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波动与健康
19062900000008

第8章 情绪波动对健康的危害(1)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是血肉之躯,有情之物,有“七情”、“六欲”。情志和欲望的变化是人之常情,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情绪却是一把双刃剑,切不可小视,好的情绪有助于健康,坏的情绪可以毁掉健康。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一切顽固沉重的抑郁和焦虑,足以给多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科学证明最能致人短命夭亡的要数不好的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如忧虑、颓丧、惧怕、嫉妒、憎恨、怯懦等。据报道,我国每年因不良心理和恶劣情绪波动而导致自杀的人数达28万多人次,现代医学认为,人类70%以上的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故对其危害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用我们的智慧和灵性来扼制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避免对身心的危害。绝不能对不良的恶劣情绪放之任之,等到酿成大害,就悔之晚矣。如果说细菌和病毒是健康的有形杀手,那么消极的、恶劣的不良情绪则是健康的无形杀手,而且更难清除。一定要充分认清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去弊兴利,才能为人们的健康生活营造一个好的精神环境。不良情绪的危害列举如下。

(一)引发癌症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材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400万人身患癌症,每年大约有700万人新患癌症,同时约有500万人因患癌症而死亡。可见,癌症已构成了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但是,时至今日,癌症的致病原因还没有完全被揭示出来。按照传统的理论来看,理化刺激、慢性感染、药物损害和遗传倾向等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由精神和环境、刺激引发的不良情绪对癌症的发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谓情绪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脑皮质兴奋、抑制过程所处的一种状态。情绪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愉快情绪,如快乐等;另一类是有损于身体健康的不愉快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惧、沮丧、悲伤、痛苦、紧张等。我们把后者叫作负面情绪。现代医学认为,负性情绪若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可能与其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癌症的发生。

对癌症患者做心理调查时发现,有克制、压抑、不满、悲观等情绪的人,更容易发生癌症。调查表明,在食管癌患者中有56.5%的人在病前有忧虑和急躁消极情绪;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性情急躁者约占癌症患者的69%,并且在患癌症前半年有过重大精神创伤;还有人调查发现,癌症患者病前有明显的不良心理因素影响者高达76%,而患一般疾病的人却只占32%。以受到精神刺激强度来比较,癌症组患者所受到的精神刺激强度比一般组患者要强。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负面情绪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导致抗病力下降。他们对口腔系一年级74名男女学生,先后采集开学前、开学后、紧张的考试期间及暑假期间的5次唾液标本,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唾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考试期间均明显地低于平时。由此,可以解释学生在考试期间易患感冒的原因。

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情绪和精神创伤所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会成为癌细胞活化剂,使人们易患癌症。那么情绪是如何引发癌症呢?原来人体的抗癌“卫士”即经过胸腺处理后的T淋巴细胞是司吞噬打击与监视癌细胞之职的。而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司令部”的胸腺,其功能的强弱可直接影响抗病能力。在正常情况下,胸腺的工作受到体内各种酶、激素等因素的调节,而酶、激素的新陈代谢又受到神经系统的制约和精神情绪影响,如情绪不稳定,势必使全身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免疫系统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一旦遭到癌细胞的侵袭,就会无力抗御。另外,长期的心理刺激,可通过内分泌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抑制而导致各种癌症的发生。如处于悲愤状态下的人,其血液中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精神紧张者血液中的皮质类固醇明显增多,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及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这也是容易发生癌症的内在原因。

中国癌症治疗专家谢东泽指出,“癌症性格”是人体与生俱来的癌基因从“癌”到“症”的催化剂,不良情绪是癌细胞最有效的培养液。“癌症的发生80%与环境因素、个人经历的内心冲突以及性格特征有关,性格癌症有可能引发身体癌症,身体癌症反过来又加重性格癌症”。虽然癌症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化学致癌物质、放射线、遗传、病毒感染等,但现代医学发现没有一个致癌因素能单独引发癌症,许多物理性的致癌因素往往要在精神因素的参与和作用下才能产生破坏力。孤僻、抑郁、多愁善感、好生闷气、自我体验深刻却不愿意表露;沉默寡言,处世冷淡;心胸狭窄,常钻牛角尖,容易记仇,报复心强;易躁易怒,忍耐力差;看什么都不顺眼,喜欢抱怨,有别人就跟别人闹别扭,没有别的人就跟自己闹别扭。这些都是致癌的精神因素。

