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少年音乐欣赏
19062000000033

第33章 声乐艺术(10)

歌词如下: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冒起胡须

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礼物

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

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

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春天里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

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

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春天里

四、合唱

合唱(chorus)这种演唱形式是指集体、群体演唱,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重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一般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按声部的多少,可分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甚至更多)合唱等。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依据人声的分类,合唱的形式可分为:(1)童声合唱,由尚未变声的少年儿童组织的合唱,包括小学男女同学及初中低年级尚未变声或变声初期的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2)女声合唱,由变声后的女性组织的合唱。(3)男声合唱,由变声后的男性组织的合唱。(4)混声合唱,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合唱艺术与其他声乐形式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越性:①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音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音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即大约从大字组的A到小字3组的c附近)。②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性、抒情性声音的种类,还有每个人个体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③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的演唱都是不能与之相比的。④声音层次丰富,由于合唱是多声艺术,不同的和弦、甚至速度不同和弦的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组合、不同的音色变化以及渐强、渐弱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⑤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任何风格的作品,不论何时何地(几乎是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和演出。⑥门槛低,几乎所有的人(不管受过专业训练与否)都可以参加合唱,而无需有任何特别的要求,只要是能正常说话就能唱合唱,当然,演出前的排练还是必需的。特别是对于学校这样的地方,也就是广大青少年扎堆的地方,合唱更是一项重要的群体娱乐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首选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说,合唱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对于学校来说,搞合唱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普及广、影响大、回报高”的特点,大力开展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能启迪心智、净化心灵,使学习更富有成效,生活更加充实。一般来讲,好的合唱应该是声音均衡而协调,丰满而富有感情,不主张突出个性化声音,同时在文字语言上也必须做到清晰、透明、准确,这样,就为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从而能够更加完美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合唱的四个声部分配一般是这样:女高音,(SOPRANO)一般清丽、圆润,富有穿透力;女中音,(ALTO)柔和、充沛、厚实;男高音,(TENORE)明朗、清晰、高亢;男低音,(BASS)坚实、有力、宽厚。为了加强和丰富合唱作品的表现力,还可将每个基本声部再分为若干分声部,比如:第一、第二女高音声部,第一、第二男高音声部等。

合唱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最原始的祭祀音调,到劳动号子,再到今天丰富多彩的合唱艺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生理上的差别,声带的长短和共鸣腔体的大小不同,在歌唱的高、低音区也就有所差异,因此在演唱同一旋律时,同一高度的音,就会产生对某些人不太适宜的情况。随着旋律的进行,某些人便会本能地降低或升高某些音而共同前进,某些人也会不自觉地发出与原有旋律不同但是协和、动听的声音来,即构成了所谓的和音,这便是合唱的最初雏形。人们发现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后,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特别是欧美的宗教音乐对合唱的贡献很大,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把合唱推向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中国合唱大概从19世纪中叶的清朝中后期从西方传入,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合唱艺术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形成。我国著名早期音乐家黄自先生于1933年前后写的清唱剧《长恨歌》应算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抗战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传遍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的抗日军民,至今还被广泛演唱。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一些合唱作品也成为经典,如:《春游》,《送别》,《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歌唱祖国》,《长征组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乌苏里船歌》,《牧歌》,《祖国颂》,《祖国万岁》等等,而且优秀曲目还在不断涌现出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合唱在这里应该是有良好土壤和发展空间的,合唱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009年前后由重庆漫延到全国的“唱红歌”热潮再次把合唱这一艺术形式推到了前台。几乎各行各业的在职职工以及很多私营企业都参与到了其中,体现了合唱的威力。

亨德尔之《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大合唱选自亨德尔的神剧《弥赛亚》,属于清唱剧,其歌词全部节选自《圣经》。1741年8月22日至9月14日,著名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在二十四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他著名的长达三个小时的清唱剧《弥赛亚》,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个传奇。当他写完清唱剧当中的第四十四曲《哈利路亚》合唱曲时,热泪满面,以至于泪水打湿了乐谱,他对他的仆人激动地说:“我看到了整个天国,还有伟大的上帝本身”,“哈里路”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而“亚”是“耶和华”的简称,“哈利路亚”即为赞美耶和华,也就是对神崇敬的赞美与呼唤。1742年4月13日,《弥赛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了首演,取得极大成功,后来逐渐成为在世界上受到最广泛喜爱的合唱作品之一。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首演,英王乔治二世驾临剧院观看这部作品的演出。当合唱《哈利路亚》的歌声在剧院回荡的时候,那恢宏、澎湃的气势,那如千军万马的势不可挡的激情,使听众感动得一齐肃然起立。这个场面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一国之君,他也跟着占了起来,一直到合唱结束。从此形成了一种习惯,每逢演出《弥赛亚》唱到《哈利路亚》时,听众都要起立,以示对万王之王的上帝的恭敬。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声誉和新鲜感,不致使演出过频、过滥,国王下令,每年只在春季演出一次,而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这部作品。《哈利路亚》是亨德尔的天才作品之一,流传至今已两百多年。人们常将它庄严、辉煌的开头与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终曲相比美。

歌词如下:

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

世上的国

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他要做主

直到永永远远

万能之主

哈利路亚

冼星海之《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