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19069600000005

第5章 校本研修与教师发展(4)

1.一位教师课堂巡视时总习惯性地走向窗口一边,而到靠门一侧的机会不足20%(听课者将观测到的教师课堂移动路线记录交给他,竟使他大吃一惊)。

2.调查人员发现,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耐心等待15秒;重复一遍问题;换一种方式提问或再提一个问题。对其表示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代学生回答;马上令学生坐下;叫别人回答;对学生严加训斥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理睬。

(五)主动和同行合作研究,乐于接受专业人员的引领

校本研究机制的形成有三个要素:一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二是教师群体的互动交流,三是专业人员的引领指导。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应主动寻找研究的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品质和团队意识,还应积极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在相互交流、探讨中积累研究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的质量。

职业自觉与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向超越自我的生命历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造就有教育智慧的职业人生,源自教师的职业自觉。职业自觉是教师对个人职业生命的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无论从物理意义上的人生状态,还是精神意义上的人生境界,都始终保持清醒的观照。这种清醒的观照有三个层次:一是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具有职业敏感;二是建构自己的心灵家园,追求职业信仰;三是孕育自己的人生历程,实现教育理想。

一、形成职业敏感

职业敏感,并非生而有之,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执着的实践超越。他需要追问自己:我理解了多少教育观念?掌握了多少教育规律?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这样,对教育实践他会保持一种高度的投入状态和积极的焦虑状态。为了成为有智慧的教师,他将长期专注于教育实践,磨砺自己,充实自己,在走向成熟的行为跟进中生成实践智慧。

1.终身准备,磨砺功底

教师的实践智慧生成,是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基础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做基础,不在学养和能力上不间断地提高,教育智慧的生成只能是纸上谈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课堂就能引人入胜,这对于许多普通教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可以说,这15分钟的准备,是教师调动30年的经验积蓄,实现顿悟和灵感自然碰撞的15分钟,是教师创造智慧火花飞扬的15分钟。但同时请记住:“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这也正是所有优秀教师职业敏感的本质特征。特级教师李吉林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情境教学法。研究的起因是南通市一位优秀外语教师蒋兆一和她交谈时的一句提示:“现在有一种方法叫功能教学,还有一种叫情境教学。”李吉林在回忆自己的研究过程时说:“真没想到这一信息的把握,它竟然让我一步步在中国的大地上创建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在这里可以引用一句格言:‘灵感属于有准备的大脑。’所谓‘有准备’那就是大脑处于一种渴求状态。”

“有准备的大脑”是李吉林对自己的职业状态的自觉关注、敏锐思索的形象注释,是她几十年磨砺功底执着探索的心理基础和职业本能。退居二线的老特级教师像于漪、斯霞、李烈、钱梦龙等几乎都是用几十年的积淀来造就自己的学养,创造教学智慧的。

2.解读课例,超越自我

教育实践是生长教育智慧的沃土。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除了长期以勤勉的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外,还需要用“有准备的大脑”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来充实自己。这种借鉴学习少不了模仿,但更多的是解读,即对名师的课例进行解读。通过这种解读课例式的借鉴学习,实现超越自我,生成教学智慧的目标。解读名师课例的基础对象是所在学校或地区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以跟班听课、合作备课、评析典型课例等形式来完成。先学后练,先仿效,后实践,不求神似,但求形象,逐步吸纳他们的教学特点,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中。解读名师课例的高层对象是研究外地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典型课例。研究解读这类课例,不仅可以学习名师鲜活的教育思想,更能领略他们崇高的师德和人格,学习他们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创造精神。解读名师课例的要义有三:一是从课例中透视出名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二是梳理出课例中蕴含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三是探寻其教学设计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教学程序的科学预设。这些无不是年轻教师形成良好专业素养,生成教育智慧的高质量营养。

3.不断阅读,走进大师

一个教师,在有了10年左右教学实践之后容易产生依赖和惯性,尤其是经过几轮教学循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往往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认为可以从容应付日常的教学工作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阅读,潜心研读教育大师的名著,走进大师,倾听大师心声,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

我们提倡教师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除了重点阅读教育大师的经典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等,还可以读专业理论(含专业报刊)和文化类的书籍。教育经典可以有选择地先啃两三本;专业理论主要挑选与所教学科有密切关系的书籍,特别注意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剖析和实践指导用书,如严育洪编著的《课堂焦点:新课堂教学九辩》;文化知识类书籍指的是有关教师专业素养和社会性知识的书籍,为的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作家贾平凹说过:“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这里说的是文学创作中的读书借鉴,但与教学提升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教师,即使是名师,只有在阅读别人思想的时候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走到了什么地方,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才能洞晓怎样去继承、改革和创造。我以为:教师的人生阅历一部分从自己的生活中来,一部分从别人的书本中来。书读得多了,你的体悟就会日渐丰富,对你的心灵健康、教学智慧的培育必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

