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18

第18章 海原的蒙元文化(4)

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连破黑水(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甘州(今甘肃张掖市)、肃州(今甘肃酒泉市)、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兀剌海等城,一路向西夏国都中兴府(今银川市)杀奔而来。途中成吉思汗不幸坠马受伤。部将向成吉思汗建议道:“唐兀(即西夏)城池的百姓,不能移动,如今且回去,待大汗身体好了时,再来攻取。”成吉思汗则说:“西夏闻我回去,必疑我是怕他。我现在这里养病,先差人到西夏,责他不出兵随同,看他有何话说。”是时遵顼已传位于其子德旺,遂派人对夏主德旺说:“你前时与我议定,情愿归降。及我西征时,你却不从,又将言语讽刺我,是何道理?”夏主德旺本庸弱无能,闻蒙古使臣责备,吓得手足无措,无言对答。大将军阿沙敢不气愤地对蒙古使者说:“欲掠财宝,本将之宝刀不允,想打仗,本将等着。”

不日,阿沙敢不果然于贺兰山下等来了蒙古兵,两军激战,夏败。蒙古军乘胜击败了老将嵬名令公镇守灵州的十万大军。从此,西夏一蹶不振。

宝庆三年(1227年)春,成吉思汗留部分兵力围攻西夏都城,自己率各路大军进攻未被攻克的西夏各州城。一时间,西夏的国土几乎被成吉思汗的铁蹄夷为平地,人民无处可逃,只得穿凿土石藏身,饶是如此,幸免于死者十不一二。真是白骨蔽地,惨绝人寰。

五月底,西夏都城中兴府一带遭遇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房倒屋倾,瘟疫蔓延,又加被围困已久,粮食缺乏,穷蹙不支。时夏主李德旺忧悸成疾,已经去世。国人立李为王。李尚幼弱,不得不遣使乞降,唯求宽限一个月后再献城。成吉思汗答应了西夏的请求。

六月,有病在身的成吉思汗到位于六盘山西北麓的海喇都(也称“哈老徒”,今海原县城)行宫避暑,等待西夏国主来降。

贺兰山一仗,阿沙敢不被蒙古军打得溃不成军,自觉羞愧难当,无脸再去见夏主。宿卫长平素深受阿沙敢不厚恩,今见阿沙敢不闷闷不乐,遂献计道:“蒙古军围城,将军军溃将残,断难御敌解围。据报,成吉思汗去海喇都行宫避暑,此天赐良机,让我带领数十精卒,悄悄潜伏海喇都行宫近郊,天若作祐,凭着我等手中神器,定叫他命丧黄泉,虽不能扭转乾坤,却也足展我大夏国威。”

宿卫长所说的神器,军中称呼为“神臂弓”,乃是西夏国克敌制胜的第一利器。宋神宗熙宁年间,党项族酋长李定投宋,将神臂弓作为礼物进献给宋国。宋神宗遂下令大量仿制,配备宋军,号为“克胜弩”。宋军拒金,赖此神弩利器,故军法不得遗失一具。

见主将犹豫,宿卫长高举神弩跪请道:“请将军下令,我等即刻潜往”。阿沙敢不手抚神臂弓道:“今国家危在旦夕,我等实是无力回天,你等既然定要赤心报国,愿神灵护佑,此去定要扬我神器之神威!”

成吉思汗在海喇都行宫避暑养病,命二子察合台为前卫,驻扎在西安州,四子拖雷会合后,驻扎在拖雷堡(今海原县脱烈村)。拖雷堡在天都山北麓之将军山下,离行宫30余里,算来也只是纵马一驰之程。一日午间,成吉思汗在行宫休息,不觉睡去,朦胧中见被七只猛虎追逐,恍惚间到了黑水城,却见城门不开,正急迫间被惊醒。说来也合该有事,成吉思汗被恶梦惊醒,一时心情烦躁,竟不顾也遂夫人阻拦,拖着病体向拖雷堡寨驰去。一路只见风景旖旎,林茂草盛,獐鹿成群,山鸡满枝,勾起了成吉思汗驰马围猎的心思。拖雷也不敢违拗,遂调兵遣将,护卫成吉思汗到自己常去的老虎沟围猎。

阿沙敢不的宿卫长精心挑选了六名神射手,一路潜行到海喇都行宫附近,将所有射手的箭头上均涂上了阿沙敢不所授之剧毒,在深山密林中择地潜伏,等待机会。当侦查得知成吉思汗去往老虎沟围猎后,一行七人遂连夜潜往老虎沟埋伏。

