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对待学生不能居高临下地一味训诫、喝斥。要学会与学生平等交流,才能了解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而有些老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得“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从而树立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其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是真诚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和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谈论足球、NBA……教师真正的尊严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和了解,就没有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呢?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宽容的美德,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宽容学生不良的性格,宽容学生不好的习惯,宽容学生的幼稚和粗暴,以及一切不如你所愿……班主任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泰戈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样我们把学生看错了,却总在埋怨学生越来越不如人意。泰戈尔以一个伟大的灵魂包容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呢?
说实话每周一是我最充实、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因为我可以在周会上把我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同学们也有机会把他们想说的话讲出来;我还可以通过周记本来倾听学生心灵的诉说,用笔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周记,不受题目、体裁、内容、表达等限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因而每一篇周记仿佛就是一颗透明的心灵,成为学生流露真情实感和思考生活的天地,所以有时我拿起笔来用自己人生的感悟去开启和抚慰学生的心灵,用笔与学生进行对话。
平时,对生活的沮丧,心中的苦闷,考试的失利,学习的探讨,班级的管理,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理想的实现,社会的丑恶,时事热点,甚至难以启齿的男女之情,都成了他们周记抒写的内容。他们敢说敢写,喜怒哀乐尽跃纸上,此时,我在周记本上言简意赅地附上,“不管一切如何,应笑对生活”,“勤奋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自有所长;懒惰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自有所亏”,“不求进取,也是人生的一种残疾”等文字,真正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启迪与思考。
阅读学生的周记,还能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整个班风学风是否务实,整个学习氛围是否浓厚,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师生之间是否有鸿沟,整个班级的思想状况如何,班主任都能从中敏锐地洞察一切,然后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大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因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真正让学生口服心服,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鼓励学生培养自信心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而在众多的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挫折和失败,怎么办?要自信,自我鼓励,自信能够成功。
(一)对学生要多做肯定性评价
学生的判断能力较低,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通知书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的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说他傻,没有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班做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和回答问题。几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很快。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会自重、自强、自信、自立,何乐而不为呢?
(二)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独立做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此时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地相处,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当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我们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什么事都自己操办,对于学生过分保护,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这是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的表现。聪明的教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的,而是鼓励他们独立实践。
(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特长,一旦发现他的某种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我们所做的或许只是一次微笑,一句话语,一个动作,而带给学生的很可能就是一生的希望。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而艰苦的工作。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但“苦”中有无穷之乐,只有教师才能真正领悟其真谛:与学生朝夕相处,师生感情就更为深厚;与学生促膝谈心,师生心灵更加贴近;用笔与学生沟通,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看到学生们的自信得以增强,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我认为拥有了学生,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学生的心,就拥有了最大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关爱每一位需要我们关爱的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实现真正的教育吧!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