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19066700000005

第5章 犹太人的生意经(1)

犹太人始终牢记着: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的办法得当,则可如鱼得水,加快发展的步伐。在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中,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成功的一大诀窍。

每一笔交易都是第一次

犹太人做生意坚持一个原则: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既是有利益瓜葛的对手,也是一个利益相连的共同体。而如果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被金钱扭曲,一旦他轻信了别人,他就可能倾家荡产,走投无路。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命运也培养了他们坚定的生意观:“每次商业往来都是第一次”。这一观点乍看上去毫不起眼,但仔细推敲则能发现里面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名日本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上银座的饭馆吃饭。宾主坐定之后,犹太画家乘着等菜之际,拿出纸笔,给坐在边上插科打诨的饭馆女老板画速写。

只一会儿工夫,速写就完成了。犹太画家于是递给安格日本商人看,日本商人立马连声赞叹道:“太棒了,太棒了。”

待商人奉承之后,画家转过身来,面对面地看他,然后又在纸上勾画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这是画家在估计人的各部位比例时常用的方法。

那名日本商人一见画家的这副架势,猜想这回是在给他画速写了。虽然因为面对面坐着,看不见他画得如何,但日本商人还是一本正经地摆好了姿势。

商人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看着画家一会儿在纸上勾画,一会儿又向他竖起拇指,这样维持了十多分钟。

“画完了。”画家停下笔来对他说。

商人便放松身体,松一口气,迫不及待地欠身过去想看看画得怎样。待他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家画的根本不是他,而是画家自己的左手大拇指。

日本商人心生恼怒,说道:“我特意为你摆好了姿势,你……,你却作弄人。”

画家笑着对他说:“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问别人画什么,就以为是在画自己,还摆好了姿势。单从这一点来看,你同犹太人就差得很远。”

听到此话,日本商人如梦初醒一般,一下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看见画家第一次画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面对着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在画自己。

正是考虑到经商过程中时常出现类似这名日本商人的情况,哪怕同再熟的人做生意,犹太人也决不会因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严格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单独的事情,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视为初次的合作。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主要是因为它至少可以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可以避免像日本商人那样,因为自己对对方的先入之见而掉以轻心,相反,还可以提供足够的戒备心,以防范对方可能的小伎俩。

第二个好处,则是可以保证自己第一次辛辛苦苦得来的利益,不至于在第二次生意中为顾念交情而做出让步,甚至被这样的交情所断送。生意毕竟是生意,讲感情往往是做生意的大忌,如果不这样,那么第一次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了。

犹太人尤其深知这一点,并且已经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了人的潜意识层面。“每次交易都是第一次”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人们给忽略了,先入之见的要命之处就在于它会使人几乎不可能想到它的存在,然后去纠正它。直到事情结果出来时,人们才大梦初醒,懊悔不已。

犹太人的这一商业理念,亦即“每一次交易都是第一次”,跟犹太人在漫长历史中的境遇是密切相关的,也正是因为遭遇了那样特殊的命运,他们才深切地体会到做生意时应该遵循的法则。这一法则不仅对他们,而且对一切从商者都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与忠言,可以说,它的适用范围足以抵达潜意识的层面。这是一条保持内心平衡,不被他人策动的生意经。

尤其有意思的是,犹太人在对待自己的时候也在要求做到“每一次交往都是第一次”,在对待他人时,犹太人更毫不迟疑地利用对方对“第二次”的先入之见,来鼓动他人。

善举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但凡研究一下犹太富翁的历史,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犹太富商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各种善事和公益事业上愿意慷慨解囊,尽行善举。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银行家金兹堡家族,于1840年创立了第一家银行,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建立了广泛的业务来往,发展为俄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家族成员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其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他在获得俄国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又出资建立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用他在俄国南部的庄园收入建立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下去,曾把其拥有的欧洲最大的图书馆捐赠给耶路撒冷,作为犹太人的公共图书馆。

再比如加入美国国籍的犹太商人施特劳斯,最初他是从商店记账员做起的,通过多年努力步步升迁,终于成为美国一家大型百货公司的总经理,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豪。他在事业走向辉煌的历程当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慈善活动,做了很多善事。除了关心公司职工的福利以外,他还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民情,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在这一过程中,他先后奔走于美国各大城市,共计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而到1920年年底,他再次出资在美国和国外设立297处施奶站。另外,他还资助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于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成立儿童结核病防治中心。这是美国第一家儿童结核病防治中心。1911年,他曾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资产的三分之一用于在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工厂,并为犹太移民提供各种服务。

但善事在犹太人那里并不纯粹是为行善而行善,尤其对于犹太商人来说,他们明白做善事还有其他功效:通过对所在地兴办的公益事业进行慷慨捐助,可以赢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好感,换来一定的政治资本和社会人际资本。这对他们展开各种各样的经营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有些犹太富商凭着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做出重大义举而获得国王的封爵,例如罗思柴尔德家族,曾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用以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从而大大地拓宽了经商范围,为商人在地方上展开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也因此,我们不难断定:犹太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的行为,是他们充分考虑的结果,是一种商业技巧,是一项重要的营销策略,它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博得消费者的好感,还能为企业巩固已占有市场及今后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积极作用。在犹太人看来,不论怎样,多行善举都是对自己有利而无害的。行善,不也是产品宣传和促销的一种绝佳办法?

