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02

第2章 序(2)

西夏在夺取天都后,建南牟会城。南牟会城背山面水,川原平旷,牧草丰美,森林茂密,地理形势与自然环境优越。西夏还于南牟会城置监军司,元昊派大将野力遇乞守天都,号“天都大王”。李元昊于1042年纳妃没氏,营造离宫,“内建七殿,极壮丽,府库馆舍皆备”,“日与没氏宴乐其中”。1081年(宋元丰四年),宋五路攻夏时,宫殿为李宪所焚。

西夏据天都地势之利,进可攻,退可守,每聚兵以十数万计。立国初,与宋进行的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其中的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就是以天都为基地,向宋朝发动进攻,并取得胜利的。以后,西夏多次在天都集结军队,构成对宋的严重威胁,宋朝为改变被动处境,决心把夺取天都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目标来进行。

1096年,宋朝于西夏内部矛盾重重、国势衰落之际,对西夏实行强硬政策。在军事上采纳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市)章楶进筑城寨的办法,从筑平夏城(现原州区黄铎堡,遗址尚存)开始,步步进逼西夏,并于1098年农历十二月,趁西夏围攻平夏之败,派郭成、折可适出荡羌寨(即没烟后峡,在今海原撒台村东,遗址尚存),分六路突袭天都,俘夏统军嵬名阿埋、监军妹勒都逋,天都遂为宋所有。次年,宋朝调环庆、熙河、秦凤、泾原四路军队约5万人,于秋苇川(今海原县马营村西)、洒水平(今海原县城所在地)、南牟会构筑城寨。历时四月毕工。南牟会赐名西安州,洒水平赐名天都寨,秋苇川赐名临羌寨。派名将折可适为第十三将驻西安州,兼知州。西安州驻守戍兵7000人,天都、临羌两寨各3000人。西安州下辖22个堡寨,与平夏城、镇戎军(今原州区)互为声援,应接萧关(在今海原县高崖乡),从而构成了防御西夏入侵的防线。

宋朝南迁后,无力北顾,西安州与怀德军(即平夏城)先后于1126年农历九月和十一月被西夏所占据(中间短时间曾被金占领,后应夏请求归还),自此直至1227年蒙古军灭夏,西安州一直在西夏的有效统治之下。

总计,从宋咸平初(1002年或1003年)西夏夺取海原地区,到1227年夏亡的220余年间,除宋统治海原地区约28年外,西夏统治海原地区将近200年之久。

1227年,蒙古攻夏,占领西安州。成吉思汗以今海原县城所在的西夏东牟会辟为哈老徒(海喇都)行宫,并可能逝世于此。以回回为主的蒙古探马赤军驻屯海原,成为海原县境新的主人。随军东来的古土布(伊斯兰教教团导师)先贤传播伊斯兰教于海喇都(今海原县城)、脱烈堡(在今曹洼乡)、萧关等地,部分驻屯的蒙古人也改信了伊斯兰教。特别是驻守在开城(在今原州区)的安西王阿难答“皈依回教,信之颇笃,因传布回教于唐兀(西夏)之地,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大半”。元成宗死后,阿难答与皇后伯员氏等策划政变,事泄,于1307年被诛。

阿难答被诛后,元世祖第七子奥鲁赤玄孙阿剌忒纳失里大约于1320年被封为西安王,建都西安州城。西安王受命在海喇都地区建造太庙(今称蒙古堡庙),并于1323年完工。1328年西安王发动政变,迎立新帝,随以拥戴之功,由西安王进封豫王。1330年,元朝在西安州的豫王王府置王傅、府尉、司马各两员。后又升王傅为王相,地位进一步提升。

蒙元时期,海原是重要的军屯地,先后多次安置军队屯田。1324年,元朝置海喇都屯田总管府。次年,又在海喇都屯田总管府设立惠远仓、永需库。1347年,又增设海喇都屯田两处。海喇都屯田总管府的设置,使海原县境的土地在元朝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力开发,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元朝称今海原县城所在地为海喇都,后简称海城。以后海原置县,即以此取名。

5.明清时期

1368年,明代取代元朝,元顺帝率残余武装避居漠北草原,以后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他们经常纵兵骚扰明朝。至天顺、成化时期,更有活动于河套地区的鞑靼各部,不断地侵犯明边,当时称为“套寇”。为防御蒙古侵扰,明在北边和西北边先后设置了九边重镇,同时,还在固原所属三镇健全了卫所制度。就海喇都而言,设置了西安、镇戎、平虏三个守御千户所,归固原卫管辖。卫所实行军屯,有敌防敌,无敌耕牧。

明灭元后,海原地区居民很少。境内有藩牧地、卫所军屯地,另外还有官吏的养廉地。对于土地的经营仍以畜牧为主,兼有农业。明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竞争激烈,政治一片混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海原占有牧场的藩王竞相掠夺土地,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明末,海原地区连年荒欠,社会动荡不安。明亡的那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海原。

清朝入主中原后,海原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由于蒙古各部已成为清朝的藩属,来自北方的威胁和骚扰已不复存在,为海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明末的动乱,人口星散,境内一片荒芜,土地开发极需人力。

