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胃病的饮食调养
19070400000008

第8章 常见胃病症状的饮食调养(2)

(二)嗳气

1.嗳气的概念

嗳气,俗称“饱嗝”,是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管由口排出为临床特点的病症。一般,浊气排出后,胃中有舒服感。嗳气多因食滞、痰浊、气滞及脾胃亏虚所致,但临床上以气滞及脾胃功能失调多见。故《景岳全书·恶心嗳气》中谓:“嗳气多由滞逆,滞逆多由气不行。”也就是这个意思。临床表现,以胃中浊气上逆,经食管由口排出为主症,并可见脘腹胀闷、胃脘不适等胃肠道症状。根据症状表现不同,可辨证为食滞不化、痰浊中阻、痰热内郁、肝气犯胃、脾胃气虚五型。食滞不化型,有食后嗳气频作,气味酸腐而臭,脘腹饱胀、恶食、苔厚浊、脉滑等;痰浊中阻型,有嗳气胸闷、恶心欲呕、晨起眩晕、苔腻、脉弦滑等;痰热内郁型,有嗳气口苦、胸闷脘胀、苔黄腻、脉滑数等;肝气犯胃型,有嗳气吐酸、腹胀胁痛、每因精神抑郁而加重,苔薄、脉弦等;脾胃气虚型,有嗳气时作而进食止、嗳声低弱、神疲乏力、食少、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西医认为,嗳气为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其中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脱垂、胃扩张、胃下垂、消化不良等胃病,均可出现本症。

2.治疗嗳气的饮食调养方

(1)山楂、麦芽、神曲各10g,陈皮、茯苓、法半夏各6g,炒莱菔子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清食导滞、和胃降逆,适用于食滞不化型食后嗳气频作等。

(2)茯苓、香橼皮各15g,陈皮、杏仁各6g,法半夏、竹茹、枳实、金银花各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清热化痰,适用于痰热内郁型嗳气口苦等。

(3)党参、山药、茯苓各12g,陈皮、法半夏、枳壳各10g,木香、砂仁、旋复花包各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健脾益胃、降逆,适用于脾胃气虚型嗳气时作等。

(4)刺猬肉、葱头各150g,陈皮15g,熟猪油、料酒、白糖、酱油、姜末、味精、水淀粉各适量。刺猬肉沸水氽后洗净,切成肉丝;葱头去皮洗净切成细丝,陈皮洗净后切成指甲片状。油锅烧热,入熟猪油至六成热时,入刺猬肉煸炒,再入料酒、酱油、姜末、白糖翻炒,待肉丝熟后盛出。锅内再放入熟猪油至八成热,入陈皮、葱头丝煸炒,入精盐翻炒,再下刺猬肉丝、味精炒匀,最后淋上湿淀粉搅匀即成。佐餐适量食用,隔日1剂。功能理气健脾、止痛化积,尤适用于气郁食滞型嗳气呕吐等。

(5)香橼皮100g,砂仁30g。共为末和匀,贮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6g,温开水送服。功能醒脾和胃、顺气,适用肝胃气滞型嗳气呕吐等。

(6)陈皮6g,刀豆壳10g。水煎,代茶饮,每日1~2剂。功能降气止呃、和胃止呕,适用于胃气不和型嗳气恶心呕吐等。

(7)香橼皮、佛手各10g,水煎代茶饮,每日1~2剂。功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适用于肝郁气滞型嗳气胸闷等。

3.治疗嗳气的粥疗方

(1)陈皮、刀豆壳各6g,生姜片、川楝子、郁金、旋复花包、法半夏各10g,大米100g。前6味水煎取汁,入大米加水煮成稠粥即成。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能疏肝降气、和胃止呃,适用于肝气犯胃型嗳气频作等。

(2)陈皮、茯苓、法半夏各10g,制南星、苍术、甘草各5g,砂仁3g,粳米50~1000g。前7味水煎取汁,入粳米加水煮成稠粥即成。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能化痰顺气,适用于痰浊中阻型嗳气胸闷等。

(3)党参、茯苓各12g,陈皮、山药、法半夏、枳壳各10g,木香、砂仁各5g,甘草3g,大米100g。前9味水煎取汁,入大米加水煮成稠粥即成。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能健脾益胃、顺气,适用于脾胃气虚型嗳气时作等。

(4)刀豆、莱菔子各30g,粳米100g。共加水煮成黏稠粥服用。

每日1剂,分1~2次服用。功能顺气降逆、行气消胀,适用于脾胃气滞型嗳气上腹胀满等。

(5)佛手柑片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粳米煮粥,加入佛手柑片纱布袋,再煮15min后,入冰糖调化即可。每日1剂,去纱布袋分2次服用。功能行气、养胃、止痛,尤其适用于肝胃不和型嗳气反酸等。

