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吉思汗的葬地,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灵州城说。持此说的有《黄金史》《蒙元源流》《蒙兀儿史记》《新元史》等。上述各说的史料依据皆源于《蒙古秘史》:“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儿篾该城(灵武)后即升天。”这条记载只是说成吉思汗在攻取灵州城后死亡,并没有说明成吉思汗死亡的具体时间与地点。所以,这条记载能否作为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城的证据,值得商榷。《史集》所载成吉思汗死于攻取灵州以后北还西夏途中的说法倒是比较可信的。
二是六盘山说,亦为固原开城说。持此说的有《宋史纪事本末》《通鉴续编》《续通鉴纲目》《成吉思汗传》《中国史纲要》《辞海》等。这些史书都说“蒙古主铁木真殂于六盘山”。上述各说的史料依据皆源于《史集》:“亥年,汗进至六盘山,八月十五日登遐。”就连中国最后一位蒙古王爷奇忠义先生也说:“成吉思汗死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也就是说,成吉思汗在清水县身患疾病,在归漠北途经六盘山时病逝的。
六盘山,古称陇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的交接地带,为南北走向。它北起宁夏海原县的西华山、天都山,南至甘肃,陕西,逶迤200余公里,主峰在今宁夏固原县、隆德县境内。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学术界认识基本一致,但这是个笼统的说法,绵延200余公里的六盘山,成吉思汗到底病殂在六盘山的哪一段地方,看法就大相径庭了。问题是,成吉思汗五次亲征西夏,仅在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从盐州川(宁夏盐池县)进攻西夏陇右地区。成吉思汗无论西进陇右还是北还西夏,他走的都是经宁夏海原、甘肃靖远的丝绸之路,毕其一生从未涉足过六盘山以东的固原开城。另外,在开城遗址发现的所有遗物,均为元代安西王宫邸用品,没有一件与成吉思汗有关。还有,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大军还滞留在庆阳界,两年后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才为蒙古所据有,如果说成吉思汗葬在当时还尚属金国统治区的开城,令人费解。
按地理方位,今宁夏海原县城南15里的南华山,即宋夏时期的莲花山,天都山,亦称雪山,居六盘山北部。成吉思汗无论避暑,还是病逝地,都极有可能在海原境内的六盘山上。
三是清水县西江说。持此说的有《多桑蒙古史》《中国通史》《简明中国通史》《内蒙古历史概要》《成吉思汗新传》《蒙古历史词典》等。上述各说的史料依据一是源自《金史·撒合辇传》。“八月朝廷得清水之报,知成吉思汗已死,令前线战备暂停。”二是源自《元史·太祖本纪》:“六月,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行宫。”研究者将“朝廷得清水之报”看作“成吉思汗已死于清水”,是有问题的。事实是成吉思汗六月份驻跸“清水县西江”,七月份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八月份金朝才从清水得到成吉思汗已经死亡的报告。从《史集》记载的成吉思汗“自知病危”时,已经来到了金国、南宋、西夏交界处的六盘山了,因此,成吉思汗七月份病危,病死时,早已离开六月份曾驻跸的“清水县西江”。
四是海喇都说。源于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学院却拉布吉(亦称乔日吉普)教授和原海原县县志办副主任李进兴对“哈老徒”的研究。其史料依据主要是《元史·太祖本纪》:成吉思汗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77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病危)。已丑(十二),崩(逝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寿六十六”。关于“海喇都”的蒙语意思,1999年出版的《海原县志》解释为“美丽的高原”,县志总纂刘华曾请教《额克托旗志》主编仁钦道尔吉先生,被告知“海喇”之音有“绿茵茵”的意思,从而对“美丽的高原”的解释基本认可。加之2002年海原县城改造,根据《光诸海城县志》海原“宋名天都寨,夏改名东牟会,元名海喇都”,将原南门广场改名为海喇都广场,刘华撰写的碑记,就用“美丽的高原”解释“海喇都”的蒙语意思。因此这一解释影响很大。
