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原县委书记
海原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大县,是“西海固”的主要成员,虽然贫穷落后,但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著名的“菜园遗存”向世人宣告:华夏远古文明的火光曾照耀过海原的山山水水。
众所周知,以六盘山为代表的陇山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身处陇中山地的海原得天独厚,深受陇山文化的熏陶与养育。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共生共荣,交相辉映。
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商旅,伴随着悠悠驼铃之声,走过了今天的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中西商贸流通也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丝路文化。自魏晋南北朝延续至宋明时期所开凿的石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坐落在天都山、元龙山、玉泉山……佛道二教香火不灭。流过海原东部的清水河蜿蜒如故,曾经的萧关古道,铁马秋风,直入塞外;历代文臣,吟诗抒怀,苍凉往事,并不如烟。
宋夏金争夺天都山,烽火连天。北宋筑西安州城,雄伟宏大,名震一时;西夏王李元昊建天都山离宫,豪华壮丽,宴乐歌舞。蒙元以降,回族入居,伊斯兰文化扎根斯土,异彩纷呈。回族花儿,唱响全国。中华民国时期的海原大地震,神州黯然,山河破碎,时至今日,地震文化遗址历历在目,不可磨灭。
吟诵着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红军将士转战于海原大地,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解放后,海原历届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海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古往今来,多元文化的积淀,使海原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自然环境虽然恶劣,但海原人民从不悲观,他们敢于拼搏,敢于创造,赤心不改,精神不倒。这就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历久弥新而自强不息的文化。
海原县第一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已丑新春,校领导组织人力,着于编写这本文史资料,历时两年,六易其稿,《文化海原》凝结着编写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艰苦劳动。后来,海原方志办的史志工作者和海原一中的几位同志,也加入到了编写者的行列,编辑力量加强了,编纂能力提高了。编写人员在海原雄浑厚重的历史长河中,搜集整理出海原的七大历史文化,即:古老沧桑的菜园文化,悠远深沉的丝路文化,神秘莫测的西夏文化,扑朔迷离的蒙元文化,烽火燃烧的红色文化,震惊世界的地震文化和风情浓郁的回族文化。这七大文化,贯穿了海原文化的古往今来。
结集出版《文化海原》,其作为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十分突出,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全书以历史文化为主线,融史料记载和知识探究为一体,图文并茂,立意高远;全面地介绍了海原的历史文化,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让世人认识海原,了解海原,投资建设海原的一张对外宣传名片。
宁夏社会科学院马平研究员评价该书“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详尽地反映了海原县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可读性强”。每一位海原人,关心海原建设发展的人,闲暇时翻阅品味,会大有裨益的。相信这本书在开发和利用海原的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诸方面,能发挥良好的作用。我们也坚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朴实的海原人民,一定会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让古老的海原焕发青春,充满朝气,顺利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建设和谐富裕新海原”而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读后浮想联翩,欣喜之余,聊表数语荐贺。
是为序。
2012年8月
海原概述
一、海原的现在
1.地理概况
海原县属中卫市管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北麓,地处北纬36°06′~37°04′,东经105°09′~106°10′。东连宁夏同心县、原州区和甘肃环县,南接宁夏西吉县,西邻甘肃省平川区、会宁县,北临宁夏中卫沙波头区和中宁县。境内东西长约108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土地总面积6427.2平方公里,约占宁夏全区土地面积的9.7%,是宁夏国土面积第二大县。
海原县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区,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山势错落,地形多样,呈波状起伏,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境内南华山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是宁夏第二高峰。清水河流域相对地势较为平坦,最低的高崖乡红谷村海拔1330米。海原县平均海拔1954.3米。全县共有耕地229万亩,其中水浇地39.29万亩。
2.气候状况
海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有“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的特点。雨季集中,南北干湿不均,干旱、风沙、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最为严重,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甚至会出现四季连旱现象。年降水量平均值为362.6毫米,且较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时达706毫米,最少时仅为194.5毫米。蒸发量多年平均值为2096.6毫米,一年中各月蒸发量以6月为最,以1月和12月为小。
3.人口状况
海原县现辖海城、李旺、七营、三河、西安5镇,高崖、关桥、甘城、贾塘、郑旗、史店、曹洼、九彩、李俊、红羊、树台、关庄12乡,甘盐池、老城区、新区工业物流园区3个管委会及南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设166个行政村,1151个村民小组,8个城镇社区居委会,县政府设在海城镇。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总人口47.03万人,是宁夏人口第三大县。其中回族人口32.77万人,占总人口的69.7%;农业人口41.94万人,占总人口的89.17%。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4.16万人,女性人口22.86万人。
4.资源状况