(三)吞酸

1.吞酸的概念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又称泛酸。本病症多因肝气犯胃所致,常与胃痛、嗳气兼见,但亦可单独出现。吞酸有寒热之分,如清·李用梓《证治汇补·吞酸》中说:“大凡积热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所以在临床上,可以从舌脉辨明寒热,如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者,为热证;如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者,为寒证。热证型吞酸,吞酸而兼有心烦、口干、口苦或口渴,胃脘胀满,嗳臭腐气,大便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寒证型吞酸,吞酸兼见脘胀不适、喜温喜按、嗳气臭腐、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等。

西医认为,胃酸过多与吞酸的含义一致,认为胃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胃病,均可见此症。

2.吞酸的饮食调养原则

本病症主要由肝气犯胃所致,故注意情志调达,解除七情致病的因素,是预防本病症的主要环节。

(1)本病的预防,首先应饮食有节,不过食寒凉生冷、酸辣煎炸,以保护脾胃及胃气。

(2)应根据吞酸的兼症不同,采用不同的饮食调护。一般,饮食宜清淡,避免膏粱厚味。对于吞酸而食欲不振者,应少量多餐,并以米粥为主,以调养胃气;如为脾胃虚寒型吞酸,米粥等可加入生姜、红枣等同煮,以宜通脾阳、调和脾胃。

3.治疗吞酸的饮食调养方

(1)党参、陈皮、茯苓、神曲、谷麦芽、白术各10g,木香、砂仁、半夏、吴茱萸各6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温中散寒、和胃制酸,适用于寒证型吞酸等。

(2)胡桃仁18g,砂仁6g,生姜片适量。前2味共为末和匀,临睡前用生姜汤送服,每日1剂。功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证型吞酸等。

(3)煅石决明、煅牡蛎各等份,共为末和匀备用。每日3次,每次3~6g,饭前服;煅牡蛎、煅鸡蛋壳各等份,共为末和匀备用。每日3次,每次4.5g;鸡蛋壳与佛手花按2∶1混匀炒黄为末,备用。

每日1~2次,每次6g,温开水送服。煅牡蛎、茴香各等份,共为末和匀备用。每日1~2次,每次9g,温开水送服;煅牡蛎、淮山药各30g,共为末和匀备用。每日3次,每次9g,温开水送服;乌贼骨120g,砂仁30g,共为末和匀备用。每日3次,每次3g,白开水送服;煅蚌壳4只,为末,与红糖一起拌匀备用。每日1~3次,每次6g,白开水送服。以上各方均有制酸等作用,可用于吞酸等。

4.治疗吞酸的粥疗方

(1)乌贼骨18g,煅瓦楞子20g,黄连6g,吴茱萸2g,大米50~100g。前4味水煎取汁,入大米加水煮成稠粥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能清肝泄火、和胃通降,适用于热证型吞酸等。

(2)香菇30~50g,白茯苓粉20g,白及粉、象贝粉各10g,乌贼骨粉5g,牛奶500g,大米200g,细盐、麻油各少许。大米淘洗干净后用水浸泡2h,香菇洗净后切丝用温水浸泡。大米及泡水用大火烧开,随即加入乌贼骨、象贝、白及、白茯苓及香菇丝,改用小火熬约20min,待粥稠后倒入牛奶,略煮沸片刻起锅入碗,稍加细盐、麻油调味即成。每日1剂,分3次温热服用。功能制酸、补虚、止血、止痛,尤其适用于吞酸等。

(3)狗胃1只,白胡椒5g,姜3片,糯米150g。狗胃洗净切片,白胡椒捣细,糯米淘洗后浸泡2h。各味一起加水,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煮成稠粥,加适量盐调味服用。隔日1剂,分4次服用,每日温热服用2次。功能温脾胃散寒,适用于寒证型吞酸等。