美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人在悲观、生气、失望时会分泌一种有害的激素,把这种激素注进老鼠的体内,几分钟内老鼠就会死亡。在我国,至少有80%的人一听自己得了癌症就会恐慌,这加剧了有毒激素的分泌。许多癌症患者,就是这样被自己“吓死”的。

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感情,遇到不幸或不顺心的事应坦然处之,努力解脱抑郁或痛不欲生的厌世情绪,振作精神,保持体内环境,尤其是精神情绪的平衡。性格要豁达乐观,生活要丰富多彩,这才是明智之举。

(二)引发多种难治之症

1、引发心肌梗死 美国一位医学专家指出:牢骚满腹、愤世嫉俗的人容易死于心脏疾病。这个结论是在进行了两项研究后提出的。美国威廉斯教授对255名医师做了25年的追踪研究。在有强烈的愤世嫉俗的医师中,90%患过心肌梗死。而偶然发发牢骚的人,只有2%~3%患心肌梗死。在死亡率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在25年中死亡率为13.4%。

对芝加哥一电气公司1900名职员的调查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研究者认为,牢骚满腹的人常处在焦虑状态,体内分泌过多的睾酮和肾上腺皮质酮。体内这两种激素含量超过一定水平,便会导致心脏病。

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林曼通过大量临床和实验,总结出“冠心病性格”。其特点是:性格暴躁,争强好胜,情绪波动大,常怀戒心和敌意。这种人醉心于工作,总觉时间紧迫,行动快,效率高,却又缺乏耐心。与人为敌的不信任态度常常容易使其体内的肾上腺素和其他主要内分泌激素急速上升,结果导致患冠心病和其他疾病的危险性增加。要使自己成为心平气和的人,必须抛弃与人为敌的处世哲学,对人要采取信任的态度,待人诚恳,遇事要三思而行。

2、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性疾病,除了生物学因素之外,更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认为,糖尿病病人的行为类型和气质特征对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康复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一份报道说,在134例糖尿病病人中,气质上属于强型者占96.3%,属于弱型者占3.7%。这就说明了那些气质或神经属于强型而又具有糖尿病素质的人,较容易患糖尿病;其中胆汁质又具备A型性格者占94.7%,说明这种类型的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最大。由此看来,在气质上属胆汁质同时又是A型行为者,特别需要提高警惕,及早预防糖尿病。

人的血糖水平不仅受胰岛素的调节,而且也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升降。人在极度愤怒、恐惧、悲痛等状态下,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会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以满足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需要。本来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就不足,一旦血糖升高,胰岛素则更加缺乏,致使血糖持高不下。

病人会出现口渴、多饮、无力乃至精神烦躁等症状。如果病人经常“闹情绪”,就会导致血糖长期或反复持高不下,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病情恶化,并会促进多种并发症提前发生。

与此相反,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对降低高血糖或维持血糖的稳定十分有益。这是由于人在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时,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能有效地储存糖原,也有助于胰岛素的分泌和糖原的利用,从而使血糖下降或保持稳定,病情因而得到改善。

受同样的不良环境刺激和精神刺激,每个人的反映却不一样。有的应付自如,有的却应激致病。如A型行为的人,其表现为个性强、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好冲动。具有这种不良情绪的人便容易陷入心理紧张和应激状态之中,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急剧升高,血糖含量随之大幅度上升,胰腺细胞承受过大的负担,长此下去就会影响人体胰岛素的分泌。

