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入党培训教程
19065800000005

第5章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2)

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为了尽快稳定经济形势,恢复生产,党中央成立了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给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通知》,决定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经过各级党政部门的努力,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同年6月,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打好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场经济仗。到1950年初,共接管官僚资本垄断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从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将1000多家外国垄断资本企业转归新中国所有,彻底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势力。

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同时,文教、卫生等事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我国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和质量的提高,国有经济比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更为迅速,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分期分批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进行最顺利的土地改革运动。它彻底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行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并创造了一系列由初级到高级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从而用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进行,使后期的改造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导致遗留一些问题,总的说来,这是伟大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历史和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只有苏联的一种模式,且已暴露出种种弊端,即使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也未必都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党面临着在新的形势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同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这种探索的开始。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总结了党的七大以来特别是建国七年以来的经验,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了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党的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虽然发生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遭受了“大跃进”的挫折,但也取得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开始时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农业方面,以1957年为基期,在1958年到1965年的八年中,总产值增长9.9%。工业方面,1958年到1965年的八年中,工业总产值增长98.1%。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13倍。兴建了武汉、包头、攀枝花等一批大中型钢铁基地。冶金、采矿、电力、石化、飞机、汽车、机械制造等工业行业也得到了重大发展。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全部自给。十年新增铁路近8000km2。科学技术方面,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的许多要求均已达到,1963年提前制定了新的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教育方面,十年中,高等学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11万人,业余高等学校毕业生8.85万人,业余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6256万人。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人才,科学技术队伍迅速壮大。体育、文艺方面也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

三、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

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的严重错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976年至1978年,又经历了两年徘徊。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指导思想,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部分的活的灵魂。《决议》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根本指导思想上取得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979年的春天,饱受贫困和饥饿之苦的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风险,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与此同时,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农村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包产到户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党中央尊重农民的愿望和首创精神,对家庭联产承包给予积极支持,并用几年时间在全国推广。

在调整国民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收到好的效果后,党中央开始着手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的发展战略。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大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提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定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二大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又一大发明创造。在中央制定的农村改革政策和各项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乡镇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78年我国社办、村办企业只有152.42万个,到1989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868.63万个,十年增长了10倍。到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变革,加速了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农村改革和实现现代化开辟出一条新路。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搞活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10月起步,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利改税、经济承包制等项尝试,重在使国有企业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增强企业活力。198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在四川省重庆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10月党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系统阐明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从1985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体制积极转变,从而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道路。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在北京召开。大会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那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确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会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找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仅符合中国特点,而且,让中国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富裕。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之际,1989年6月北京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在关键时刻,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风波,为改革开放赢得了稳定、安全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