(4)神曲15g,粳米50g。神曲捣碎,粳米淘洗干净,加水一起煮成稠粥服用。每日1剂,空腹温热顿服,可连用2~3剂。功能健脾胃、助消化,适用于寒证型嗳腐吞酸等。

(四)嘈杂

1.嘈杂的概念

嘈杂,又名“心嘈”,是一种胃脘、心口部位的症状,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憹、莫可名状的一种病症。正如虞搏《医学正传》谓:“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临床上,本症多因痰火、肝胃不和、胃热、血虚等所致。本症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嗳气、吐酸、胃痛等症同时并见。临床上,根据症状不同,可分为胃热、胃虚、血虚三型。胃热者,嘈杂而兼口渴喜冷、口臭心烦、恶心吐酸、或胸闷多痰、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胸闷、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或干、脉多滑数等;胃虚者,嘈杂时作时止,兼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舌淡脉虚等;血虚者,嘈杂而兼面?唇淡、心悸头昏、睡眠梦多、记忆力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西医认为,嘈杂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是溃疡病、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2.治疗嘈杂的饮食调养方

(1)黄芪、党参、桂圆肉、大枣、当归、远志、茯神各15g、酸枣仁、白术、炙甘草各10g,木香、生姜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补益心脾、养血和胃,适用于血虚型嘈杂等。

(2)淮小麦15g,云茯苓、炒谷麦芽、炒白术、白芍、制香附、沉香曲、白蒺藜各9g,陈皮4.5g,大枣5枚,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调气养肝、和胃健脾,适用于阴血不足、肝胃不调型嘈杂等。

(3)焦山楂12g,焦六曲、炒谷麦芽、茯苓、炒白术、大腹皮、白芍各9g,陈皮、炙甘草各3g,制香附4.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平肝和胃、调气健脾,适用于肝胃不和、运化不健、气血两虚型嘈杂等。

(4)橘红30g,白术120g,黄连15g,神曲、生姜各适量。前3味共为末和匀,神曲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3次,每次服20粒,以姜汤送服。功能健脾燥湿、理气和胃,适用于胃虚型嘈杂等。

(5)神曲60g,陈皮、苍术各30g,砂仁45g,生姜适量。前4味共为细末和匀,用姜汁搅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1~2次,每次用50丸,以姜汤送服。功能健脾、理气、和胃,适用于胃虚型嘈杂等。

3.治疗嘈杂的粥疗方

(1)陈皮10g,半夏、枳实、竹茹各12g,生姜、甘草各5g,粳米50g。前6味水煎取汁,入粳米加水煮成稠粥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能清热化痰、和胃降气,适用于胃热型嘈杂等。

(2)党参、茯苓各15g,淮山药、白扁豆、白术各10g,甘草6g,粳米100g。前6味水煎取汁,入粳米加水煮成稠粥即成。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能益气和胃,适用于胃虚型嘈杂等。

(3)人参60g,橘红、藿香各30g,生姜、丁香各15g,粳米适量。

除生姜、粳米外,其余4味共为末和匀,分成5份备用。每天用100g粳米及3g生姜丝加水煮粥,将成时,加入上述药末一份,调匀稍煮沸即成。每日1份,分次服用。功能健脾和胃,适用于胃虚型嘈杂等。

(五)恶心

1.恶心的概念

恶心,是指胃中不舒、时时泛恶、欲吐不吐、欲呕不呕的病症。

正如《杂病广要》云:“恶者,畏恶也,恶心者,想见饮食即有畏恶之心也。”又如《金匮钩玄》谓:“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临床上,本病多因饮食内伤或邪热犯胃,痰饮或宿食停滞胃脘,胃中有热,中焦虚寒,影响胃之和降所致。本病在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病症伴随出现,一般多与呕吐相伴,故有“恶心为呕吐先兆”之说。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可辨证分为邪热犯胃、饮食所伤、痰饮内阻、脾胃虚弱四型。①邪热犯胃型,时欲呕恶伴心中烦热、胃中不宁、口渴欲饮、尿赤便秘、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等;②饮食所伤型,泛恶不宁伴胃脘不舒、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见食即有畏恶之感、口中有酸腐气味、舌淡红苔厚腻、脉滑;③痰饮内阻型,泛恶欲吐伴欲呕不呕、胃脘不舒、胸中满闷、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④脾胃虚弱型,欲吐不吐或欲呕不呕伴食欲不振、厌食倦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等。

西医认为,恶心常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在临床上,急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胃病,均可出现此症。

2.治疗恶心的饮食调养方

(1)山楂18g,茯苓、陈皮、半夏、莱菔子、连翘、竹茹各10g,神曲、苏梗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消食导滞,和胃降逆,适用于饮食所伤型泛恶不宁等。

(2)橘红、茯苓、白术、半夏、桂枝、炒莱菔子各10g,生姜、乌梅各3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化痰逐饮、理气和胃,适用于痰饮内阻型泛恶欲吐、欲呕不呕等。

(3)党参20g,山药15g,陈皮、茯苓、白术各10g,炙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