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清真产业与认证
19062600000011

第11章 清真产业(4)

中国清真食品原材料资源丰富。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等盛产优质草料,其牛羊肉品质优良,可用于生产清真食品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3.中国清真食品地域特色鲜明,已建有国际交流和会展平台

中国西北地区是穆斯林群众聚居区,其穆斯林人口占到了我国穆斯林总人口的80%以上。我国清真产品的发展尤以宁夏、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地为盛。清真产品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仅宁夏回族自治区就有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企业近万家,2009年宁夏清真产业年产值已达200多亿元,并形成了300余项实用专利。其他地区也发展很快,例如,陕西省全省共有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8000多家,规模效益较好、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家,年产值上千万的11家,上档次且有一定规模的饮食企业70多家,从业的少数民族员工达10多万人。清真食品行业2001年年产值12亿,2005年年产值达25亿多元;以年增长15%的速度发展,利税从2001年的1亿元到2005年增加到2亿多元,年增长率达20%。

在我国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宁夏、青海两地建立了“清真产业”国际交流和会展平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每年举办“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青海每年举办“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

2010年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上共签订合作项目190个,其中框架合作协议8个,投资合作项目182个,总投资2035.23亿元。

青海省具有丰富的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清真食品和用品一直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清真产业”发展更加迅速。青海省已连续四年举办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极大地推动了青海省清真食品的国际合作。

2010年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吸引了2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4个省区市的700多家企业参展,最终合同协议资金达4亿美元。

4.中国清真食品企业数量稳步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在我国清真产品传统市场宁夏、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其清真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及京、津、沪等省市的清真企业发展迅速,数量逐年增加。

据国家民委与商务部统计,目前全国2400多个市县中,97.3%的市县有清真食品和用品产业。食品经营户12万多户,其中专门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有6000多家。清真产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清真食品龙头企业,他们中既有像上海市洪长兴百年中华清真老店(上海清真行业龙头企业、上海世博园内获准开设的唯一中国清真餐饮供应店),还有月盛斋、鸿起顺、老孙家等这样的老字号企业,也有像伊利、麦趣尔、皓月、草原兴发等一批新兴企业。

5.中国清真食品管理全面加强、但国际市场份额偏低

近年来,我国清真产业综合效益逐年提高,部分清真产业已成为本地的骨干企业,在交纳税收、吸纳就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据国家民委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中清真食品生产企业产值为3046.7亿元,上缴的增值税额为86亿元。

与此同时,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全面加强。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8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出台了有关清真食品管理的法规或文件。这些法规和文件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作了明确规定,为规范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见附录)。

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国际市场份额偏低。目前全球清真商品贸易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但中国清真食品出口额尚不足1亿美元。这不仅反映出未来我国清真食品产业在全球具有广阔的市场机遇和空间,也反映出我国清真食品产业在国际认可度、品牌价值、产业链、附加值和研发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和巨大差距。在国内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成为我国清真食品产业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我国清真产业能否实现现代产业规模与水平全面提升的真正考验。

(二)中国清真产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清真产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也有不少的不利因素客观存在。这些问题有些属于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普遍问题,有些则是我国清真这个特殊产业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鉴于我国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拓展国际市场尚需多处“破冰”。粗略分析,阻碍我国清真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劣势,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战略意识及品牌意识

国际市场对清真食品及用品市场的要求非常高,而我国清真食品及用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受地区经济、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总体水平不高,企业战略观念模糊,大多都缺乏走出国门、开发国际市场的勇气和能力。从我国清真食品产业情况看,特色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据统计,全国专门生产清真食品的企业超过6000家,经营户超过12万家。然而,国内清真食品龙头企业却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而流通企业也没有足够实力同生产企业结成清真食品产业紧密合作关联体。

2.竞争意识不强

中国大多数的清真食品及用品企业基本上都是个体或家族企业,企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经营者的经验主义严重,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缺乏沟通和良性竞争,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

3.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要素跟不上

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清真食品及用品生产企业处于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状态,其制作过程还很不规范,主要以粗加工和低层次产品为主,资本积累速度缓慢,清真食品及用品生产企业基本上都存在融资困难,更无暇顾及到技术、人才和信息要素的跟进。与此同时,政府对清真产业的扶持力度也不够。

