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塞上渔歌:宁夏渔业发展回眸
19066200000017

第17章 明确思路迎接挑战(2)

渔业是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自治区确定的全区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群之一,也是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主攻方向。自治区农牧厅明确提出,“十五”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食物农业”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化要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主攻畜牧水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区渔业资源优势、市场空间、发展潜力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及“十五”渔业发展目标和思路。

基本目标是:树立渔业大发展思想,围绕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技兴渔,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中介组织,提升产业素质;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法制管理,促进有序发展。“十五”末,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8万吨。其中名特优新产量占60%,水产品商品率95%以上,外销率80%以上,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渔业生产实现质量集约型增长,从渔农民整体实现宽裕型小康。

基本思路:

一是加大渔业开发力度,变渔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依托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条件和市场区位优势,推进渔业大发展,实施渔业开发五大示范工程,加强现有渔业基地的内涵式挖潜改造,加快宜渔资源外延式开发建设,扩大生产总量和产业规模。五大示范工程是:(1)灌区商品鱼基地基础配套改造示范工程。挖掘引黄灌区商品鱼基地生产潜力,提高基础配套水平。改造精养池塘l万亩,粗养池塘2万亩。(2)沿黄流域低洼盐碱荒地以渔改碱生态渔业示范工程。以渔业开发带动低洼盐碱荒地综合改良利用,形成种养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农业生产系统。建设生态渔业示范基地4万亩,其中精养水面1万亩,围垦精养水面1万亩,台田2万亩。(3)湖泊湿地河蟹围栏养殖示范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沿黄流域湖泊湿地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创汇型”河蟹产业,建设湖泊湿地河蟹围栏养殖示范基地2万亩。(4)引黄灌区稻渔生态示范工程。开发引黄灌区稻田资源潜力,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发展优质稻生产和水产品健康养殖,形成生态型稻渔共生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建设节水型稻田养鱼(蟹)生态示范基地2万亩。(5)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应用现代集约化水产养殖新工艺,建设日光、人工控温温室池塘设施,综合发展水产苗种生产、名特优新贮养,形成区域性科技示范辐射功能,建设工厂化设施渔业示范基地10座,养殖水体10万立方米。

二是调整生产结构,发展特色渔业。发挥宁夏区域性渔业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布局,开发名特优新养殖生产,积极发展生态渔业、绿色渔业和游钓观光渔业,打造宁夏渔业优势产业。积极配合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三个十”工程,本着集中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建设以银川市为核心的引黄灌区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鲫鱼、团头鲂、草鱼优质鱼类生产,培育渔业新的主导产品;大力发展黄河鲶、黄河鲤养殖生产,形成品牌优势和地方特色优势;发展河蟹养殖业,建立出口创汇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大口鲶、叉尾、罗非鱼、虹鳟鱼、鲟鱼、对虾等养殖生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高渔业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推进科技兴渔战略,提升渔业产业素质。加强渔业科研、推广工作,重点开展水产苗种,尤其是名特优新水产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名特优新配套养殖技术研究的开发应用,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发挥渔业“丰收计划”组织优势,加快渔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依托现有渔业科技推广网络和渔业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原则,建设科技领先、机制灵活、功能齐全、品种优化、设施配套的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强化科技示范功能,形成园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渔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实施“渔业素质工程”,加强水产系统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

四是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渔业产业创新。强化政府引导职能,以农业产业化“三个十”工程为抓手,发挥龙头、基地、园区示范带动功能,支持水产企业、养殖大户继续走联合发展之路,壮大渔业生产主体。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水产品运销、行业自律性的中介组织,提高渔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加强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功能的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组建立足本区、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宁夏水产品营销网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促进渔业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

根据渔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2002年渔业工作的重点是,围绕结构优化、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加大渔业开发力度,强化渔业基础建设;以自治区实施农业产业化“三个十”工程为契机,全面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在全区继续推行渔业“丰收计划”,实施渔业“种子工程”;以发展渔业中介组织为突破口,推进渔业产业化建设,以健全渔业市场组织为突破口,推进渔业产业化建设,健全渔业市场信息体系;完善《渔业法》宁夏地方配套法规建设,推行渔业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指导性目标是,水产养殖面积1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6万吨,增长11.4%,力争达到5万吨,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主要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是发挥政策和投入的引导作用,激励和支持从渔农民、水产企业投身渔业开发建设。综合运用政策、投入、信息、科技手段,坚持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原则,统筹规划,因势利导,支持广大从渔农民、水产企业、社会各界投入渔业开发性生产,引导渔业开发走效益型、生态型、集约型的内涵式开发之路。改造引黄灌区商品鱼基地5000亩,改善生产条件,挖掘生产潜力;发挥现有设施渔业基地示范功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基础设施配套程度;重点支持建设青铜峡市万亩生态渔业示范园区、平罗县万亩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生态示范园区和湖泊湿地河蟹围栏养殖示范园区。积极开展灌区稻渔工程技术示范,为“十五”大面积推广稻田养鱼(蟹)技术、建设稻渔(蟹)科技示范园区奠定基础。

