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19069600000020

第20章 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8)

(二)指导孩子学习交往的方法

1、给孩子必要的心理支持,及时提醒、建议

家庭和亲子关系是儿童交往的心灵港湾。儿童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由于阅历和交往经验的不足,特别需要父母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必要地提醒、建议,避免他们在交往中迷失自我和走弯路。请听作家舒婷的教子经验:“儿子,无论你遇到什么,失恋、伤痛、过失、吸毒、战争,我都将义无反顾保持精力和信心,为你的康复与你一起斗争。任何时候你感到孤单,渴求温暖,你都会看到身后有我,你从不远离永不失望的母亲。像你的同代人一样,你是我们的独生儿子。我们一直鼓励你和同龄孩子交朋友……将来你会住到男生宿舍里,有许多晨昏相见的室友。相互投缘就建立友谊,不太喜欢就以礼相待,哪怕口角摩擦,都很正常。憧憬并期待你的爱情瓜熟蒂落,不要轻易让别的什么赝品替代。”作为母亲,舒婷发自肺腑的表达既给了儿子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精神力量,又在谆谆提醒中告诉儿子交往的方法,更流露出对儿子未来爱情的美好期待和深切关怀。读完这段文字,我们或许能从中受到启示,又或许能引发我们教子的许多思考。

2、注重在群体中学习交往,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与沟通

交往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广泛交往的经验中逐渐形成,因此告诉孩子在班集体中甚至在同年级中和各类同学交往,以培养孩子乐群性的交往心理品质。同时要告诉孩子,不可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或者只和某个同学交朋友,避免走进你和我一对一的两人世界的狭小交友圈子中。要知道,脱离集体的两个人的狭隘交往最终会被集体抛弃,后果很可怕。鉴于此,还应郑重告诉孩子把握好同异性的交往方法。青少年时期要广泛与异性交往,这既有利于社会化进程,又可以全面发现异性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建立起个人对异性的评价体系,借此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但是要尽量避免与异性个体发展过于亲密的友情,特别要防止在班级中对男女个人过密交往的热炒和传播,将两个孩子逼向极端,走向事与愿违。家长对于青春期孩子男女生的交往,应当帮助孩子协调各种友情关系,积极支持孩子与异性群体交往。发现异性个体脱离集体的胶质接触,家长应及时晓以利害,同老师达成共识,科学引导,防止将孩子逼入同异性交友的死胡同。

3、交往中应当既乐于助人又善于求助,并寻求两者间的平衡

交往本身关乎双方利益,有利于彼此的共同成长。因此,助人与求助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补充过程。在助人中去体会付出和强者的感受,同时在向朋友求助中去体会互助、友谊的珍贵。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家长告诉孩子,应当珍惜这个过程,既不可事事以强者面自出现,以领袖身份自居,使自己渐渐脱离群体,又不应处处依赖同学,依靠朋友过日子而迷失自我,逐渐成为情感依恋、行为无能的弱者。

4、交往中善于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分享和有效沟通

交往是一项技能,也是生活艺术。要实现和谐交往,首先要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不带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一己私利,去平等地分享对方的情感、观念,感受对方的情绪。我们把这种交往心态称为“同理心”。同理心是正确感受他人情绪、心理的关键。它不同于同情心。同情是不平等的,包含有怜悯的意思,而同理是平等的。其次是在仔细倾听和有效观察的过程中,站在对方的角度帮助分析朋友对事情的态度和认识,分享对方的快乐,分担他的苦恼,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共鸣。最后还需要将自己对事情的分析、认识和解决方法以建议的口气传达给对方,认真听取对方的想法,从而实现坦诚交流和有效沟通。除了同理心之外,认真、耐心的态度可以表现你对朋友的真诚,也是交往中的关键。

三、帮助孩子认识“标准”,学会处理“关系”,学好社会化的必修课。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责任概括起来:一是接纳,二是陪伴。无论你面对的是一个什么的孩子,家长都必须真诚地接纳他,去爱他、关心他。无论你的孩子在成长中遇到什么麻烦,如疾病、学习差、甚至意外伤害等,家长都应当去陪伴他,帮助他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引导他走向社会,独立生活。

