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13

第13章 海原的西夏文化(4)

天都山孕育西安州

要说西安州,就得追溯往事,先看天都山、南牟会及元昊离宫。

天都山古称牵屯山,因其水草丰美,战略位置重要而受到西夏人的重视。西夏党项人在东荡西杀、南征北战中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他们改“牵屯”为“天都”。天都者,帝王之都城也。据说西夏语指“上吉之地”。显然,天都地区丰富的水草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西夏王国游牧民族的人间仙境。西夏人占据天都山,多次出兵,对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如好水川和定川寨之战,西夏由天都出兵,使宋损兵折将,关中震恐。西夏王元昊还在天都修建离宫,大有直取长安的勃勃野心。除西夏大将军野利遇乞以“天都大王”之名镇守此地外,天都山下还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鼐摩会城。

鼐摩会又叫南牟会。宋咸平年间,西夏首领李继迁在天都山下建造南牟会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吐蕃向宋进贡良马,在天都山被李德明部下万子太保劫掠而去。两国无可奈何,一任西夏人在天都山地区纵横驰骋。宋天圣九年(1031年),李德明去世,长子元昊继位,在天都山设监军司,并派野利遇乞率重兵驻守此地。

天都山造就了鼐摩会与昊王离宫,并因此而成就了西安州城。

西安州雄踞五路要地,西夏人曾在此地多次集兵攻掠宋朝。东出没烟峡至彭阳;东南出石门可至镇戎军与渭州泾原路;东北出萧关可至韦州、折姜会而入环庆路,并经金汤城、保安而入鄜延路;南越月亮山经宁安寨、德胜寨、静边寨可至秦州而入秦凤路;西出通会堡可至会州、兰州而入熙河路。

西安古城气势恢弘

站在南华山上可以看见10多个紧贴在城墙上的马面。高4~8米,夯筑层厚度达8厘米的残墙仍然能透出当年的恢弘气势。

西安州城为黄土夯筑,平面方形。《海原县城隍庙志》说:西安州古城每边长2.5里,周长10里;墙厚4丈,有墩的地方厚6丈。根据现有墙体,估计原城高及壕阔均在4丈左右。古城南墙有20个墩台(马面),其他三面各为19个,共计77个墩台,东、西、北三面城墙上有城门楼。城北向南第七墩处筑有隔墙,将古城一分为二,北城占三分之一多。整个城呈“日”字形。东西北三座城门均为砖洞双层顶楼,且都有月楼(瓮城)护守大门,月城为闸门小楼,顶挂吊桥。南城建筑为四街(东西走向)八巷(南北走向),北城三街九巷。南城中心有南北走向大道一条,穿过隔墙门,直达北城,中间经过钟鼓楼,与东西大道形成十字街道。相传城中有72座庙宇,360眼水井。东门外有演武厅,人称东教场,设有点将台、司令台、行刑台、箭靶场等。东西城门上及城外设有8个烽火台。民间说:八烟台,联防哨,内外有事探马报。城内原有1口大钟,高2.5米,口径1.2米,声音洪亮,声达40里外。老城西南角有1座古塔,为13层6角砖塔,顶冠宝瓶明珠,相传是宋夏时期建造的佛教寺院。清道光年内,寺院内20间僧房曾用作私塾。

建州西安防御西夏

位于西夏南疆的天都地区,介于宋五路之间,成为西夏人攻掠宋朝的大本营,尤其是1042年,西夏皇帝李元昊在此修造豪华壮丽的南牟会城及离宫,天都遂一度成为西夏王国的政治军事中心,这使宋王朝惶恐不安。时为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的范仲淹于1043年2月曾说:“今元昊于天都山营造新居,已逼汉界,如更许大号,此后公家文字并军民语言,当有西朝、西帝之称,天都山必有建都郊祀之僭。其陕西戍兵边人负过必逃,盖有所归矣。”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西夏人凭借天都,四出攻掠,使宋朝五路不得安枕。望而生畏的天都山真成了宋朝人的后顾之忧。

为北伐西夏,宋朝决定贯通泾原路与熙河路,即由渭州(今平凉)到兰州东西连成一线,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北伐西夏的态势。要打通泾原与熙河路,最大的障碍就是天都。为夺取这一堡垒,宋朝任命渭州知州章楶为泾原路经略使。章楶采取了步步为营、节节进逼的“进筑”战略部署,于绍圣四年(1097年)构筑平夏城,作为前沿指挥部。第二年又在没烟峡(今海原苋麻河)筑通峡寨和荡羌寨,兵锋指向天都腹地。时折可适夜袭天都成功,为建造西安州创造了条件。

要守住天都,防止西夏人反攻,南牟会已远远不能担此重任了。于是,章楶急奏朝廷:在秋苇川、洒水平、南牟会另建新的城池。他在给朝廷的“黄帖子”上说:“天都乃畜牧耕稼膏腴之地,人力精强,出产良马,夏人得此能为国,失此则于兵于食皆有妨阙。将来进筑城寨,占据了当,夏人所有,唯余兴灵,虽为灭亡,大势已定。”随后他又奏道:“鼐摩会、秋苇川、洒水平皆是两路襟喉之地,川原广阔,形势雄壮,若非宿以重兵,未易弹压西贼,张皇国威。”朝廷采纳了章楶的建议,遂调动数万兵力,征用数万民夫构建新的城池。

