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网络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电脑诞生的最初的十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的远程网,80年代迅速兴起的局域网,到90年代先进的、能够提供足够带宽的交换式网络技术的产生、普及与应用,以及ATM、千兆以太网、全光纤网等高速网络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从仅有4个节点的远程网发展到几乎覆盖全世界的大型互联网。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与生产过程控制、金融与商业电子化、军事、科研、教育信息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在我国,计算机网络也正在迅猛地发展,计算机数量和上网人数每年递增,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上网人数已达4.57亿,并连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带宽为74429Mbps,网络音乐的外部环境基本形成。所谓网络音乐就是指音乐作品(包括大量带视频的MTV)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进行传播的音乐,它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现代数字化的音乐产品的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其重要特征是音乐产品没有物质实体,是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与音乐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歌曲、乐曲等音乐产品的数字化形态,还包括为表现音乐产品内容而辅以画面的MV、Flash等。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上传、下载或者播放的互联网在线音乐,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无线音乐(又被称为移动音乐)等,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新概念音乐”或叫“新技术音乐”。由于网络的普及、便捷、快速,互联网迅速上升为重要的音乐媒体和音乐载体,成为人们获取音乐的重要渠道,人们可以直接在网上聆听、购买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且人们相互之间交换音乐资源的渠道也畅通、方便多了。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音乐的创作、制作、演出以及欣赏。人们从磁带录音机时代到光碟时代再到网络时代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真是快得有点像子弹飞,有时真让人们不知所措。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讨论网络音乐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了,很多以前与音乐相关的习惯、模式、规则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在互联网上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中外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的音像资料、乐谱甚至详细的背景材料,你想听什么音乐就可以听到什么音乐,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网络音乐在目前有如下特点:①音乐信息资源高度畅通、共享;②高度互动,即使是最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也都可以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③受众面广大,几乎所有上网的人都是潜在的听众;④音乐传播速度快速、便捷;⑤音乐欣赏方式的多样性。网络音乐欣赏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外在的包装所迷惑,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千变万化不离其中的是音乐本身,音乐本身的好与不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环节都在其次。记得四川著名音乐评论家水木亚丁先生曾说过,他在读音乐学院的时候用的是砖头式录音机,磁带也磨损严重,即便是这样的条件,在听贝多芬的《命运》、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时也是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想起来是让人既感动又羡慕。现在,无论是音乐播放器材的硬件软件都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愿拥有现代化设备的现代人掌握、运用好设备,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生活的过程。目前有很多歌曲都是先在网络上流传开以后才走向其他媒体的,比如前些年的《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等,就不一一赘述了。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降临时,网络音乐也表现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几天,网上就有抗震救灾的歌曲出现,著名香港艺人成龙大哥也是在第一时间录制了那首著名的《生死不离》,感动了无数人,陪伴人们度过了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另外还有一首歌《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也感动了无数人,但这首歌有很多种版本,其中有的制作、演唱都很一般,虽然一般,但都出现在了网上,供人们欣赏,至今还能搜索到,这种参与性和互动就算是网络音乐的一个重要特色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网络音乐欣赏是传统欣赏模式在现代的延伸,想当年音乐爱好者们要买成千上万的磁带、光碟收藏在家以备欣赏,现在这一切正在迅速改变,磁带已经基本被淘汰,光碟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萎缩,CD机、影碟播放机也都基本不用了,笔者20多年前买了一台CD播放机(早就不用了)花去5000元人民币,现在看来简直是天价,不可思议。前一段有资料称有人已经发明了储存量巨大的硬盘,如果以3~5分钟一首歌曲计算的话,它的储存量可以持续播放20亿年!网络音乐的出现只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怎么走向、何去何从,无人可以断然下一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网络音乐的潜力巨大无比,前景非常广阔、美好,也是走向高一层次文明的标志!我们拭目以待。
