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入党培训教程
19065800000006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3)

1989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对中央领导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1989年11月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选举江泽民同志为新的中央军委主席,从而实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央聚精会神抓党建,毫不动摇抓经济,进一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迅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之后,党中央迅速将这一重要谈话传达到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1992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确定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取得进展,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2%,1993年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通过全面推进改革和实施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较好地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将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同时对它的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进一步阐述。大会进一步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从而向全党、全国和全世界明确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它将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标志载入史册。

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实施发展小城镇大战略,带动农村就业和社会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以宽广的世界视角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科学总结党八十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指导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

回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中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外交方面,顶住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冲击及西方的制裁,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妥善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科索沃危机以及“9·11”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性事件,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确立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巩固了周边战略依托,构筑了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切实维护了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一、党的十六大总结的“十个坚持”

党的十六大系统总结了这十三年的基本经验,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十六大总结出的十条经验是: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注重科技强军,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确保军队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坚持“一国两制”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

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这“十个坚持”的新概括,正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在今后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坚持“三个代表”。

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四个坚定不移”

历史进入21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07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四个坚定不移”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重大问题,对于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对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党是如何领导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4.如何正确理解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四个坚定不移”?

【资料链接】

中国的小康之路

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曾用“小康”这个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做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