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17

第17章 海原的蒙元文化(3)

清代民国年间的“蒙古堡”今属海原县贾塘乡马营行政村,位于马营河川。马营河(《水经注》称之为违泉水),北流有杨坊河汇入,再北流过八斗,经高崖乡石峡口注入清水河(古尉茹水,葫芦河)。宋夏时期,这条河道被称为秋苇川,是由石峡关(即萧关,今石峡口)进入天都山(今南华山、西华山)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此地筑有数座堡寨。由著名的临羌寨(上马营)北行数里至酒店湾,其西台上有座古城遗址;再北行过酒店湾与郑湾水库就是城门湾古城(下马营),当地人叫鞑子城,又曾称“范阳”城(此处为读音记字,确切是哪两个字及其含义还有待考证)。该城占地面积较大,现全为城门湾村居民住地,城东边过河就是凤凰山,山上有古东岳庙遗址。

蒙古太庙

在海原县贾塘乡马营行政村城门湾自然村东面的东岳山上,有一处蒙古寺庙,为元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据《元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秋七月,壬午,不豫。乙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即成吉思汗在海原县城(元代称“海喇都”)去世时,为成吉思汗所建的祠庙。据考证成吉思汗祠庙初为毡包形式,在元至治三年(1323年)秋七月,元代的英宗皇帝下诏改建为砖木结构的蒙古包式的祠庙。《元史》本纪第二十八英宗二记载:“癸卯,太庙成。班丹坐赃杖免。赐(海)剌秃屯田贫民钞四十六万八千贯市牛具。”其中的“太庙”,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为元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班丹”即巴丹,为元末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的下属;豫王阿剌忒纳失里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之孙云南王老的之长子,初封西安王,持第二等螭纽金印。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的封地在“海喇都”,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受诏命徙居白海,寻迁六盘山地区的海喇都(今宁夏海原县)。从《元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太庙建成后,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豫王下属巴丹免刑事处罚,另一件是给海喇都屯田的贫民赐钞买耕牛和农具。

为什么把祭祀地不建在海喇都城里,而建在高山上?这是因蒙古人的习俗决定的。一般蒙古人选择比较高的山上作为祭祀地,像蒙古人的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海喇都城周围没有高山,在脱烈堡、乱堆子、八白室等地下游的一处地点,即宋夏时期的秋苇川,现在的马营河流域,有山丘、泉水,而且周围皆为喀斯特地貌等。在海喇都周围50公里的范围内,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寺庙遗址,估计蒙古人就选择了在马营河流域的这座高山上建太庙。

据传,寺庙是全国唯一的融汉、蒙、藏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庙宇,庙宇为砖木结构,墙有砖雕,蓝色琉璃瓦覆顶。四面建有围墙,正南北向。沿山路盘旋而上,从第一道高大的山门进入中殿,从中殿北边中央攀登99级红砂岩条石阶梯,直通至大殿前。大殿由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主殿与配殿间有廊相通。正殿中供设高6尺6寸、重1999斤的成吉思汗巨大青铜塑像。殿内墙壁上绘有20多幅大型壁画,描绘出成吉思汗不平凡的一生。殿顶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与粉壁朱门相辉映,景色甚为宏丽,远在数十里之外,就可遥见矗立在山顶的庙宇。从《元史》的记载中还可以得知,历代皇帝在每年的秋七月还亲自前往祭祀。

寺庙遗址依山势由低至高形成三层阶梯状院落,占据整个山头,面积达7800多平方米。遗址中随处可见到蓝色屋脊兽、琉璃瓦当、青砖、条石、柱顶石、破碎的石碑、碑座等建筑遗留物,多为元代的、少数为明清时期的遗留物。在主殿位置上,有大小不等,排列密集的柱顶石。通过对柱顶石摆布的位置来看,不同于中国寺庙的建筑,应该是蒙古包形式的建筑形态。

寺庙遗址的破坏,是从明代开始的。据海原县几部旧志书可知,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征虏大将军徐达率领明军由静宁下隆德,度六盘山至开城,遣右丞薛显带兵五千击走驻扎在这里的豫王。蒙古人撤退时,有许多蒙古人没有跟上逃走,其中一个蒙古的万户把丹就留在了这里。“海喇都”被明代的“楚、沐、肃、韩”四王瓜分为牧场。之后,明朝政府开始移民到这里戍边,引起了当地把丹的曾孙满俊(排行老四,人称“满四”)的不满,举旗造反,并有2万多人参加,河套的蒙古人在毛里孩的带领下也多次争夺此地,使明廷朝野震惊。