体育及各种仪式、背景用音乐是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常说的文体不分家在当今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到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小到一个家庭的生日聚会,都离不开音乐的参与。在现代体育项目里,有音乐伴奏或参与的有: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冰上舞蹈,女子竞技体操里的自由体操等。这些项目在选择音乐时一般都是从古到今各类经典音乐都是他们选择的对象,当然也有作曲家专门为个别项目创作音乐,只是这种创作音乐成本较高,操作难度大,所以一般还是采用剪辑音乐的办法(但要注意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能够解决好)。这些剪辑出来的音乐虽然只是完整音乐的一部分,却能和运动项目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供人们欣赏,使我们在欣赏体育项目的同时也欣赏了音乐,有点一举两得的效果。记得泰国亚运会时,中国艺术体操队就是选用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段,效果非常好,并取得了好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都体育学院艺术体操队等采用剪辑韩国热门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等作为比赛用音乐(艺术体操用音乐不能有歌词),效果也不错,因为选用热门、时尚的音乐会有非常强的时代感,一般观众会产生强烈共鸣。有时候人们在看完比赛项目后,回去还会专门找刚才听见的音乐来单独欣赏,以满足自己对音乐的需求,可见只要音乐选择对路,对于运动项目来说就会增加该项目的表现力,有事半功倍以及获取高分的可能。因此,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整体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最能深刻、全面理解运动项目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和结合点,而音乐专家往往不行(很多时候,音乐家喜欢的音乐并不一定适合运动项目),这是有点叫人难以琢磨。由于体育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音乐欣赏的渠道和舞台也就大大地被拓展了,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剧场、音乐厅、电影、电视和网上。音乐欣赏可以是在任何地方,甚至是街头舞会。体育与音乐在当代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很难想象像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冰上舞蹈这样的体育比赛项目没有了音乐伴奏会是个什么样的效果。所以,作为音乐欣赏,我们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调整自己的视觉,让更广泛的音乐元素进入我们的视野。每一届奥运会(包括亚运会)或世界杯会歌、主题曲都要流传很长一段时间,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歌、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主题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歌至今仍在传唱,人们对其都能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影响之大、传播之广。除了体育中的一些项目与音乐紧密联系外,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大小仪式也都有相应的音乐为伴。不仅如此,现代人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酒店、公车、电梯、餐馆、商场甚至办公室等等,我们都能听到一些音乐的声音,这些音乐为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增加了或多或少的那么一点点色彩,就是这样的一点点色彩对我们却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们可以在紧张的现代化快节奏生活中得以短暂的放松,点燃我们日渐消磨的生活激情,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重塑拼搏的信心。前一段碰见一位白领朋友,他说他在坐车时听见一首叫做《我相信》(杨培安)的歌曲,很震撼,非常喜欢,居然破天荒地把这首歌曲作为了他的电话铃声,他说听这首歌曲很受鼓舞,歌曲呼唤着他的勇气,自信心也大大地增加,可见音乐的魅力是无处不在。再比如,从大的讲,国家首脑互访一般都要演奏国歌或相应的仪式乐曲,从小的来说,个人结婚要演奏婚礼进行曲,生日聚会要唱生日歌,办丧事要演奏哀乐等,所有这些都证明,音乐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此外,越来越多的工厂有自己的厂歌、学校有自己的校歌,甚至一些地方还有自己的市歌、县歌等等,有的歌曲写得也非常好,这些歌曲在与本地区、本单位有关的重大节气期间都要被播放或演唱。这类歌曲,其音乐可能在艺术上会显得简单一点,表面一点,但是并不妨碍其在本单位、局部地方的流行程度,而且基本上成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声音符号了。本单位的员工也从这些歌曲中得到鼓舞,而且有助于企业、单位的凝聚力、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仪式用音乐从古代就有,如原始人类的祭祀音乐等,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细化,从简单的军号声到重大节庆的交响乐应有尽有,我们要做的只是从中找出自己需要的、适合的和喜欢的就行了。总的来说,仪式用音乐有点像企业策划中的听觉识别系统,人们一听见音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存在深奥、听不懂之说,就像每天傍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的台标音乐一出来,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哦,七点了”。背景音乐来自英文background music(BGA),原指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作为背景衬托的音乐,通常是无人声的,在电气设备没有发明出来之前,背景音乐都是靠人演奏的,既然是人演奏,弄不好就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失去其“背景”的意义,所以背景音乐在早期一般都尽量淡化演奏者,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几位敬业的弦乐演奏家一样,不管人们在没在听,他们都以适当的音量演奏着,直到船沉没。随着时代的发展,背景音乐也逐步走进我们生活的各个侧面。每当我们走进豪华的宾馆,音乐早已融入内部装潢体系,大堂、走廊、餐厅、卧室,背景音乐如看不见的潜流,无处不在,轻轻流淌,曲水流觞(音商)之间,掩盖噪声并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给宾客以美妙享受,也显示着宾馆的高雅与舒适。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室装修的舒适和文化品位,背景音乐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家居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代,就音乐欣赏来说,背景音乐并非音乐欣赏的主流渠道,而是音乐欣赏的补充。通过非音乐欣赏环境这一媒介间接地作用于主体意识行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背景音乐在酒店、商场、学校、居民小区、健身房、医院、企业、办公室等公众场所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公共场所连续放送的背景音乐,以不影响人们对话为播放的音量标准,播放的音乐如恰到好处,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