四月十日,春暖花开,三座城寨同时破土开工。南牟会边长为1200步,秋苇川和洒水平寨子为800步。四月十七日,朝廷赐名,南牟会为西安州,秋苇川为临羌寨,洒水平为天都寨。五月四日,朝廷任命折可适为西安州知州,全权负责州城创建事宜。直到当年秋八月,西安州才告竣工。

创建西安州,对宋王朝来说,不但控制了天都地区,更重要的是威慑陇右,粉碎了西夏人五路犯宋的梦想,边患从此解除。

张叔夜提议建州城

张叔夜,开封人,宋之名将,曾任兰州录事参军。其实,主张建立西安州以拒西夏的第一人是张叔夜,而非章楶。当时,西夏人由天都屡犯兰州,致使宋朝将士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张叔夜认为要想解除西夏人的威胁,必须据要地而守之。于是,他上书朝廷要求力取天都而建西安州。枢密院根据张叔夜的报告,最终实施了这一方案。从此兰州再没有发生党项羌人从东北大规模进犯的战事。

西安古州几易其主

西夏铁骑驰骋天都40年,宋朝终于忍无可忍,集五路大军伐夏,欲捣灵州老巢。1081年,宋将李宪率熙河路大军克复兰州后,越过屈吴山杀奔天都山,摧毁西夏南牟会,又放一把大火焚毁了当年元昊的离宫。大概是李宪率军抢掠财物太多,辎重太多,最终没有到灵州去会师,而是回到了兰州。

李宪前脚回了兰州,西夏梁太后随即派大将军乙埋收复天都。第二年正月,西夏修复了南牟会城,并在周围创立七堡,加强防务。

1098年,宋将折可适奉命袭取天都山。次年,宋朝用四个月时间构筑城寨,将西夏的南牟会城加以扩建,然后赐名为西安州。朝廷任命折可适为西安州第一任知州,全权负责州城的创建和管理。

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西夏乾顺帝率重兵围困西安州城。此时的西安州城群龙无首,知州不知去向。州判任得敬见大势已去,无力抵抗,只好率领兵民献城投降,西安州又被西夏夺回。其后又被金人短时间占领。蒙夏战争,西夏战败,西安州落入蒙古人手中。

西安古州闻名遐迩

西安州(南牟会)是宋夏两国必争之地,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范仲淹死后留下的《范文正公年谱》看,当时西夏军队共有15万人,而这一带就部署了5万兵力,占整个王朝军队的三分之一,可见这里在西夏军事版图中的作用。西安州的出名不仅因为这里在当时的西夏版图上所处的重要位置,还因为这里出了西夏的一个皇后和一个宰相。

当然,西安州的出名还因为元太祖察合台的第五世孙阿剌忒纳失里曾以豫王身份建都于此。城内马王庙中珍藏着的刻于明万历二年的“竹叶诗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安州的知名度。

西安州出过皇后、宰相

任得敬,原是北宋西安州通判。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崇宗乾顺进攻西安州时,任得敬献城投降西夏。大德三年(1137年),任得敬将17岁的女儿送给乾顺为妃。任妃美貌端庄,通情达理,入宫后,十分受宠。任得敬盼女儿早日成为皇后,便暗中贿赂朝中显贵及宗室掌权者,并买通了御史大夫芭里祖仁。芭里祖仁伺机上表请求皇上之后,乾顺征求朝臣意见,大家都推荐了任妃。次年八月,任妃被册立为后,成了海原历史上见于史料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皇后的汉族女子。任得敬随即被提为静州都统军,封西平公。人庆四年(1147年),任得敬上表请求由西平府入朝为官,遭到朝臣普遍反对。颇有野心的任得敬于是用金银珠宝贿赂讨好重臣晋王察哥。两年后,任得敬入朝,被封尚书令。次年十月,又晋封为中书令。天盛八年(1156年)四月,晋王察哥亡故。九月,任得敬升任国相。西夏历史上,汉人能跻身如此高的地位实属罕见,这也是海原历史上第一位身列宰相级的人物。野心膨胀,欲望无穷,任得敬还想坐到帝王的位子上。篡权夺位的阴谋败露后,任得敬及其党羽全部被诛杀。

相关链接

天都山老爷寺的传说

从海原县的西安州向西行约10华里,就可来到西华山的一条沟里,再顺沟进去大约5华里,就可看到西南半山坡上依山傍崖建有一座古寺,这就是方圆几省闻名的天都山金牛寺。

因民间传说在天都山发现过金牛,因此又将天都山石窟寺称作“金牛寺”,当地人又因石窟有神佛塑像,又称它为“老爷寺”。

金牛寺(一)

相传许多年前,一头强壮的金牛成天游荡在天都山上,奇花异草是它的饲料,清凉的泉水是它的饮水。金牛是一头神奇的仙牛,它每踏出一步,地上就会变出一块乳白色的石头。一块块天都山石记录着金牛当年走过的印记。后来,金牛走到天都山的簸箕掌,突然不见了,钻到厚厚的土地里,它的骨肉化成了金铜矿物。从此,天都山的簸箕掌一带,地下蕴藏着大量的金属物。金牛把血肉献给了人们,人们为了纪念它,就在当年金牛突然消失的地方,建了一座金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