犹太人认为,人作为群居动物,善于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事业的影响非常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企业家因供应的商品服务,为人所欢迎而发财。显而易见,与人为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犹太人经商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类的内心都有希望被人注目、受人重视、被人容纳的愿望。犹太商人为了充分利用人类内心深处所潜藏的欲望,他们用善意的、亲切的、温和的态度与人交往。此外,犹太人还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容纳别人缺点的气度,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予帮助,多行善举,这样既利于人,造福于社会,也为自身增加了社会资本,就恰似获得了一把金钥匙,把财富之门层层打开。

在逆境中开花结果

在走向成功的历程中,挫折或者失败都是难免的。犹太人的流亡史昭示出,他们在对待经商时始终不屈不挠。逆境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越过逆境这座分水岭,人生必将呈现一个崭新的境界。有一则寓言值得每个人深思:

有三只蛤蟆,一不小心都掉进了一只鲜奶桶中。第一只蛤蟆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它盘起后腿,等待着。第二只蛤蟆说:“这桶太深了,没有希望了。”于是,它淹死了。第三只蛤蟆说:“尽管掉到鲜奶桶里,可我的后腿还能跳。”于是,它奋力地往上跳起来。它一边在奶里划,一边跳,慢慢地,它觉得自己的后腿碰上了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鲜奶在蛤蟆后腿的搅拌下,渐渐地变成奶油!凭着奶油的支撑,这只蛤蟆跳出了奶桶。

在1800多年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中,犹太人如果不是因为有着第三只蛤蟆那样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恐怕早就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犹太人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他们能够创造这一奇迹,是与他们对逆境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他们坚信:一方面,逆境不可避免,几乎是人生的常态,因此只有正视逆境,任凭风吹浪打,从中去学习忍耐,磨练意志力,坚信一切困难终会过去,才能将困难超越。也正是通过这一历练,他们牢牢地把握住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另一方面,既然理解了逆境,便懂得把逆境看作是人生的一项挑战,必须在逆境中精神饱满地奋进,才能激发出内在的潜力,走向成功。

犹太人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总结出一套在逆境中发财的经商智慧。犹太实业家路德维希·蒙德学生时代曾在海德堡大学同著名的化学家布恩森一起工作,在工作中,他成功地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有效方法。待他移居英国之后,他急着将此项技术应用于生产,便四处寻找开发商,经过几番周折之后,才终于找到一家公司愿意同他合作,而结果证明此项技术的商业潜力非常大。蒙德由此萌发了开办化工企业的想法。

不久,蒙德便独立出资买来一种利用氨水的作用使盐转化为碳酸氢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起参与发明的,但当时还不很成熟。蒙德于是在舞郡的温宁顿一边买下一块地建造厂房,一边继续实验,以完善这种生产方法。尽管实验屡遭失败,但蒙德并未放弃,仍旧夜以继日地研究。经过无数次反复而复杂的实验,技术上的难题终于解决。

1874年厂房建成,起初生产状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销路却打不开,几年下来,亏损不少钱。而且由于当地居民担心大型化工企业会破坏生态平衡,都拒绝与他合作。

但这并没有使蒙德气馁,反而是更为卖力地投入工作。他将生产加工技术继续改进和完善,提高管理效率,与更多的商家取得贸易往来,又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8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产量不但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现在的赢利1英镑。

当时的英国,工厂普遍实行12小时工作制,工人一周要工作84个小时。深思熟虑之后,蒙德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工人的工作时间改为每天8小时。效果极为明显:工人的积极性猛地高涨,8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竟比以前12小时内完成的还要多。

后来,蒙德又制定了一个保障制度:在工厂做工者,可获得终身保障,并且在退休之后,可把自己的工作传给儿子。也因此,工厂周围居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有的人甚至开始希望自己也能进入蒙德的工厂做工。在之后的数年中,蒙德的公司蒸蒸日上,终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碱化工企业。而蒙德自身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广为传颂。

要广告,更要诚实

犹太典籍《塔木德》上虽然禁止商人打广告,但事实上只是禁止广告的虚假性,并不反对那些实事求是的正当宣传。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在哈西德教派的拉比居所旁摆着一个卖苹果的小摊,主人是一个贫穷的妇人。有一天,妇人突然向拉比抱怨:“拉比,我没有钱买安息日所需的东西。”

拉比于是问她:“你的苹果摊生意怎么样呢?”

她回答说:“人们说我的苹果是坏苹果,他们不买。”

拉比没有回答,而是站在摊位前,面朝街市突然大喊:“谁想买好苹果?”

结果出人意料!路人几乎不去精挑细选,连数目也不管,就掏出钱来大量地买下,而且往往是以2到3倍的价钱买下。

妇人惊叹不已。拉比在回家时,对这位妇人说:“你的苹果本就是好的,关键是人们不知道!”

事实上,犹太人并不是反对做广告,他们也是鼓励做广告宣传的,关键是在于这种宣传是否是正当的,符合商品真实品质的。相反,如果商品本身没有那么好,却以某种手段加以大肆吹捧,这样的行为便无疑是欺骗,从根本上违背了从商乃至做人的道德底线:诚实。犹太人深知诚实对于经商的重要性。常人对商人的看法是“无商不奸”,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轻浮的论调,是未经过实际调查的臆想和歪曲。

巧借东风办大事

在犹太人的经商经验中,借势操作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一步登天的,但“登天”的路径却可以有千万条,而借势借力就是其中的一条快捷而省力的途径。不论是商界的、政界的还是在科技界,成功的犹太人都是善借他人之“势”、巧借他人之“智”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