海原县水资源十分贫乏,多年平均常流水径流量2618.5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3807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石油、白云岩、耐火黏土、铜等19种,矿产地62处。其中石膏是海原县的优质矿藏资源,全国最大的石膏矿床——宁夏贺家口子矿床横跨海原县东北部高崖、李旺、七营一乡两镇,矿石裸露,极易开采。另已初步探明石油储量3.31亿吨,占六盘山油气盆地总储量5.25亿吨的63%,开发前景良好。此外百万亩草山资源和以发菜、蕨菜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以马铃薯、豆类、肉类、皮毛、瓜果、油料等为主的农畜土特产品资源也相对丰富。
海原栽培作物共有四大类:一是禾谷类作物,主要有小麦、糜子、谷子、荞麦、莜麦等;二是豆类作物,主要有豌豆、扁豆等;三是薯类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等;四是经济作物,主要是胡麻、小茴香、硒砂瓜等。海原养殖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羊、牛、驴、骡、马、猪、鸡等。
5.交通状况
2000年后,海原县境内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中宝铁路、福银高速公路、银平公路、中静公路等省道纵横过境;潘西路、海黑路、海靖路、海同路、海李路等县道网状辐射;兴高路、郑九路、小红路、树关路、徐黄路、陈马路、徐白路等乡道四通八达。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841.6公里,其中国道73.8公里,省道329.2公里,县道160.1公里,乡道659公里,村道619.5公里。三河镇为县内交通枢纽,距六盘山飞机场仅30公里,有便捷的铁路、高速公路和省道,是北拓南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
6.优势产业
海原是一个农业大县,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形成了马铃薯、小茴香、苜蓿、硒砂瓜等特色种植作物。养殖业以牛羊为主,牛羊肉在区内外名气较大。羊羔肉、二毛皮享誉全区乃至全国;石膏和镁矿为海原的优势矿产,规模大、含量丰富、质地优良,凭借资源优势已有淀粉生产、硅镁合金、金海石膏企业落户海原;交通运输业是海原最大的外向型经济优势,经多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占县域经济15%以上的支柱产业,2800多户长途货运个体户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11770辆货车在祖国各地运行。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企业逐步增多,逐渐成为海原经济增长的支柱。
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海原县迎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7.教育卫生
2010~2011学年度,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63所,教学班级2396个,在校学生97386人,其中女生46780人,占48.04%,回族学生71295人,占73.21%,回族女生34963人,占回族在校学生的49.03%。全县有小学334所,小学在校学生58845人,小学适龄儿童43415人。全县有普通中学26所,共有在校学生25827人(高中在校学生6285人,初中在校学生19542人),女生12692人(高中3152人,初中9540人)。本年普高报名人数2894人(回族1479人)录取1811名,录取率为75.05%。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家,卫生技术人员99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50张,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98.54%。
二、海原的过去
1.先秦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海原生活。“菜园文化遗址”向人们昭示这里曾经有过的远古文明。夏商周时期,这里是戎人居住的地方。戎人以逐草随畜、射猎禽兽为生,惯于马上生活,擅长骑射。戎人中以义渠最为强大,海原地区是义渠的势力范围。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72年,秦国诱杀义渠戎王,在北方新建了陇西、北地、上郡三个郡,海原地区属北地郡。秦筑长城拒胡,三郡一半多的地方(包括海原)在长城线以外,这说明秦对长城线以北的三郡地区的控制是不牢固的,这里仍然以居处无常、人数不多、难以约束的游牧民族为主。直至秦统一六国后,向匈奴发起进攻,才将实际控制区向北移到阴山山脉。
秦汉交替时,匈奴趁机南下至朝那(今原州区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县南),海原成为匈奴的控制区域。西汉中叶,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以征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匈奴远遁。东汉时期,对包括今海原地区的安定郡影响最大的要数羌人。东汉一再安置羌人降众于安定郡,屡次在安定郡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征服羌人的战争,在羌患严重时又逼迫安定等地百姓离乡背井,远徙至关中地区。长期的战乱,使人口锐减,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3.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400年分裂的局面,中国重新统一。605年,隋炀帝在今海原东部的萧关设立他楼县,隶属原州,这是海原县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建置。吸取隋朝覆亡的教训,唐初特别是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及各族间矛盾的措施,获得了130余年的兴盛时期,国内政治统一,社会安定,四境的安全得到保障。公元632年,唐太宗在他楼城设缘州,以安置突厥降户。649年,党项羌族大规模内迁,海原所在的萧关、天都地区从此成了党项羌族的“行歌作乐地”。705年废他楼县,以其地另立萧关县,县城设在百草军。851年,升萧关县为武州。这些建置的设置,使今海原县东部的清水河流域不断得到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唐对海原盐池食盐的开发和利用。“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海原盐池盐湖就是唐十八大盐湖之一。
唐代,因军事需要,养马业在西北十分兴盛,海原所在的萧关、天都一带正处在原州、会州养马区的核心地带,因水草丰美,盛产良马。所产马匹脚力强健,冒箭矢而不惊,遇刀枪而不退,闻鼓疾驰,为军队所喜爱。
763年,吐蕃乘安禄山反叛之机,在西北抢占地盘,海原全境被吐蕃占领长达86年。直到849年,才因吐蕃内乱,使萧关得以光复。
4.宋元时期
海原地区在宋夏斗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李继迁攻占战略要地灵州(现宁夏灵武县),即宋咸平五年(1002年)或次年,海原地区就被西夏所夺取。西夏称今海原的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为天都山,因此简称海原地区为天都。天都地邻宋境,为“畜牧耕稼膏腴之地,人力精强,出产良马”,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宋夏矛盾斗争的继续和深入,西夏日益加强对天都的经营,借以作为南疆重镇和进攻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