这日,射手们正在老虎沟的密林中伏守,突然间目标出现了。只见天神一般的成吉思汗带领数十骑,驰进老虎沟口围獐逐鹿。宿卫长的箭头一直瞄着成吉思汗,无奈射程不及,未敢轻动,眼睁睁放虎而归。第二天,数十骑又来到老虎沟口。但成吉思汗却在侍卫的护卫下,只坐在浓荫处乘凉,乐观随从纵马驰骋射猎,日至偏晌,载获而归。至后数日,除了獐叫鸡鸣,风吹树吼之外,别无动静。这时,射手们口粮已绝,眼看要功亏一篑。正在一筹末展之时,适逢七月五日,成吉思汗率骑再至老虎沟围猎,亦如前次,坐于浓荫处独酌乐观。突然间,一只带箭的獐鹿,从成吉思汗面前欻然而逃,向断崖蹦去。成吉思汗见状,放下酒杯,执弓搭箭,尾追獐后。至断崖三百步外,带箭獐鹿忽然不见,成吉思汗探视前寻,正在纳闷,忽听“嗖”的一声弩响箭鸣,成吉思汗躲闪不及,正中膝盖,旋踵倒地。侍卫们围猎正兴,见成吉思汗倒地,急忙前去掺扶,却见成吉思汗手指前方道:“有刺客!”

此时,刺客早已顺崖谷密林,遁逃无影。侍卫们斩荆棘,搜嵎崖,慌乱地搜寻了一阵,一无所获,遂扶成吉思汗乘马回到行宫,因箭带剧毒,渐浸内里,延请诸多名医医治,皆束手无策。

成吉思汗日渐体衰难支,捱到七月十二日,自料死期迫近,遂将也遂夫人及察合台、拖雷诸王子召至身边道:“夤夜一梦,七虎追逐父汗至黑水城,城门紧闭,父汗无法进城,终被虎伤。至黑城者,乃入地狱之兆也,冥神迫索,梦兆之不详,死期迫临,天意难违也。今将大事嘱咐诸王儿,望谨遵勿逆。窝阔台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我意欲传汗位与窝阔台;我死后,且秘不发丧;待夏王来降时,杀掉夏王;将中兴府屠城,以泄吾恨;起辇谷地方,是我所喜欢的风水宝地,我死后就按照祖先定制,在起辇谷秘葬;宋金世仇,攻宋之上策,莫过于联宋,然后假道于宋,两面夹击,可使金国速灭;所言之事,尔等要立约谨遵。以上七事尔等切记。父汗死后,最要紧的事是不可走漏消息,夏主若知就会决然不降,切记切记。”

察合台诸兄弟齐跪,拖雷道:“谨遵父汗教诲,我等即刻立约,遵立窝阔台即汗位。”

见拖雷表态,成吉思汗很是欣慰,说:“立约甚好,尔等既遵嘱拥汗,且在天都山下,选址布塚堆七星,七星光灿,辉照故北草原,指塚表誓证七愿。父汗死后,定然立于塚前,览对子(指察合台和托雷。此时术赤和窝阔台西征未归,身边只此二子。览对子,即看着一对儿子)释愿以慰之。”见诸王子诺诺允承,成吉思汗遂于宝庆三年(1227年)七月十二日晚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成吉思汗在海喇都驾崩后,因术赤、窝阔台西征未归,暂由拖雷监国,协助也遂夫人处理成吉思汗丧葬事宜。拖雷遵照父汗的意愿,秘不发丧。因天气暑热,为防止尸体腐烂,在天都山北侧选出一处风水宝地,于两座乳形山峰之间的山腰上,连夜筑成一座月形城堡(在今海原县曹洼乡),以停放成吉思汗的尸体。又于东南里许,一字儿堆起了九十九座塚堆,其中最大的七座按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称七星塚堆,附成吉思汗之灵魂,以尝其塚前览对子“七愿”的遗愿。在今海原县曹洼乡西南,塚堆遗迹至今犹存,当地人称其为“乱堆子”。

成吉思汗中箭老虎沟,“老虎沟”竟成了蒙古人永恒的记忆。据说至今阿拉善的蒙古族牧民还有“不与老虎沟人说话”的祖训。

蒙太庙选址东岳山元豫王建国西安州

成吉思汗临终前,向诸王子留下遗嘱:于天都山下堆塚承愿,父汗塚前览对子,释愿以慰。于是四王子拖雷一声令下,十万蒙古兵以铜盔运土,一日之间就在营寨西侧的川道上堆出庞大的塚形土堆九十九座,其中最大者七座,以承成吉思汗塚前“览对子”的“七愿”。这些被后人称作“乱堆子”的土堆,遂成了成吉思汗墓葬之谜的谜面。当地百姓猜至今日,谜底仍深藏不显。

成吉思汗诸王子面对父汗立约,愿立窝阔台继承汗位。但其时窝阔台却在前线作战未回,于是四王子拖雷监国。

成吉思汗辞世后,拖雷因忙于主持成吉思汗的丧葬以及后来的大汗推选、攻金等大事,遂只好将建祖庙之事暂且放在一边不提。后来,窝阔台继汗位,因恐拖雷与自己争夺汗位,遂赐毒酒逼死了拖雷,此后就再无人提起此事。

后至元朝大德末年(1307年),开城(在今宁夏固原市)的安西王因谋夺皇位被诛,王位一直空缺。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英宗硕德八剌继位,他的叔叔云南王老的撤藩回京,以数朝元老自居,遂倚老卖老,为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纳失里谋取王位。英宗问询于太皇太后答己,答己遂命英宗封阿剌忒纳失里为安西王,接替阿难答镇守唐兀(西夏)之地。据说因原设在开城的安西王府被地震所毁,诏命将安西王的王府设在了西安州,将拟封的安西王也就改为了西安王。

