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考察大地震遗迹
海原大地震是20世纪发生在我国最大的地震,也是人类有记录以来与智利、墨西哥大地震并称的三大地震之一,它留下的资源具有垄断性。
1921年4月15日,受当时内务、教育、农商三部门委派,翁文灏一行六人离京赴灾区考察4个月,向外界发布了地震灾情的详细情况,震中在海原,但并未确定震中更准确的位置。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质研究所郭增建等六位专家经过详细勘察,确定震中在海原县甘盐池至西安州之间,并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
197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共同对这次寰球大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80年代后,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质局专家历时4年,对海原地震活动断裂带进行科考,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出版了《海原断裂带》这一著作。
从1981年至今,先后有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泰国等10多批30余位专家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考察。海原宾馆的“小洋楼”起初也是为接待这些外宾而设计建造的。国内专家来考察研究的就更多了。2007年7月18日至8月12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及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法国巴黎地球物质研究院人员,在海原成功地进行了古地震探测研究。在甘盐池的盐湖上,他们开挖了一条长10米、宽4米、深4米的探槽,揭露了丰富的地震破坏现象,通过专家的分析,在此前6000年,海原一带曾发生过6次8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千年发生一次大地震,石峡口水库就是一千多年前形成的非常大的堰塞湖。海原成了世界研究地震的“风水宝地”。
加强防震教育增强减灾意识
地震,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但地震灾害却可以通过科学预防和有效的组织、积极救护而大大减轻,例如海原大地震后人们逐步废弃窑洞;汶川地震后,校舍建设开始走向框架结构,提高了抗震能力。
“5·12”汶川大地震,让人们揪心的一幕是:倒塌的教室下压着一班班的学生,花季般的少年被无情的大地震夺去生命。多少个家庭为之悲痛欲绝。总理流泪了,全国人民流泪了……
而地处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绵阳市的桑枣中学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当大地震来临时,全校2200多名学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仅用了1分36秒,大地震中全校师生无一伤亡,让全国人民深深震撼,书写了人类抗震的一个奇迹。
通过这个感人的事例,我们看到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海原地处地震带,专家告诫:海原活动断裂带处在青藏高原板块,阿拉善板块,鄂尔多斯板块三大地质构造之间的夹缝中,三大板块稍有挤压、摩擦,海原就会动荡不定。厄普顿·克劳斯说:“中国国土的地下每隔三百年便摇一次尾巴。”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5·12”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是多么重要啊!
新建的海原地震博物馆
海原地震博物馆坐落在海城镇牌楼山森林公园脚下。1920年大地震让世界知道了海原这个地方。2006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宁夏海原地震地质公园。2007年,“海原大地震遗迹遗址”升格为“国家典型地震遗迹遗址”。宁夏开始规划筹建“海原地震博物馆”,让它成为集灾难评估、旅游考察、科普教育、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教馆。一期工程“海原地震科普馆”已于2010年建成,并于12月23日在海原大地震90周年纪念之时,举行了“宁夏(海原)地震博物馆开馆仪式暨海原大地震学术研讨会”。中科院院士邓起东等30多位地震专家参加。
按照“一次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二、三期工程还将建设海原大地震纪念碑、缅怀广场、纪念墙、地震模拟厅、世界地震博览厅、抗震救灾指挥大厅、学术研讨厅等设施。它的建成将成为地质学界的研究基地和全国最大、功能最全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海原地震博物馆的建成将为人类认识自然打开一扇窗口。
思考题
1.说说保护地震遗迹,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2.参观海原地震博物馆。
相关链接
震波、震级和烈度
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左右摇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面,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左右摇动。
横波的破坏程度要比纵波大,它是造成地面建筑破坏的主要因素。大地震来临后,在横波未到之前就逃生最有效。
地震破坏程度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震级,一个是烈度。震级衡量的是地震产生的能量,烈度衡量的是地震产生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距震中远近不同,烈度也不同。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烈度为11度,死亡人数为24万多,重伤16万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发生了震级为8.0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死亡人数为69000多人,失踪17900多人,受伤374600多人。地震形成了300公里的断裂带,其释放的能量、所造成的损失、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发生在海原的其他强地震
1638年1月15日至2月13日(明崇祯十年十二月),西安州、海喇都同时地震,数月不止。
1921年1月7日17时,西北发生6级地震(震害不详)。
1921年8月30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19时40分,发生5级地震。据1922年9月1日《时报》:“昨夜7时40分又地震,损失不小,人民惊恐万分。”
1923年9月4日,发生5.7级地震,地震连续6~7次,官署民房摇倒颇多,城墙被震裂。
1934年9月22日至23日,发生5级地震。
1936年3月6日,发生4.7级地震,房屋树木被震斜。
1959年1月31日6时,杨明发生5级地震,震动强烈,悬挂物被震掉,周围7县有感,幸未成灾。
1962年7月27日零时,盐池、西安、树台等地发生5级地震,声震同止,震动较大,房屋掉土,人惊至户外,持续1~2分钟,未成灾。
1962年10月9日21时,李俊发生4.7级地震,李俊至杨明一带先闻轰隆一声,由西北而来,往东南而去,随即大地波动,声震间隔数秒,室内之人全部惊至屋外;杨明小学教室的横梁折断,土墙裂缝,李俊个别房屋损坏。
1982年4月14日,蒿川乡发生5.7级地震,即蒿川蔡堡—石垴—周套之间,蒿川南10公里处的臭水沟为一个7度异常区。这次地震破坏面广,涉及20个公社、34个生产大队、206个生产小队。全县倒塌及严重破坏的窑洞1293孔,严重裂缝2850孔,房屋裂缝及严重裂缝1923间,倒塌畜圈38处,损坏水窑2399眼,重伤8人,轻伤10人,死羊43只、牛1头。地震造成多处黄土崩落滑坡,平地裂缝。至4月底,共发生余震49次。