西安州城

元代的西安州城,也就是宋夏时期的古西安州城,位于今海原县城西20公里处。现存城迹保存比较完整。古城呈正方形,周边约10里,城墙残高4~8米,每边城墙都建有十九个马面,开东西二门,并环以瓮城和护城河。现在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保护单位。

《宋史·地理志》载:“元符二年(1099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西安州是在南牟会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由于宋夏对该城争夺激烈,西安州宫殿三次毁于战火,西夏三次重修。西安州古城,古人形容“背靠天都山,前临锁黄川。是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十分重要。丝绸之路由长安至泾州(甘肃泾川),西北进入平凉县(今甘肃平凉市),再西北进入今宁夏固原市,沿清水河谷至黑城(今海原县三河镇)经苋麻河谷,过海原县城、西安州、甘盐池至会州治所(今甘肃靖远县),过黄河、乌兰渡通至河西地区,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东临南宋环庆路,西接金国古会州,北边是西夏南境,南挨宋朝泾原路,此地正处于南宋、西夏和金国的“交界之地”,所以,西安州为西夏、宋、金等三国经常争夺的地方。

西安州城曾为西夏国主元昊的南部行都。夏亡后,西安州由蒙古探马赤军驻守屯田。据成书于1304年的元人刘应李主编的《大元混一方域揽胜》,至少在元代中期,西安州就隶属于甘肃中书行省之亦集乃路。1307年,驻在开城的安西王阿难答因争夺皇位失败被杀,遂“移建西安州”,西安州就成了新封的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的王府所在地。天历元年(1328年)十二月,阿剌忒纳失里以推戴之功,由西安王进封豫王,赐江西行省南康路为食邑。天历二年(1329年)春正月,文宗皇帝又赐阿剌忒纳失里一等兽纽金印。三月,文宗让位于其兄周王和世剌,遣豫王奉皇帝宝玺前往周王王府,阿剌忒纳失里由此成为了诸王之首。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春,云南诸王秃坚等反,豫王率军征讨。四月,朝廷增置设豫王王府属官,置王傅、府尉、司马各二员。后又升王傅为王相。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豫王与弟答儿麻率军多次与红巾军作战。至正十三年(1353年),由于讨南阳红巾军有功,顺帝将豫王兼佩的西安王印给了他的弟弟答儿麻。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诏命豫王徙居白海。不久,豫王又回到了西安州的豫王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率军来到海喇都,派遣右丞薛显率精兵五千夜袭西安州,豫王弃城而逃。徐达将西安州7000余口男女俘虏连同20余车战利品一道押往北平,西安州遂成为一座空城。

明代,西安州古城成为明朝九边镇之一的“固原镇”的防御重地。固原卫在西安州城内增筑隔墙一道,分为南北二城,同时修筑南城,并在城的四面建有角楼,成为明朝西安州守御千户所驻军的地方。以后,随着海喇都城地位的提升,西安州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920年,城墙被海原大地震震塌。但现在观察这座古城,依然能看出其不凡的气势。现存的古城遗址,是宁夏保存最为完整的宋、夏、元古城。

第三节蒙元时期的文物

海喇都出土文物

海原县城,元名“海喇都”,可能就是《元史》记载的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这里,陆续出土了较多的建筑材料、瓷器和钱币等,其精美程度非一般遗址文物可比,应该是行宫级别的。

一是建筑物构建:

蓝釉螭首瓷器屋脊,出土过一件,体积特别庞大,高48厘米,宽32厘米,厚16厘米;也特别厚重,重量达70斤。瓷质,灰白胎,施蓝釉,釉已脱落,只留下阴刻线内的一些蓝釉。

白釉筒瓦,出土量较多,长41厘米,宽16米,厚1.8厘米。表层施白色化妆土和玻璃釉,瓦内不施釉,暗粉红胎质。白釉筒瓦体形庞大,厚重。瓦头多为龙形。

二是生活用瓷:

“内府”白釉梅瓶,曾出土一件,器高37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10.8厘米,小喇叭唇口,短颈,圆肩肩部有涩圈,腹部下收敛,八字足,施白色化妆土和玻璃釉,暗粉红胎质,整体造型呈卵圆型,腹部写有汉字。早年在海喇都北城曾挖出一件缠枝宝相花纹的青花梅瓶,造型大小与“内府”白釉梅瓶完全一致。

茶叶末釉剔刻卷叶纹梅瓶,出土过一件,器高31.8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10.8厘米。腹部最大的直径18.2厘米,小涩口,短颈,圆肩,肩以下收敛。内圈足,底部露胎,米黄澄泥胎,非常细腻。通体施茶叶末釉,腹部有滑一条较宽的涩圈带,下面剔刻一圈卷草叶脉纹饰带。剔刻技法细腻,俯仰有致,姿态娇娆,婀娜俊俏,十分雅洁优美。