对“美丽的高原”这一解释首先提出质疑的是却拉布吉教授。他认为“海喇都”就是“哈老徒”的音变,而蒙语“哈老徒”的意思有:一是黑色,如黑岩石、黑土地;二是坡度,如小山坡;三是客鲁涟河湾的一个湖名;四是黄斑,如黄斑马、黄褐色山峰;五是放哨、前锋、前卫;六是有雁的地方。乔教授选择了“哈老徒”的“黑色”“放哨、前锋、前卫”来解释“海喇都”,认为也遂夫人主帐的右第二斡耳朵(大帐),就是“萨里川哈老徒行宫”。成吉思汗在海原避暑,也遂夫人随行,他们住的东牟会,被蒙古人称为“萨里川哈老徒行宫”。乔教授还发表论文《成吉思汗的逝世地“哈老徒”考》,详细考证成吉思汗的逝世地。李进兴根据这一解释,连续发表《成吉思汗海喇都行宫遗物考述》《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神臂弓关系考》等多篇文章,以海喇城遗址出土的建筑物构件、生活器皿等遗物,大都属于民间禁用的皇家物件,从而进一步以实物佐证海原县城在元代被称为“海喇都”,就是《元史》记载的成吉思汗逝世地“哈老徒之行宫”。乔李二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海原考察、探究。海原境内的蒙元文化遗迹脱烈堡、骆驼台、乱堆子(也称蒙古鞑子坟)、双乳峰、蒙古堡、蒙古太庙、天都寨、海喇都城、西安州等,极大地吸引着纷至而来的探访者的眼球。《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成吉思汗避暑南华山考》《海原县蒙古堡遗址初考》《海原县元代遗址及蒙古后裔述解》《海原夏蒙元时期文化遗址新考》等最新研究成果,有力地论证了海原的“海喇都”就是成吉思汗的逝世地“哈老徒”这一新的历史命题。虽然,关于“哈老徒行宫”的确切位置,到底在海原县城还是在天都寨尚待进一步探讨,但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成吉思汗于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驾崩于宁夏海原境内的“哈老徒(海喇都)行宫”。另外,成吉思汗七月初五病危,七月十二日病逝,从“病危”到“病逝”仅八天时间。根据蒙古人过去的风俗,一个人死后尸体腐烂,灵魂就上不了天堂,一般在三天内就要下葬。成吉思汗死时正值酷暑,不可能把尸体千里迢迢运送到别的地方,那么死地即葬地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至于葬地的确切位置,还有待考古发现和挖掘了。
第二节蒙元的文化遗迹
海喇都
海喇都城,即今海原县城,古称洒水平。1099年,宋建天都寨。1126年,西夏占领天都寨,改称其为“东牟会”。
1227年被蒙古攻占,东牟会成为成吉思汗晚年之行帐所在。成吉思汗在故乡“三河之源”设有四大斡耳朵(大帐),分别由孛儿帖、忽兰、也遂和也速干主帐管领。其中右第二斡耳朵,为三夫人也遂主帐,名字就叫“萨里川哈老徒行宫”。成吉思汗西征直到去世,一直都由也遂夫人随行,因此蒙古人习惯上将成吉思汗和也遂夫人所住的临时行宫称为“萨里川哈老徒行宫”。“哈老徒”“哈剌图”“海喇秃”等均为“海喇都”的蒙古文汉字异写。
1324年,元朝在海原置海喇都屯田总管府。1325年,又在海喇都屯田总管府设置惠远仓、永需库。明朝为了防御蒙古瓦剌、鞑靼入侵,重筑海喇都城,并设海喇都营。重修后的海喇都城周长四里三分,开东、南、西三门,成为内边墙的一座重镇。因嫌海喇都城叫起来拗口,当地人遂简称其为海城。1749年,平凉府盐茶厅同知移驻海城,所以又被称为盐茶厅城。1874年,清裁盐茶厅设立了海城县。海喇都城作为县治,直到今天。1914年,因与奉天省(今辽宁省)海城县重名,遂被中华民国政府改为海原县。
1920年,海原县发生了罕见的8.5级大地震,海喇都城被夷为平地。后民国政府拨款重建。解放后被拆除,现只留有北城墙的一段。
脱烈堡
在海原县南华山东麓、曹洼乡脱烈村村南,距县城36公里,其城池建在山坡上城墙为不规则形,面积150亩左右。今脱烈堡虽为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在古代却是四通八达之地。东经大路川而下苋麻河,西入南华山可至红羊、关庄,这里有条古路,既脱烈—曹洼—老虎沟—鸦儿湾—干涝坝—官牧山(俗称关门山);东南越黑岭则出寺口子,西北川原平坦直达海喇都、西安州。由寺口子和黑城子进入海原的两条丝绸之路都曾从脱烈堡这里经过。旧时村民居住在脱烈河之北,那里有古城、古寺庙(花坛寺)、骆驼台等遗址;后村民迁住脱烈河之南,筑有新堡子。脱烈堡的名称最早见于《乾隆盐茶厅志》,时称“盐土脱烈堡”,该志“海城县全境图”亦标有脱烈堡。1940年,“海原县乡镇区域图”则标为脱烈村。“脱烈之名”沿用至今。
据蒙古专家介绍,“脱烈”就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拖雷一直在成吉思汗的身边。“脱烈”之名是由于“托雷”在此扎有营寨而得吧!