二、追求职业信仰

教师的职业自觉,对于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职业觉醒者。这种觉醒,既是对自身作为一个人的超越性的确认,又是对作为“教师”这个对象性职业的意义的确认。这种觉醒并非个人利益的盘算,而是源自心中的信仰。具有职业自觉的教师必然会在追求职业信仰的过程中经常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得失,自觉省察;同时,关注教学意义的存在去追求教学智慧,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产生职业倦怠,始终坚守职业信仰。

1.自觉省察,发展智慧

人需要反思自己,教师尤其需要时常省察自己的教育实践,因为这是使教师发展智慧的自我心灵观照和实践得失验证。无论是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教师抑或是走进不惑之年的成熟教师都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追问:“我为什么这样教?”——认清自己教学的价值取向;“我教出了什么效果”——分析自己教学的动态目标;“教学之后我又做什么”——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这种自觉省察,是教师掌握自我认识这个法宝的开始,经过实践、研究、反思、运用的铸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将引导教师完成三个环节的研究过程:(1)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带着研究的渴望进入教学现场;(2)对教学具体事件进行现场观察和细节描述;(3)对描述的教学事件进行深入的理性反思。这样,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创设了研究空间,丰富了研究意义,使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得以澄清,从而使教师透视出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经过反思,生成缄默知识,发展成具有个性的实践智慧。自然,每一位追求教育智慧的教师在自觉省察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灵魂深处的得失、成败和苦乐的冲击。要想永葆教学的青春活力,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局限和潜能,在相对的自我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铭记教学历程中的两类特殊教学片段:一类是上得精彩的课,一类是上得糟糕的课。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真正的教学勇气,不光能从成功的课例中获得教学的丰富感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更要从失败中寻找问题的症结,在自觉反省中获得对教学的深刻认识,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赢得新生。一位追求职业信仰的教师,如果不能真正经历上述心灵加工过程,不能在明了成败、得失中寻找一种与自己的本性更加融合的教学方式,那么真正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善就是一句空话,教育智慧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2.关注教学意义,生成智慧

有自觉省察意识的教师必然会关注自己教学的意义,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意义的创造既不是教师慷慨激昂的讲解,更不是一追到底的师生问答,它是师生丰富的精神活动,是心灵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请看教学片段《我是您的儿子》。教师是这样组织学生交流词语的自学情况的:

生1:我学会了“噙”。“老大娘噙着泪”,也就是“热泪盈眶”的意思。

师:(反问点击)“噙着泪”和“热泪盈眶”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生2:它们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都是眼里含着泪。

生3:我觉得虽然都是眼里含着泪,但这眼泪不一定就是“热泪”。

师:有意思!那课文中老大娘的眼泪是“热”的还是“冷”的呢?请大家细读上下文,再来发表自己的感受。(生细读课文)

生4:我觉得老大娘的泪是冷的。因为课文中写到“老大娘眼里噙着泪:‘解放前,大雪堵门,地主来逼债,把我赶出家门,住人家的牛棚……’‘’那情境是多么凄惨,怎么能是热泪呢?”

生5: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此时的老大娘是十分激动的。课文中这样描写:“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此时此刻,大娘眼里的泪水是感激的、幸福的,当然是热的。

师:大家说得不一样,但都有道理。当焦裕禄动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的时候,老大娘感动极了,眼里噙满了热泪。当老大娘因此想起了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心里悲凉极了,眼泪就会变冷了。谁能把大娘的这份感动和幸福读出来?(学生朗读很投入,显然受到了感动)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大娘眼里噙着泪水,要说的话说完了吗?你能替大娘说下去吗?

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讨论大娘的眼泪到底是“冷”的还是“热”的,是教师的智慧点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大娘十分复杂的情感波澜,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说大娘还没有说完的话,使情感在反复熏陶中升华。这一教学细节的意义生成,完全是由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智慧的教学点燃了学生心灵之火,学生内心才会萌生智慧的思维。

职业觉醒源于心中的信仰。教师职业信仰的根基在于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方面要学会自我倾诉,与自己心灵对话,寻找心灵世界的导师;另一方面要学会相互倾诉,特别是和高品位的教育著作对话,沟通彼此的心灵,编织心灵世界的地图。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找回自信,只有找回自信,才能洞晓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因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