螭形瓷烛台,呈站立状,高16.2厘米,长约17.6厘米。头部与蓝釉瓷器兽形屋脊一致,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庞大的嘴头,上下部颌各有卷曲的须,合口,额平直,双耳后抿,毛发向后飘逸卷曲,有施蓝色釉的痕迹。背部驮长方毡毯,毡毯上面安放莲花形蜡烛台,蜡烛台有施红色釉的痕迹,并有上下贯通的穿孔。四足,足上有卷曲的毛,其两足已残。

三是货币:

阿文银币,出土量较丰,其形状略呈圆形,最大直径2.1厘米,最小直径1.5厘米,厚约0.12厘米。银币用打制法制成,币的正面有阿拉伯文“安拉”,汉意为“真主”;背面亦为突起的阿拉伯文。

阿文金币与银币的纹饰相同,经海原金店用仪器测定,含金量为71%。

大朝通宝,出土几枚,直径2.0厘米,厚0.14厘米,宽0.5厘米,光背。有银铜两种,铜比银少,但两种数量都不多。在贾埫乡马营河也出土过一枚大朝通宝。

这些文物,为我们揭开成吉思汗的行宫和去世之地,提供了实物依据。

蒙古太庙出土文物

一是瓦当。主要有四种类型:龙纹蓝釉瓦当、鱼龙纹瓦当、兽纹瓦当、人面兽瓦当。这些瓦当的图案,有的飞龙腾空,有的玉龙行走。有的为虎、狮子头,鼻梁高挺,浓眉怒目;有的为人面兽形,眼睛突出,脸颊圆隆。

二是滴水。主要有两种:蝴蝶纹滴水、麦穗纹滴水。都为三角形,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三是砖雕。计八种类型:麒麟纹砖雕、奔马砖雕、狮子砖雕、人物砖雕、菊花砖雕、曲折纹砖雕、寿纹砖雕、悬鱼砖雕。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大小不等,用途各异。

四是青砖。大小不一,薄厚不等。

五是屋脊。有三大类四小类:蓝釉屋脊、青砖屋脊(包括牡丹纹屋脊、菊花纹屋脊)、屋脊兽(包括龙形屋脊兽、狮子形屋脊兽)等。这些屋脊图案清晰、颜色亮丽,体形硕大,细密精致。

六是石狮子。尽管残破,但犹逼真。

七是碑座与石碑。碑座主要有五种:太阳纹碑座、狮子纹碑座、麒麟纹碑座、菊花纹碑座、牡丹纹碑座。石碑多已破坏,只有一块比较完整。

蒙古太庙遗迹出土的文物,各种砖瓦类建筑材料比较多,且经有关专家考证,多为元代遗物。由各类文物推断,修建在这里的庙宇富丽堂皇,级别很高。据此可以推断,这里的庙宇,就是《元史》中记载的蒙古太庙,即成吉思汗祭祀庙宇。

第四节蒙元时代的故事

神臂弓箭逞威老虎沟成吉思汗陨落海喇都

在海原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成吉思汗打西夏,由于夏天天热,就到海原避暑。避暑期间,成吉思汗率兵到四儿子拖雷的营寨(今海原县脱烈堡)之南的老虎沟(在今曹洼乡老虎村)围猎,不料中了埋伏在那里的西夏弓箭手的毒箭。临终前遗嘱:“恶梦一觉到黑城,不祥征兆,死期迫近。”睡觉若小死,故如今海原人戏称酣睡之人为“下黑城”。

今海原县境自唐朝中期以后,一直被党项族占据。宋夏时期260余年间,作为大宋国国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8年,其余时间一直属西夏国。西夏国割据一方,号称“地方万里”,可是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等国相比,毕竟是一个小国,始终居于藩属国的地位。

西夏末年,中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上崛起了一个新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首领孛儿只斤·铁木真,率领蒙古铁骑东征西讨,最后统一了北方,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号称“成吉思汗”,即最大的汗。蒙古军队先后两次西征,横扫亚、欧。又相继五次伐夏,最终导致西夏灭国。

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通过第三次伐夏,蒙古国迫使西夏国接受藩属国的事实。嘉定十一年(1218年),成吉思汗又一次西征时,要求西夏国出兵随同,遭到西夏国主李遵顼拒绝和奚落,导致蒙古国对西夏的第四次征伐。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挟着征服花刺子模等40个亚欧国家的余威,又挥师向西夏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