阿剌忒纳失里乃是世祖忽必烈的后裔,其曾祖父为世祖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祖父为镇西武靖王铁木尔不花,父亲为云南王老的。老的生子阿剌忒纳失里、答儿麻、亦失班。阿剌忒纳失里与英宗为兄弟辈,乃是奥鲁赤家族长门长孙,地位显赫。阿剌忒纳失里向以聪明睿智为云南王所倚重,受封西安王时,年二十余岁。今被太皇太后委以大任,自是不敢怠慢。拿到太祖遗诏后,展开一看,乃是一首诗:

龙骧苇荡神骏威,洞沟崖流北向归。

隆冬絮腾云若飞,秋实牧卒酒家肥。

成蒙万紫风光慧,庙嗣揽月望拖雷。

不是贫僧玄虚谓,天应赋惠自明白。

遂将其熟记于心,每日参研不提。

西安州城池在开城府西北约300里处,曾为西夏国行都。自宋元符二年(1099年)置建为州,历经宋夏金元四朝,至元大德七年(1303年)时,不知何故竟属远在两千里之外的甘肃中书行省亦集乃路管辖。

阿剌忒纳失里初到封地,那州官殷情迎接。入了城门,见这西安州真好一座城池,抬眼一看,但见城垣巍峨,街道通衢。茶楼酒肆相间,典当店铺林立。叫卖货摊,布满街市,驼铃马啸,行人熙攘。虽不是清明上河景,却也不失大国京华之气象。

西安王就藩西安州后,自然没忘自己到此地的第一要事,乃是太皇太后所命之择地建庙之事。

因心里装着建祖庙之事,所以西安王常带着亲兵,按照太祖遗诏所示,到海喇都地方察访。

海喇都在西安州城东南四十里,南距天都山十里,因地势平坦,雨水充沛,羌人称其为洒水平。宋在此建天都寨,夏改东牟会。成吉思汗伐夏,见其地势高阔凉爽,遂建为行宫,在此避暑养病。成吉思汗西征时,一直是也遂夫人陪侍。蒙古人习惯称也遂夫人所住的右第二斡耳朵(大帐的意思)为“萨里川之哈老徒行宫”,因而此地遂被改称为“海喇都”(或“哈老徒”“哈拉图”“海喇秃”,均为蒙古语之汉文异写)。自蒙古灭夏后,海喇都人口寥落,只留下数量不多的蒙古部族和回回探马赤军在此屯田放牧。此时正是初夏时节,放眼望去,但见天都山横亘在南,高耸入云,山体形似莲花,墨绿如画,山阴处隐隐有白色点缀,想来是春雪尚未化尽。纵马所到之处,但见牧草疯长,遍地翠绿,一派草原风光。

于是西安王就按照喇嘛高僧“天应赋惠自明白”的谶诗,采定就在此山建造祖庙。遂克日写表,奏知皇上和太皇太后定夺。

而西安王的奏折到京时,太皇太后正在病中,英宗皇帝拿给太皇太后看时,老太后大喜,命英宗即刻准奏,从大都选调能工巧匠,前往西安州协助阿剌忒纳失里营造太庙,并诏命平凉万户班丹,火速征调兵卒、民夫、工匠、器具,前往海喇都听令。

庙宇依照“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按照皇家规格建造。整个建筑依山取势,由低到高,分为三层,层层叠出,主殿为当时流行的“工”结构,殿宇布满整个山头,建庙所需石头、木料,均在天都山就地取材,所需民夫、匠人,均由班丹征调。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于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秋七月,在成吉思汗九十六年忌日前圆满竣工。此时,太皇太后答己早已去世两年多,英宗皇帝闻报大喜,遂于本月十七日,诏命以此庙作为大元朝的三大太庙之一,赐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二等螭钮金印,主持太庙祭祀事宜,并赏赐海喇都屯田的贫民宝钞四十六万八千贯,帮助他们购买耕牛、农具。正好此前班丹在枢密院任知事时贪污的事被揭发,英宗本来十分震怒,今见班丹建太庙有功,遂将功抵过,以杖击代替死罪,免除其一应职务。

当然,由于太庙的关系,成吉思汗去世之地海喇都也日益受到元朝廷的重视。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元朝置海喇都屯田总管府。泰定二年(1325年)正月,又在海喇都屯田总管府设置惠远仓、永需库。顺帝至正六年(1347年)十二月,增设海喇都屯田两处。海喇都屯田总管府的设置,使海原县境的土地在元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力开发,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在西安州的王府里安安稳稳的渡过了十年的晚年生活。到了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也就是明太祖洪武元年,大都被明军占领,元朝的皇帝仓皇北逃。可是,豫王也许这时早已老得昏了头,竟然依旧在西安州按兵不动。直到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率军来到海喇都的时候,老王爷才好像猛然醒悟,撇下好大家业匆匆弃城逃遁,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