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海
从明代至新中国成立的几百年间,唢呐演奏艺术不是像今日有独奏、重奏、合奏和吹打等多种表现形式,而大多在由几件吹管乐器(唢呐、笙、笛、管)和打击乐器(钗、钹、鼓、锣、梆)组合成的小乐队时,以唢呐为主奏的合奏中体现出来。这种以唢呐为主奏(有时也以管子、笛主奏)的,以且吹且打为其主要特征的音乐艺术,过去称为“鼓吹乐”。至今仍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的民间鼓吹乐,是在承袭了我国古代鼓吹乐的演奏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锤炼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流传最广,最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听的民间乐器品种之一。
一、鼓吹乐的源流沿革
从古至今一脉相传的鼓吹乐,最早始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北狄乐”。据《旧唐书音乐志》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又说:“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晋人崔豹在其《古今注》里说“汉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赐有功诸侯。”以上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王朝,这一源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民间乐种,已被列于宫廷,成为皇帝宴乐群臣,“行赐”、“朝会”和皇帝出巡为其“开道”的仪仗音乐。当时的鼓吹乐,仅用鼓、铙、箫、笳少数乐器演奏,并伴以歌声。根据用途不同,分门别类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和“短箫铙歌”等四种,被认为是很隆重的音乐。军乐,要统领万人以上将军方可备置。“魏、晋以后,军门督将五校均得用之。”(参见《辞海》“鼓吹乐”)鼓吹乐被吸收利用,对延续这一音乐艺术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使之受宫廷音乐的桎梏而日渐衰微。到了隋、唐时期,虽仍有鼓吹乐,但面貌已变,自成系统。另一方面,始终活跃于民众之中的鼓吹艺术它以人民的生活为源泉,从各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却不断地在发展。到了明代,鼓吹乐已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凡婚、丧、寿、庆、迎神、祭祀,逢年过节等民间习俗活动,无不吹吹打打,以显示其办事的隆重和热闹。
由于民间鼓吹乐广泛的运用,使这一古老的传统乐种增加了色彩和表现功能。清至民国时期,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鼓吹音乐已流传我国各地,遍及城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关怀和重视,民间鼓吹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得到发展。城乡鼓吹乐队十分活跃,除在民间礼俗活动演奏外,也经常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如庆功、受奖、报捷、祝颂等等。这对鼓军心、壮民意,发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民间音乐在党和国家关于“发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号召下,同旧时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创新。过去鼓吹乐所演奏的大多是传统曲牌和民间小调,解放后鼓吹艺人们破除迷信,大胆创新,让鼓吹乐这一旧的传统音乐艺术反映新时代的风貌,吹奏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声。比如,河北吹歌会演奏的《社会主义好》《山区有奔头》《英雄战胜了大渡河》;山东鼓吹乐的《卫星上了天》《采茶歌》《欢庆》,以及刘金山演奏的《打枣》《欢乐的农村》等等。
这些曲目不仅反映了新时代新农村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新时代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现实。
二、鼓吹乐在我国盛行和发展的历史原因
至明代以后,盛行于我国广大地区的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鼓吹乐,被统治阶级视为“村田之乐”不被重视。从事鼓吹乐的艺人,被贬称为“吹鼓手”,列为“下九流”,且遭反动势力的歧视和凌辱。尽管如此,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鼓吹乐像傲霜斗雪的寒梅,扎根于民间,开花于民众,在极其坎坷的发展过程中,卓然不衰,久而弥新,不断发展和逐渐形成了具有格调豪迈粗犷、形式生动活泼、情趣喜庆活跃的民间音乐艺术品种。其盛行和发展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鼓吹乐属于人民的音乐,它和人民的生活交融在一起,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思想和感情。从事鼓吹乐的人,大多是家境贫苦的劳动人民,除了有受人雇用在礼俗活动中演奏的专业鼓吹乐队外,还有农闲和逢年过节时间自吹自打、自娱娱人的业余组织。可以说,鼓吹乐早已成为劳动人民音乐生活中除歌唱以外,不能缺少的主要的器乐演奏和欣赏的乐种之一,这是鼓吹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鼓吹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礼俗性音乐。我国民间传统的礼俗活动很多,除婚、丧、寿、庆需要吹吹打打外,过年的元旦灯会,二月庙会祭神,三月清明祭祖,五月龙舟赛会,六月的稻花会(南方)或祭神求雨,七月中旬的祭鬼神(南方的“放河灯”),八月丰收后祭土地,四月和十月两度孔庙祭祀以及临时性的乔迁之喜,庙里的“开光”,衙门官场里的典礼、开印、迎送、出巡等等,都要有鼓吹乐队大吹大擂,热闹一番。这些频繁的传统习俗活动给鼓吹乐提供了演奏的时机和场合,为鼓吹乐的繁衍具备了极好的条件。
第三,鼓吹乐大多世代相传,延续不断。据山东菏泽老艺人和贯贤、张玉柏介绍,包括他们本人在内已经传人六代。像这种情况,在国内广大地区相当普遍,亲传亲、友传友、拜师收徒的情况很多。这样,后人在继承和学习前辈技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工创造,丰富了演奏曲目,提高了演奏技能,青出于蓝胜于蓝,鼓吹艺术不断以新的面貌和水平面世。这是鼓吹乐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鼓吹乐大多在广场、院落、村镇等群众较多的地方演奏,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鼓吹乐使用的乐器不多,而且大多能自制(如唢呐、笛、笙、管),耗资不大,容易自备,这对鼓吹乐的传播和普及形成了有利条件。
第五,艺人们不断走南闯北,四处游艺,时常和异乡的能手名流对台吹打。各鼓乐班、社火班,形成技艺上的竞赛对手活动,彼此拿出绝招交流。这也有力地促进了鼓吹乐的发展和提高。
第六,我国民间歌舞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元、明、清以来,不断产生和繁衍于各地的地方戏剧、说唱音乐,更是品种繁多、千姿百态,这对鼓吹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鼓吹乐的艺人们不断吸收和借鉴姐妹艺术中的长处和成果,以充实自己的曲目和提高自己的表现技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间音乐,关怀民间艺人,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技艺受到尊重,不少优秀的民间鼓吹乐演奏家被聘为音乐院校的教师,或专业团体的演奏员,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国家不时举办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民间音乐会演,使各地民间音乐得以交流,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鼓吹乐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国家还组织人员收集整理民间鼓吹音乐,出版民间音乐资料,宣传和扶持民族民间音乐。不少传统曲目经过精心整理、反复加工,其艺术价值在解放后才真正显露出来。根植于民间的鼓吹艺术之花,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经过先辈和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共同耕耘和其他民间姐妹音乐一样,在我国民族音乐的花园里争芳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