4.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

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10个,穆斯林人口超过2000万。据统计,我国现有传统清真菜肴约5000种,小吃近千种,清真食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食品门类。同时,中国是世界上牛、羊畜产大国,羊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牛肉年产量约500万吨,出口量位居世界三甲之列,用于生产清真食品的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资源优势却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低。与国际清真食品先进生产企业相比,中国当前大多数清真食品企业仍然停留在以食物原料初加工、粗加工和传统加工上,大多数清真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研发创新能力弱。

5.国际清真食品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认证体系

中国清真食品拓展海外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中国清真企业难以通过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制定了清真食品管理法规和认证标准。但是,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了清真食品管理和认证存在许多屏障。

中国清真食品用品行业尚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认证标准,也没有同中东伊斯兰世界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的相关认证标准接轨互认。国内清真商品出口企业申请出口国清真认证积极主动性差,也缺少国际清真认证知识,极不利于中国整个清真产业发展。中国亟需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中国清真商品要想走向世界,就要找准与国际清真商品市场的对接点,结合清真商品的特殊内涵,加快研究制定出台中国国内统一完善的清真食品用品认证体系。

总体看,中国拥有清真食品及用品生产所需优质的原料,具有相对低廉的成本和较好的质量等诸多发展清真产业的优势,但是,在技术标准、产品认证、生产管理、加工技术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清真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欠缺。

四、中国清真产业前景展望

一个产业,从孕育到发展再到成熟,势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中国清真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清真产业发展到今天,目前还缺少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的、规范的长远战略发展规划。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我国在发展清真产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世界知名清真品牌,融入国际清真商品市场的准入、认证体系,我国的清真产业才有可能在容量巨大的国际清真市场上博得一席之地。

(一)我国重视民族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受到国家政府的充分尊重。目前在中国城乡,有35000多座清真寺。在中国任何的一个城市,都可以找到清真餐厅。像上海这样国际化的大都市,也专门为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立了法。例如,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布置迎世博清真食品工作,要求全市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切实加强对清真食品的管理和监督,对上海市促进清真食品行业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确保清真食品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世博会”的举办,更好地满足有清真饮食习惯人士的需求,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要求。

上海市民宗委先后下发《上海市清真食品基本供应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清真食品工作监督检查制度》《上海市清真食品问题处置预案》《上海市清真义务监督员管理制度》《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接待伊斯兰教国家宾客及国内具有清真饮食习惯少数民族工作的有关建议的函》《上海市迎世博清真食品从业人员、清真义务监督员培训和指导的方案》。

我国西部第二轮大开发已启动,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均为国家西部重点发展地区。经济是民族与社会发展的基础,重视清真产业的发展和优势,对积极营造和谐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国家的好政策加上我国拥有超过2000万的穆斯林人口和1200多年的清真食品生产历史,是我国的清真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

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和现代科技去改造、发扬传统清真食品业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应尽快形成“政策引导,实体牵头,法人经营,大户带动”的运作模式,由民族地区政府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外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财团,依托专业市场,组建大型清真企业联合集团,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畅通销路,提升价格,提高产品的效益,促使产业持续发展和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商品生产服务基地。

(二)发挥好已建清真产业国际交流和会展平台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开拓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加强与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突显重要。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有关国际贸易机构,联合宁夏、青海等我国主要的穆斯林聚居地区和清真食品主产地,连续多次举办国际性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展览会,借此促进我国清真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也为我国清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举办和参与国际性展会,主动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帮助我国清真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培养国际品牌意识,建立相对完善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清真标准认证体系等方面均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国际展会为我国清真商品生产企业与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不仅直接带动我国清真商品的出口,而且有利于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引进国内,通过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合资、合作,将我国的清真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改变规模小、知名品牌少的发展状况。

(三)中阿联合商会开始发挥作用

2010年9月25日,中国—阿拉伯国家联合商会第七届理事会在银川召开,诸多中国企业界代表与阿拉伯国家工商界高层人士齐聚一堂,就中阿双边合作展开讨论。当天,中阿联合商会宁夏联络处成立。联络处将为双边合作提供协助,安排会员国企业互访,支持促进中阿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建立,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等。成立于1988年的中阿联合商会已成为中阿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目前,商会中方理事单位已近100家,涉及能源、化工、工程、通信、金融等合作领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能源、矿产资源、农业、旅游业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优势,双方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数据显示,中阿双方贸易额已从2004年的364亿美元攀升至2009年的1074亿美元,相互直接投资累计从11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工程承包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700亿美元。中国的技术在阿拉伯国家得到了认可,取代了许多西方技术。贸易已成为双边关系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