的孩子接受所谓的正规教育。他把斯特拉文斯基送到了彼得堡大学的法律系学习,也就是在彼得堡大学,他结交了里姆斯基·科萨可夫(Rimsky Korsakov)的幼子而最终得以认识里姆斯基·科萨可夫本人。1903年被正式引见给里姆斯基·科萨可夫,1907年成为他的学生。翌年上演他的第一部交响乐(OP.1)。管弦乐曲《烟火》(1908年)是庆祝娜迪亚·里姆斯卡亚和M·施泰因贝格的婚礼而作,以具有明晰可辩的斯特拉文斯基特点。他的独特的个性直到认识贾季列夫,写成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巴黎,1910年)后才开始崭露头角。《火鸟》在管弦乐色彩方面,可能颇有一点里姆斯基·科萨可夫的味道,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彼德鲁什卡》(1911年)和《春之祭》(1913年)的先声,后两部作品也是为贾季列夫的剧团而作的。《春之祭》由彼埃尔·蒙德指挥在香爱利榭剧院首演,引起了音乐历史最为著名的骚动。一时间掌声、欢呼声,嘘声、尖叫声激烈对撞,有的女士甚至把高跟鞋扔进了乐池,场面一度失控,很多人甚至要打斯特拉文斯基,据说斯特拉文斯最后是跳窗才得以逃脱。但是十年以后在同样的地点再次演出该剧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春之祭》和瓦格纳的变化音主义不同,主要侧重节奏,用以制造喧闹的效果,连常常产生调性撞击的和声也主要是打击乐性质的。它对节奏的解放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就作曲者本人来说,却是一种风格的终点。此后,他极少采用《春之祭》那种今天仍不失其压倒一切之势的沉甸甸的乐队效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移居瑞士,然后1917年俄罗斯又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对斯特拉文斯的打击很大,在故乡的斯氏一族的财产与土地被革命政府没收了,因此他在这方面的财源也断绝了。从此以后,他永远离开祖国,最后定居美国。虽然斯特拉文斯基对十月革命有怨恨,虽然远离祖国,虽然他在国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内心始终是个俄罗斯人并保持着东正教的信仰。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从美国访问前苏联并小住,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有人说他的作品好像是一幅20世纪音乐发展的地图,没有一个作曲家像他那样广泛涉猎—《春之祭》的狂暴,《俄狄浦斯王》的典雅宏丽,《C大调交响曲》的明净洗练,《敦巴顿橡树圆号协奏曲》的风趣,《乐章》的简洁优美。斯特拉文斯基也是第一个亲自指挥自己的大部分作品灌成唱片传诸后世的大作曲家。同时,他也提供了一部宝贵的自传,题为《我的生平大事记》(1936年)一册论文集《音乐的诗学》(1947年)和一系列与罗伯特·克拉夫特的发人深省的谈话录,分成数卷出版。

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作品:

1.舞台音乐—芭蕾舞剧:《火鸟》(1910年),《彼德鲁什卡》(1911年),《春之祭》(1913年),《士兵的故事》(带朗诵,1918年)

2.管弦乐—《烟火》(1908年),《C大调交响曲》(1940年),《敦巴顿橡树交响曲》(1942年),《弦乐队协奏曲》(1946年),《钢琴与管乐协奏曲》(1924年),《钢琴与乐队随想曲》(1929年),《小提琴协奏曲》(1931年),《乌木协奏曲》(1945年),《乐队变奏曲》

3.合唱作品—《诗篇交响曲》(1930年),《弥撒曲》(1948年),《圣歌》(1956年)

严金萱(1924—)

1924年生于贵阳,女作曲家、教育家。13岁参加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起在延安抗大、鲁艺等院校学习,曾在冲锋剧社、中央管弦乐团任作曲、小提琴手、独唱和歌剧演员。195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任华南歌舞团团长、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艺委会主任、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上海舞蹈学校副校长等职。

她在创作领域收获颇丰:为36部歌剧、舞剧、影视写过音乐,还先后写有500多首歌曲,不少荣获全国等各种奖项。她的著作《歌声里的故事》及其改编的16集电视剧,被学校作为音乐和思想教育的辅导教材。出版有《彩色的梦—严金萱歌曲集》、《献给孩子们的歌》。获上海市白玉兰奖、文化部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奖、国务院突出贡献奖、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奖等。入选《中国近代音乐家传》、《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开国将士风云录》(第二卷)、《共和国名人大典》。

吴祖强(1927—)

吴祖强1927年生于北京,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47年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江定仙。1950年随校并入中央音乐学院。195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53年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师从梅斯奈尔教授。1958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历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任副院长。1982年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并多次担任国际音乐比赛评委。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王燕樵(1937—)

王燕樵1937年生于北京,现旅居加拿大。1952年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学院乐队,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0年被下放到新疆艺术学院工作,1963年回中央音乐学院继续学习,1966年毕业,1968年入中央乐团创作组,1980年赴日本研究学习。

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与吴祖强、刘德海合作)、钢琴协奏曲《战台风》(与刘诗昆合作),还有电影音乐《大河奔流》、《婚礼》、《春雨潇潇》、《红色背篓》等。他于1964年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施万春(1936—)

我国著名作曲家,河北青县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1965年起开始为电影作曲,其处女作是电影《青松岭》,该部电影的音乐个性极强、独树一帜,在当时的中国乐坛引起强烈反响。施万春所创作的影视音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喜爱和艺术界的广泛认可,旋律流畅,极具特色,富有情感的音乐完全融入了电影艺术创作中。他所作曲的电影还有《丫丫》、《钢锉将军》、《良家妇女》、《孙中山》、《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决战之后》、(上下)、《七·七事变》等40余部。其中为电影《孙中山》所作的音乐以传统和现代音乐手法相结合,刻画出人物和历史的内涵,使之成为影片史诗风格的有机构成部分,于1987年获得第七届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1973年施万春调入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198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96年退休。

三、音乐剧

音乐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集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繁的地方是美国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它的起源与欧洲19世纪古典轻歌剧和喜歌剧,美国本土的乡村歌曲、黑人灵歌、爵士乐以及流行歌舞拼装而成的歌舞杂耍,还和英国人创造的“音乐滑稽剧”、“音乐喜剧”有渊源关系。在他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音乐剧令全球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观众为之着迷,为之倾倒。音乐剧作为20世纪的都市文化,对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总之,音乐剧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正焕发出深厚的艺术魅力,并继续创造着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成效。

音乐剧和传统歌剧的区别在于:音乐剧大量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队编制;在音乐剧中可以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音乐剧也可以不采用传统歌剧中的一些固定模式,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目前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存在争议,比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为《乞丐与荡妇》)就曾同时被人称为歌剧、民谣歌剧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从头到尾又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中却有对白。观众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差别。当一个人去看歌剧和音乐剧的时候(在伦敦和纽约,两种门票的价格几乎一样),他会以不同的心态欣赏这两种戏剧。如果一场歌剧听起来太像音乐剧,那么它会被批评为太轻浮;反之,太像歌剧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太脱离现实。这些偏见并非偶然,它们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形成的。现今理论界对音乐剧持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音乐剧是一种风格轻松,擅长表现轻松、幽默的主题,歌、舞、剧三种成分并用,娱乐性极强的商业化戏剧样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观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性吸引了一批固定的且在不断扩大的听众人群,音乐剧《金沙》亦已成为了颇受大家欢迎的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