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19066100000026

第26章 论鼓吹乐的源流及两大派系的艺术特点(2)

三、鼓吹乐的两大派系及艺术特征

鼓吹乐是以民间吹管乐(有时也加进丝弦乐)和打击乐组合成的乐队,以且吹且打的表现形式为其主要特征的民间器乐品种。对其称谓,过去和现在众说纷纭,颇为繁乱,计有“鼓乐”“鼓吹”“吹鼓”“吹歌”“吹打”“锣鼓”“十番”“十番锣鼓”“十样锦”“十不闲”等等。而有的记述又将两个称谓置于一处,如明人张岱在其《陶庵梦记》中说:“一鼓吹千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动地翻天……”是“鼓吹”,还是“十番”,或称“鼓吹”又名“十番”?又,明代叶梦殊在其《阅世篇·纪闻》里提到:“吴中(今江苏、安徽等地)……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一个乐种竟然有三个不同称谓,尽管上述称谓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却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吹打结合,且吹且打,这种以且吹且打的表现形式为其主要特征的民间器乐品种和历代鼓吹有着直接关系。它们既沿袭了历代鼓吹的表现形式,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因此,所谓“鼓吹”“鼓乐”“吹歌”也好,还是“吹打”“锣鼓”“十番”也好,都应属于鼓吹范畴的不同流派支系。

以唢呐为主奏的鼓吹乐,兴起于明,繁衍于清,在民国时期已盛行全国各地。当时,除吹鼓乐队星罗棋布于广阔的汉族地区外,朝鲜、满、蒙、回、瑶、苗、黎、白、傣、壮等十多个兄弟民族都先后有了自己的鼓吹乐队。各地区、各民族因受本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状况、民间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以及戏剧、说唱音乐等等方面的发展程度的影响,在其乐队乐器的组合、乐队编制的规模、演奏技艺的高下、演奏曲目的积累、演奏风格和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比较起来,汉族地区较兄弟民族地区发展得快一些成熟一些。而汉族地区又形成了格调不尽相同、演奏各有千秋的两大派系,即南方的“吹打”或“锣鼓”,北方的“鼓吹”或“吹歌”。属于南派的“苏南吹打”“闽南吹打”“潮州大锣鼓”“浙东锣鼓”“福州十番”等较为瞩目;北派则以“山东鼓吹”“河北鼓吹”“山西鼓吹”“河南鼓吹”“辽南鼓吹”等最为著名。下面就南、北两派在演奏艺术上的主要特征谈谈个人见解。

(一)南方吹打(或锣鼓):

1.吹打结合,以打为重,这从乐器组合、乐曲结构、演奏特点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在乐队编制中,打击乐一般多于管弦乐,如“闽南吹打”“福州十番”。

(2)一般稍大的套曲都有打击乐单独演奏的锣鼓段落,比如“苏南吹打”就有一到三个鼓段等套头曲体结构形式。其他像“浙东锣鼓”“潮州锣鼓”都有吹打相间、且吹且打的结构形式。打击乐在乐曲中的表现一般重于管弦乐,吹和打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它们之间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不像北方鼓吹乐中的打击乐,只是在乐曲旋律和节奏的制约下进行击节和加花,吹和打轮翻演奏,可以加强乐曲的对比和在乐队中的表现功能。

(3)在演奏上,吹管乐一般是对旋律不加修饰地直来直去。虽有粗犷嘹亮的声音,但缺乏细致入微的韵律,平铺直叙,技巧较简单,吹奏水平很是一般。而打击乐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在演奏锣鼓乐段时抑、扬、顿、挫,十分讲究韵律和色彩变化。打击乐技巧,尤其是带有指挥性质的板鼓或点子鼓的演奏者技术十分高超。除在套打中能以准确的手势和技能牵制整个乐队情绪的节奏、力度变化外,还以丰富多彩的节奏、变化莫测的情趣和出神入化的技巧,令观众拍手叫绝。

2.声势浩大,气氛热烈。这表现在乐队规模大,作品篇幅一般较长,善于表现宏大的气势和制造强烈的气氛。

(1)南方“吹打”(或“锣鼓”),乐队规模一般较大。比如“潮州锣鼓”,在一般情况下也有二三十人,据说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时,乐队成员可多达百余人。从明人张岱“……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的描述看来,没有几十、百把人的乐队,是难以达到如此音响效果和热烈气氛的。