社会化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完成这门课程需要漫长的时间,这当中家长的帮助、引领、指导又是至关重要的。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儿童社会化的标准,及时将行为目标告诉孩子。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了如下的“社会化”标准:

1、至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主动帮助别人;

3、做错了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情况下能主动认错;

4、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在上述五条标准中,6岁以下的儿童至少应做到一条;7至12岁的儿童至少应做到两条;13岁至18岁的孩子至少应做到三条。

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上述标准,则反映出社会化程度不良。解决的办法是,选择孩子认为并不太难的某一条标准用心去做,告诉他要努力坚持下去,用健康的心理把自己融入同学和朋友之中,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做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学生。

另外,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处理各种“关系”,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具体有以下5种关系:

1、学会与自己的亲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有些家长平时说话不注意方式、语气,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造成孩子说话随便,甚至同家长大吵大闹。这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失误。当孩子意识到这种说话方式对人际关系有负面影响时,矫正已经很难了。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相处中,注意为孩子树立与亲人交流的良好形象和行为榜样。这种正面影响将是久远的。

2、学会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

父母要时常告知孩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互动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要学会付出怎样的感情和行动。父母要在日常交往中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同各种人友好相处,协调不同的人际关系。

3、学会与竞争者建立“光明健康”的关系

生活中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许多人都能做到,但向暂时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有些孩子就不乐意。有的孩子总得第一,一旦落到后面,就感到沮丧,想不通。如果孩子能意识到,除了竞争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向别人学习,交往就会更有意义,情绪也会随之得到调整。

4、学会与人类建立“相互帮助”的关系

人类的一个危险是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孤独,世界充满了为生存而竞争的气氛。家长要告诉孩子,一定要乐于助人。如果我们不去帮助别人,我们就会变得很孤独。一个人不仅自己要能在很多事情上做得出色,而且要主动帮助别人,这样才能提高自尊,才能理解交往的意义: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人类离不开相互帮助。

5、学会保护自己与自己和谐共处

生活中总有矛盾、冲突和不可预料的危险,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家长应提醒孩子,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别人,服从别人,告诉别人如何去做更合理。我们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消除误会,达成共识,走向合作。如果一个人能在面对危险和困难的时候保持诚实善良的品质,他就是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善待自己与自己和谐共处的人。

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认识社会,逐渐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父母作为成年人,有责任关心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对于孩子交往中的失误和不成熟,父母应给予引导、指点。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的交往,父母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交往心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指导方法,不断鼓励,教育孩子多参与、多体会、多总结,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熟练、有效地掌握交往本领,为日后立足社会,开创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零花钱与延缓满足

——家教过程中的给予与拒绝

现代经济社会中成长的儿童,无法回避对钱的认识和使用。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已经有了使用钱的要求和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钱的认识日益深入,花钱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并学习合理使用钱,就成为目前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一、父母需要给孩子零花钱吗

一般家庭,父母都会同意给孩子零花钱,随着孩子对钱的需求不断增长,家长也会随之增加零花钱的数量。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有以下误区。

误区1,父母疼爱子女,用钱来表达亲子之爱。孩子要钱有求必应,给予充分的满足。有些小学生兜里常装有上百元或几百元。

误区2,有些父母把给孩子零花钱作为对子女的奖惩手段。孩子考试成绩好了,就用钱来奖励;成绩下降了,就减少数量,或者不给。正如漫画大师朱德庸所说:“小孩的第一笔交易就是由父母所提供的分数交换礼物。”

误区3,也有极个别家长用不给零花钱来体现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很少给孩子钱或干脆不给零花钱。其理由是,有吃有穿,生活必需品样样俱全,零花钱没有必要给。

上述三类家长在对待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上均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和行为上的过激,没有正确认识零花钱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前两类家长我们并不陌生。最后一类家长不多见。我曾和一位不给孩子零花钱的母亲做过电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