清政府首先废除了藩王牧地,暂归卫所管理,并于顺治三年(1646年)设盐茶厅着手清丈固原以北的海原及同心的地亩,招人垦荒,收取租税,监管一些民事。当时盐茶厅主要管理盐茶买卖,因此遂将治所建在固原城内。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卫所,原有卫所军屯地及原藩王牧地尽归盐茶厅,继续召民开垦。至乾隆年间,海原地区的经济已有了相当的恢复和发展,人口繁衍,民事纠纷日渐增多,为适应客观需要,遂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农历四月,将盐茶厅移驻海城。

同治十年(1871年)陕甘回民起义被镇压后,左宗棠奏请设置海城县,海城县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农历十月成立,时属固原州,管辖的区域除现海原县外,还包括西吉县大部分,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在今甘肃平川区)。起自元朝的海城之名,遂为清政府所沿袭。

从清初后的200多年间,固原地区包括海原在内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被大规模开垦,延续几千年的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被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的经济结构所代替。

海原是重要的回民聚居区,在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特别是后期,海原回民时有起义,给清王朝以打击。前期有鸦儿湾马四阿訇响应苏四十三的起义和小山田五阿訇起义。特别是同治元年(1862年)的陕甘回民大起义,盐茶厅是最早响应起义的地方之一。自同治元年起,盐茶厅战乱达十年之久,海原地区大伤元气,人口稀落、土地荒废。

6.民国以后

民国3年(1914年),北京国民政府因本县名与东北奉天省之海城县重名,遂改海城县为海原县,时属甘肃省陇东行署。民国9年(1920年),海原发生8.5级“寰球大震”,其惨烈程度世所罕见。由于政府救助不力,人民灾难深重,死亡者十之八九,建筑被毁,一切化为烟云。

1949年8月11日,海原全境解放,时属甘肃定西专区。海原解放后,广大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地震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海原回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渐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1953年,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州成立,海原属之。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海原划归固原行政公署。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海原划归中卫市管辖。

综前所述,自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人类在海原生活。自秦灭义渠置三郡后,又较早地归入了中国版图。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步履蹒跚,经济发展缓慢,战乱不止,地形封闭,人口稀少,这些都成为它发展不利的因素。

历史给海原的包袱是沉重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海原的潜力和优势,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艰苦奋斗,开拓前进,逐步改变海原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海原的未来

海原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社会、经济、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自然条件和“十年九旱”的影响,和宁夏平均发展水平以及周边县区相比,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落后,贫困程度还比较深。2011年,全县人均GDP为6386元,占全区平均水平的6.9%;农民人均纯收入3627元,占全区平均水平的6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1元,占全区平均水平的73.7%。“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原县面临着又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海原县委、县政府已为我们描绘出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其近期目标主要有:

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新海原”这一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大县城建设”两大工程,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新型能源扩规达产,文化旅游振兴繁荣”三大行为,狠抓“节水农业、扶贫开发、招商引资(善)、商贸物流、民生改善”五项重点工作,大力弘扬震柳精神,全力打造节水能源示范县、工业物流崛起县、教育文化先行县、民生改善先进县、社会管理创新县。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50万元,同比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4060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0元,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总额6.5亿元,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其2020年远景目标是: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第三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社会保障更为完善,公共服务达到全区平均以上水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8000元,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地方财政收入为3.1亿元,固定资产累计达到68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6000元和12000元以上;人口数量明显控制,人口质量明显提高。将海原县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新海原。

“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的“八大”工程是:

两城拉动工程:加快建设新区工业园、物流园,使其成为国家级东部产业承接地和宁南山区最大的集物流、交易、配送、仓储、修理、信息“六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在老城区以民族古镇建设为抓手,规划建设“五馆”(体育馆、民俗博物馆、地震博物馆、花儿艺术馆、红色文化纪念馆)、“两园”(回乡风情园、牌路山森林公园)、“五基地”(蒙元文化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回乡风情体验基地、西部影视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条街”(剪纸刺绣一条街、汽贸维修服务一条街、民族餐饮一条街、民族用品一条街),把老城建设成集教育、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回乡风情的特色城镇。

移民攻坚工程:按照“迁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坚持以县外移民为主、县内移民为辅,整村搬迁,集中安置,规划五年移民5.6万人,其中县外移民3.9万人,县内移民1.7万人。

交通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老城——新区高速公路、新区火车站,争取平海铁路、平海高速公路立项建设,全面提升“四纵五横”通达水平,构建四通八达、大进大出、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努力建成宁夏交通运输第一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解决26.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高崖自治区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努力建成宁夏中南部旱作节水产业示范县。

特色产业工程:建设面向全区、全国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小茴香种植基地,打造剪纸刺绣、民族用品、清真厨艺“金片”,力争滩羊皮草走出国门、畅销世界,努力建成全国小茴香第一县,宁夏剪纸刺绣、清真厨艺第一县。

招商引资工程:依托自然、人文、产业等资源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实行全民招商、全党招商,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企业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投资30亿元以上。

生态建设工程:以“四山”(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凤凰山)、“两城”(老城区、新区)为中心,以公路、田间林网为补充,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绿色通道等工程,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2%,努力构筑宁夏南部生态绿色屏障。

教育强县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强力推进职业教育,把我县建成宁南山区职业教育基地。依托地震、菜园、蒙元、红色、花儿、西夏、民族等多元文化资源,变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打造文化大县。

民生保障工程:加快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这个宏伟蓝图,需要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去拼搏、去创造、去开发。我们相信,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有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有海原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广大海原人民的勤劳、智慧,海原这片虽然贫瘠但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海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