二是以科技为支撑,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围绕渔业结构调整确定主导产品和主攻方向,以渔业丰收计划为龙头,加快名特优新水产品示范推广步伐,重点示范推广草鱼、鲫鱼、团头鲂、池塘主养技术1万亩,黄河鲶、大口鲶套养技术0.2万亩,稻田养鱼(蟹)技术0.1万亩,湖泊湿地围栏养蟹技术1万亩,水产健康养殖技术0.3万亩,鱼病综合防治技术6万亩,辐射带动全区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占总产比重由18%提高到25%。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以新一轮渔业开发建设为契机,发展以渔为主,渔农牧林综合经营的生态渔业和城郊型游钓观光渔业。明确一点,2001年渔业科技项目推广和丰收计划的实施原则上不搞一刀切,工作上要克服一般化,要特别注重试验、示范、推广的结合。

三是实施渔业“种子工程”,突破渔业发展瓶颈。主要是完善水产苗种生产体系,发挥自治区水产研究所苗种基地龙头示范功能,改善经营机制,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现有设施的苗种生产能力;组织实施宁夏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建设项目,开发我区传统优良品种种质资源,为全区发展品牌渔业和特色渔业提供良种支持;积极争取水产良种发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立项建设;引导和支持建设一批个体私营苗种生产基地,形成多层次的苗种生产体系。全区各类水产苗种生产总量达到4.5亿尾,苗种自给率由40%提高到60%。

四是壮大产业龙头,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三个十”工程,围绕建设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开展项目调研,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年度计划,落实建设方案和各项技术措施,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渔业产业化建设的抓手。发挥宁夏渔业协会行业自律功能,完善机制,带动全区各类渔业中介组织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营行为,发挥龙头作用。加强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稳定与壮大运销队伍,加大对水产品运销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争取建设宁夏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完善信息体系,发挥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独有的价格形成、信息传递、商品集散功能,建设科学、先进的鲜活水产品流通体系,从整体上提高宁夏渔业产销一体化水平。

五是扎实推进渔业市场准入制度,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要继续宣传新《渔业法》,积极开展《宁夏实施〈渔业法〉办法》立法调研和修订工作。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渔业法规培训,提高渔政队伍素质。针对当前渔业发展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渔业市场准入制度建设,规范水产苗种市场和渔药、渔用饲料生产经营秩序,建设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和渔业环境检测体系,开展水产品防疫检疫工作,加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与处理执法力度,树立渔政新形象,维护从渔农民合法权益,确保渔业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宁夏水产品总量要达到8万吨,客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树立渔业品牌优势,提高水产品竞争力,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开展水产品检疫工作是渔业市场准入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渔业应对我国加入WTO和促进水产品大流通的客观要求,也是确保水产健康养殖和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最基本途径。2000年,农业部先后下发了《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意见》《水生动物检疫员任用办法》《水生动物检疫监督员任用办法》等多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按照农业部要求,结合当前我区渔业生产及水产品运销、苗种繁育的现实情况,依法认定自治区水产站、中卫水产站、平罗水产站为全区第一批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并决定从2001年开始全面开展水产品防疫检疫工作。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进行,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在银川举办了一期水生动物检疫员培训班。各级水产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广泛宣传,积极配合。2001年,自治区重点建立一批主要水产品养殖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各地结合优质水产品基地建设、“三个十”工程的实施,推行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加强对渔药、渔用饵料的质量监督,引导广大养殖户科学用药,健康养殖,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六是加强行业自身建设,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使渔业科研适应科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始终把握渔业产业发展主方向,综合应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力量和基础设施优势,发展苗种生产、渔业病害防治等科技主导产业。推广工作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就是说,该放活的应该放活,该稳定的必须稳定。近年来,我区水产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无论推行什么体制,如何进行改革,目的是要活化推广机制,增强单位活力,绝不能削弱或放弃公益推广的基本职能。各级水产部门必须提高认识,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2001年的水产推广工作紧扣“十五”计划及渔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加强先进适用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重视推广机制、推广手段、推广方法的创新。各市县水产部门结合市县机构改革,转变职能,进一步强化服务生产、服务农民的意识,开阔视野,活化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疏通服务渠道,找准推广与服务、科技与产业的最佳结合点,以推广促服务,以服务促创收,在改革和发展中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