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日本文化新论
19064300000012

第12章 日本的世界遗产建筑(7)

筑山式回游庭园也称“林泉式回游庭园”,在日本占有主要位置,其特色是堆山砌石,掘池引溪,回廊花亭,象征缩影的自然小世界。东京、京都、大阪等地,此类名园颇多。其中京都是日本庭园的重镇,诸如西芳寺、金阁寺、银阁寺、天龙寺和大觉寺等,都是此类庭园的典型。位于京都北区的金阁寺庭园,以中央的镜湖池为中心,形成一个壮阔的“筑山式回游庭园”景观。人入园中,沿着迤逦幽径,绕池水而近山峦,但见金阁倒映池中,虚实映衬,其风韵颇能激人遐思。庭园布局紧凑,全部景物均依山势而辟建,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园内的花木叠石,曲径池泉,经过庭园师的精心设计,疏密有致,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从园林布置来看,主要是植物配置日本庭园,早期重常绿树而轻花卉,江户以后有所改进。园内地面常用细草、小竹类、蔓类、羊齿类、藓苔类等植物覆被,很少用砖石满铺。人工修剪的“刈込”是一大特色。它是一种对植物进行整形修剪的方法,通常都是将成片植栽的植物,修剪成不规则且自由起伏状。山石配置则很少用石叠假山,一般用土山和石组。石组的式样变化很多。其他用石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石灯笼、飞石、泽飞(水中步石)、伽蓝石(利用石柱础铺于地面)、水手钵、井户围、石桥等。园林建筑一般采用散点式布置,无蜿蜒的长廊。不论是书院造还是数寄屋,平面都很自由,布局开敞,外围的纸格扇可以拉开,使内外空间连成一片,有利于通风,也便于观赏园景。建筑风格素雅,屋面多用草、树皮、木板覆盖,仅少数大书院式庭院用瓦顶。木架、地板和装修一般都不用油漆,但做工精细,表面磨光露出木质纹理,或用带皮树干、竹、苇等自然材料。墙面用素土抹灰,不用涂料。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枯山水庭园也称“平庭”或“石庭”,主要以岩石为主,白砂、绿树、苔藓、光秃的黑石相衬,其意境来源于中国的水墨画,注重幽远意境,顺其自然,简朴幽静。这种象征手法的庭园多设在书斋外,或寺院方丈居室。在北九州岛日本馆东面一处保存完好的,原为松元家住宅的庭园,园中一块狭小的空间,用光秃黑石、白砂、矮树、苔藓,布置成象征山水自然的庭园,园中白砂铺地,弯弯曲曲,好似一条小河从庭园中流淌,其间点缀着松柏和枫树、矮树丛,苔藓点点,蜿蜒曲折。其中散置“飞石”,“飞石”即庭园里间置的不规则石板,供脚踏用,通常是“六分走道,四分景色”。

总之,日本的庭院是将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来显示日本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季节特征,同时还具有宗教意义上的象征美。日本的庭院技术离不开天然的植物、沙石、水和岩石等。纵观日本庭院,可谓小中见大,小巧玲珑,它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给人以充满自然主义的印象。

庭园的形象与人的自然观密不可分。日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尊敬自然、顺应自然、置自己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共呼吸、同生存,以求得生活的乐趣。日本人的自然观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人认为自然与人类势不两立,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在庭园建设中能充分反映其民族的自然观。日本的庭园呈现自然性,西方的庭园则是经过人的加工,明显的呈几何图案。

日本庭园历史相当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元620年的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因为苏我马子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它是日本初期庭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庭园样式与朝鲜、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有关。到7世纪末,天武天皇之子的庭园里增加了瀑布和海滨,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风味的日本庭园。

奈良时代后期,庭园池中放入水鸟,并伴以小桥,池中采用岩石,仿造海景容姿,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因而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橘诸兄的庭园、中臣清麻吕的庭园,就是这种类型。

平安时代,日本庭园有了长足进步。因置京都为京城,京都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如池沼、涌泉、森林尽收庭园之中,犹如一张写生画。如嵯峨院庭园就建设得美如一幅画面。自此,庭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拥有造园专家,从此结束了拥有庭园之人自行设计、施工的历史,为日本庭园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不朽篇章。

经过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由于禅宗文化和北宋画的影响,日本的庭园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性,给日本庭园增添了新的光辉。当时在造园材料中最受欢迎的是石头,用石技术日趋艺术和完善,使石料在日本庭园的构成和表现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点缀装饰庭园的石灯笼、石塔、石制洗手钵及小路间隔石、铺路石,都为美化日本庭园作出了贡献。

后来,由于受佛教理念的影响,在庭园制作时,赋予山岳和岩石以佛姿,使庭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代表这种倾向和时代的就是枯山水,也可称其为假山水。

安土桃山时代在日本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一段,各地群雄割据,战乱四起。然而很多宏伟壮观、有特色的庭园却陆续问世。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令人不解。当时武士是日本的统治者,他们为祝贺自己武运长久,夸耀自己的权势,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奢侈思想,最大限度地享乐,建造了不少大型庭园,庭园内茶庭极为典雅。永禄十二年织田信长在京都二条城建造的高级庭园就是其中一例。