骆驼台
在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脱烈堡的南边,有一处地方世代相传名叫“骆驼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的样子,西边靠山,东面为泉水沟壑。
骆驼台据说是拖雷专门养骆驼的地方,拖雷为什么要设一个专门养骆驼的地方?反映在葬制习俗上,元代贵族实行秘密潜埋习俗。据史料记载,贵族死了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之后派千骑士兵守护。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是茫茫的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后人要祭祀时,靠着骆驼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就拉着那只失子的母骆驼引路,母骆驼驻足悲鸣之处就是墓地了。如果这头用于祭祀的母驼老了,快要死了,就另选一头母驼和羔驼来替换,周而复始相传延续。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
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去世于“萨里川哈老徒行宫”,他临终前命令秘不发葬,以免涣散军心。赶造好陵墓后,成吉思汗遗体被深埋地下。葬后,又出动上万马匹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随后,为首的将领命令士兵将造墓后的工匠全部杀死,而这些士兵旋即也遭灭口,以防止暴露埋葬地点,使得成吉思汗的皇陵能够永远不受打扰。
乱堆子
乱堆子,也称鞑子坟,距今海原县城19公里,在南华山东北麓,属于曹洼乡冶套村,距脱烈村17公里。根据当地的农户说,此地因有很多用土乱堆起来的土堆子而得名。但据县文物管理所搞文物普查时发现,现仅存的几座土堆子呈“北斗七星”摆布之状,这与蒙古的葬俗有没有关系,耐人寻味。
雪山双乳峰
雪山是海原县南华山的别称。南华山古称牵屯山、天都山,因形似莲花,又名莲花山,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在六盘山山脉中最高。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海城县志》言:“华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横亘四十余里;峰峦秀拔,水泉四出,中有沃壤,草木芬芳,山形颇似莲花;地气高寒,春秋雨皆成雪,又称雪山。”有关成吉思汗在雪山一带的活动主要是《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于狗儿年冬(即1226年)在贺兰山战败阿沙敢不,然后“成吉思汗移至雪山消夏”。其雪山当为此处。
雪山下有两座小山,形似乳峰,乳峰山的北面有一座月亮形的古城遗址,据当地老百姓说,曾是停放成吉思汗灵柩的地方。据蒙古专家查看后,符合蒙古葬俗的地理环境。《蒙古源流》有成吉思汗去世后“以辇奉柩,至于所卜久安之地,因不能请出金身,遂建白屋子八间(即八白室)供养庇护”的记载。
秋苇川蒙古堡
秋苇川在南华山的东北麓,即今海原县贾塘乡马营河谷。上游有乱堆子遗址,中游有宋夏时期的临羌寨遗址,以及蒙古堡、蒙古太庙遗址等。
蒙古堡,为蒙古守御所,位于海原县城东20公里处,城堡已毁,现称城门湾村,属贾塘乡马营行政村。
蒙古堡,这是一个特殊的称呼,尚需探讨。这种直截了当以“蒙古”二字命名城堡的形式,在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十分罕见。
“蒙古堡”一名最早见于《乾隆盐茶厅志》户口徭役:“蒙古堡在海城正东四十里,共一十七庄,八百六十户,大口三千二百五十口,小口一千二百八十五口。”《光绪海城县志》之“海城县全境图”亦标有“蒙古堡”。《宣统海城县地理调查表》:“蒙古堡,在县城正东五十里,四十七户,八百五十八人,堡内有龙神祠,菩萨殿各一宇,泉水五眼。”民国26年(1937年)(海原)县域区划:蒙古堡属第一区海城管辖。到民国29年(1940年),当时的“海原县乡镇区域图”上已无“蒙古堡”,其地改称“马营”,属新民乡。“蒙古堡”一名从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