对于这种类型的人,防治重点应该从改变性格着手,摒除一切有害情绪,创造良好的心情,要驾驭自己的感情,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如果已经患了糖尿病,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急不躁;既来之,则安之;注意饮食中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搭配,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切记戒烟和酒,平时要注意参加适当劳动,运动能促进肌肉利用糖,从而降低血糖。运动方式根据各人全身情况而定,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跳交谊舞等都是可取的,重要的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还要根据医生的嘱咐,不要忘记服药。

3、引发暴盲 新近研究表明,暴盲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美国加州大学的精神病专家加里·孟尔勃和眼科专家哈维·塞兹对33例暴盲患者的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发病前都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史和抑郁、恐惧等情绪,一般在遭到巨大打击后7天左右发病,表现为突然视力减退,重的仅有光感或完全失明。少数人出现视力模糊,眼前呈灰暗色或有云雾感,迅即视力骤减,有的在视力丧失前有头痛、头晕等症状。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暴盲患者存在严重的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由于暴盲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因此对病人应进行心理疏导,缓和心灵的创伤,消除其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适当的药物治疗也不容忽视。此外,戒掉烟酒也很重要。

如果治疗得当,多数病人在数周或数月后可逐渐恢复视力。在恢复视力过程中,切忌再受精神刺激,否则,病情复发,会重新丧失视力。

4、引起卒中 高度焦虑和悲伤还可以引发脑血管痉挛或堵塞,造成脑缺血,引起卒中(中风)。据传清代伟大君主康熙皇帝,就是因为废皇太子而悲伤过度患了卒中。据史料介绍,康熙酷爱皇太子,但此子却私组太子党,康熙对此极为气愤,决定忍痛废除之。但他心里却很矛盾,边拟谕旨边哭,又气又悲,痛苦至极,七天七夜没睡好觉、吃好饭,因而得了卒中。可见恶劣情绪对人的危害,即使是伟人也不例外。

5、引发便秘 便秘和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调查发现,许多便秘患者,都有抑郁、焦虑、强迫观念等心理障碍。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很可能通过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结肠、直肠和盆底的支配而引起便秘。

有人曾用SCL-90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心理状况,发现便秘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焦虑评分均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增高。临床实践发现,不少便秘患者,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曾有一名女性强迫症患者,其便秘极其严重,长期服用泻药,无济于事,痛苦不堪,后转心理专科而治愈。

为此,便秘者除要寻找生理原因外,还应寻找心理原因,必要时可做心理治疗。

(三)诱发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系统症状

1、诱发感冒 紧张状态下容易患感冒,不少人对这种看法都有过亲身体验。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心情紧张状态可削弱机体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他们把394名自愿者同外界隔离9天,第2天,他们把几滴无色透明的液体滴进自愿者的鼻子里,并每天对志愿者进行检查,以便将咳嗽、气喘和流清涕的情况记录下来,通过血液检查大部分可早早知道感染的情况。实验结果同对这些自愿者在隔离前所做的心理实验的结果相同。这就证实了自古以来的一种说法:心理和情绪紧张状态的程度越高,感冒病毒起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2、诱发哮喘病 焦虑、紧张常常能诱发哮喘病。实验证明,长期反复发作的病人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亦可因暗示作用而引起哮喘发作。如对花草过敏的病人,看到纸做的花草也会气喘胸闷;吃鱼引起哮喘的病人,闻到鱼腥味就会发作;同住一病房的病人,当一个病人发作时,其他人也会相继发作。其原因就是心理和情绪的作用。哮喘病人烦躁、焦虑时容易发病;而当听音乐、进行棋牌活动时,哮喘发作则会减轻;一旦停下来,喘息又会加重。强烈的精神刺激,能抑制哮喘的发作。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时,一些正在发病的哮喘病人,突然停止哮喘,纷纷要求出院。据医学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在高度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产生内分泌激素,使支气管扩张,从而停止了哮喘发作。

哮喘病人应保持心情舒畅,经常参加文体活动,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尽量减少接触过敏物质,少进入具有暗示性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