进入江户初期,天下太平。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大名小名,他们遍布各地。为表示他们喜欢艺术,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势力,各个大名争相建造大型而豪华的庭园。现今仍能看到的水户偕乐园、冈山的后乐园,均是当时的产物。到江户中末期,庭园业已定型化,但缺乏创造性。

时至现代,即明治年代到今天,日本人称这一时期建造的庭园为现代庭园。初期受江户中末期的影响,无杰作出现。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日本建造了不少规模很大的庭园,多属借景,表现了浓厚的自然主义的色彩。它具有江户初期的综合性庭园的特点,如有池、有溪流、有瀑布、有草坪、有茶室、有茶庭等。加上借景效果,看起来比实际的庭园要显得宏伟壮观。但这种庭园多是依据拥有者的要求建造,缺乏造园艺术家的气质。

大正末年,大学开设营造庭园科,出现庭园专业学校,成立了关于庭园的研究会,并陆续出版各种有关庭园的专门杂志,促进了庭园建筑艺术向纵深发展。进入昭和年代后,日本庭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新发展。

回顾日本庭园的历史,可知日本庭园具有时代特点。庭园的盛衰兴亡与当时国力和政治环境有关。

中国人去日本庭园参观时,容易使人驻足的是枯山水,因为中国的庭园内很少见到,感到新鲜。不过日本最初称枯山水为唐山水。据字面解释,唐山水应指从中国传来的山水,古时不知中国是否也有过此类庭园。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即不用一草一木,用石砂示意水,以追求抽象美。枯山水庭园源于京都,保存于京都,其他城市极少。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是座典型的枯山水庭园。

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砂,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中国的庭园与日本庭园有共同之处,就是保持其自然性。中国在建园过程中,注意利用自然、发展自然。即使经过人为加工的庭园,也给鉴赏者犹如自然形成的印象。“中国庭园之乡”苏州的古典私人庭园荟萃,被誉为“苏州庭园甲天下”。那里的庭园似诗如画,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空间,发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有长廊、小桥、池塘、花丛、亭台等,有借景、分景、引景、对景、衬景等。特别富于对比手法,如高低、远近、曲直、分合、散聚、虚实、隐显、动静、疏密……

日本庭院,主要是受到由中国传入的禅宗佛教、茶和山水画的影响,使其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所以欣赏日本庭院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日本的庭院充分体现着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以说是日本艺术的结晶。在小小的庭院里充分地展示着大自然的美……从那些摆饰在庭院中的石灯笼和小桥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细腻的思维。京都的庭院代表着日本,也代表着日本人对美的感性。

日本庭院和中国园林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日本庭院更强调运用树木等自然元素,除了木桥以外,很少有建筑物。所以在景观上基本是水平式的。但诸如圆石和松树等自然元素,都有很强的人工雕琢。日本庭园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辨,日本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从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池泉庭到镰仓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再到桃山、江户时代的茶庭,由外来至日本化,迄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日本庭园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就其艺术风格来说,一是筑山庭和平庭:池泉式指园林构架以池塘和流泉组合为主景观,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地形上筑土为山,筑山庭中的土山相当于中国园林中岗或阜,坡度缓和的土丘称作野筋;平庭对应于筑山庭指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园林规划,在平地上追求深山幽谷之玲珑,海岸岛屿之渺漫的效果。筑山庭和平庭都有真、行、草、三种形式,真庭是对真山真水的全方位模仿,而行庭是局部的模拟和少量的省略,草庭是大量的省略。二是枯山水和池泉,枯山水是日本庭园的精华,实质是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追求禅意的枯寂美。枯山水有两种寓意对象,一是山涧的激流或瀑布,日本称之为枯泷;另一种是海岸和岛屿。池泉是微缩的真山水,池泉一般是园景的中心,枯山水与池泉都是在自然布局的水池中设溪坑石代表岛屿,与岸相连的驳岸称中岛,按不同位置分别称为龟岛、鹤岛、蓬莱等名,立在水中或砂中的岩石有更多名称。

京都龙安寺占地呈矩形,面积330平方米,由15尊大小不一的石头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位于京都的东福寺方丈北庭是日本昭和时代的枯山水庭园,其最具特色的是这一庭园中,由苔藓和石块构成棋盘似的小方块,宛如退潮时海岸边的泡沫。它以一条曲线收边,边缘处种以成片的低矮灌木丛,配上星星点点静静开放的杜鹃花,给宁静的庭园添了几分生气。在日本庭院园林景观形式中,主要有回游式庭园、枯山水庭园和茶道庭园。

日本庭园早期虽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却也自成一格。这些不同形式的日本庭院,主要是受到由中国传入的禅宗佛教、茶和山水画的影响,使其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大自然的美,并以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

日本庭园之美,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巧妙结合起来,体现着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这主要由于日本岛国气候四季分明,它的庭园设计精美,用料精细,尤其受到宗教、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影响,一座精美的庭园往往都映射着文学、绘画、书道、花道、茶道的影子,成为荟萃精华的艺术作品。

三、日本的博物馆与美术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主要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东京)、京都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大阪)、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千叶)、奈良国立博物馆(奈良)、大原美术馆(冈山)以及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广岛)。

日本著名的博物馆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大城市。但中小城市,甚至村镇中也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