(2)乐曲的篇幅长大,尤其是坐乐,必成套数。比如,“苏南吹打”的《青鸾舞》就是由五个锣鼓段和十四个管弦曲牌联缀而成的大型套曲,“潮州锣鼓”的最长套曲能吹奏一折小戏,“桐卢十番”的最长套曲有二十个牌子,并且一段曲调能奏三十二番。如此长大的篇幅,在民间器乐中是十分少见的。

(3)善于表现宏伟壮阔的气概和制造激烈紧张的气氛。比如,“浙东锣鼓”的《大辕门》描写雄师凯归,人民夹道欢迎的盛大场面。“潮州大锣鼓”表现历史人物的《薛刚突围》,就有“深夜祭坟”“围坟“”突围”等激烈、紧张的情节描写。当然,南方“吹打”(或“锣鼓”),还有演奏风格上的规正、质朴,演奏形式上的粗、细之分等特点,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二)北方吹打(或吹歌):

1.吹打结合,以吹为主。吹打结合,以吹为主是北方“鼓吹”与南方“吹打”的不同点之一。

(1)乐队乐器的配备。吹管乐略多于打击乐,或两者大体相同。个别地区也有所不同,如河南西北地区有的就加了弦乐,山东西南地区有的乐队加了管子或弦乐等。但总的来说,乐队中打击乐的分量比吹管乐轻。

(2)在演奏中,打击乐大多在乐曲旋律和节奏的制约下击节或花奏,对乐曲只能起衬托或点缀作用。技术要求不是很多,凡初入乐队者必须先操打击乐。吹管乐在乐队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比如乐曲速度、长度、转折,大多由吹管乐中主奏者唢呐来决定。吹管乐者特别是唢呐、管子吹奏者要有一定水平才能担任。

2.乐曲结构严谨、紧凑集中。

北方鼓吹乐多以传统曲牌为主,也吹一些民歌小调。其乐曲篇幅和结构一般比南方“吹打”(或“锣鼓”)短小、紧凑,且大多属于情绪性音乐,有具体形象、具体情节的叙事性曲目比较少见。描绘性的曲目不多,其曲体结构大致分为单曲牌体、双曲牌体、多曲牌连缀体、曲牌变奏体、曲牌易调变奏体等不同类型。一般开门见山地呈示主题,给人以爽朗质朴的感觉。但也有一部分曲目添头加尾,如鲁西南地区流行的梆子曲牌常以“引子”为序,“开门”之后常以“穗子”结束。所加头、尾,不使人感到冗长和多余,使得乐曲更加完整、合理和紧凑。

3.演奏灵活自如,变化多端。

同一首曲牌,经不同演奏者演奏,可以使曲牌的旋律、节奏、情趣和风格发生变更。甚至某演奏者在同一时间内先后吹同一曲牌,两次吹法也不尽相同。乐曲加花(即变奏)可繁可简,变化多端;乐曲可长可短,灵活自如。但是,这种繁、简、长、短上的灵活运用并非毫无根据地随意乱吹。加花所产生的繁与简是以曲牌母体旋律、调式、板式为依据的,乐曲的长短,则一定是与“反复”功能相结合的,如整个曲牌的反复,或某一个音型或音乐动机的反复,其反复次数由主奏者灵活掌握。除此,演奏方式也比较灵活,比如,一个曲牌可以用不同乐器组合的方式来演奏,可以小合奏,也可以用唢呐或笛、管独奏等等。

4.生动活泼,乐观诙谐。

北方鼓吹乐中,有一部分曲目是用两支唢呐对奏(或主奏和伴奏对奏)方式来表现的,凡这类曲目,都有乐观诙谐的情绪和生动活泼的演奏。另外,模拟演奏在北方鼓吹乐中占有相当比重。艺人们用一种或几种器乐模拟各种禽鸟啼转和人们生活中的欢声笑语,以表现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表达劳动人民爽朗的性格和风貌。这种模拟演奏大多间插于乐曲之中,使北方鼓吹乐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鼓吹乐及其表演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宝藏中一宗珍贵的财富,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的写照,是民间音乐家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学习和继承鼓吹乐演奏艺术中的精华,归纳、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点,作为繁荣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反映当今生活的新作品的借鉴。

本文关于鼓吹乐的论述,仅为个人管见所及,片面和错误在所难免,在此祈求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